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谈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9/14 10:03:01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谈
    课堂教学语言如同电影语言、话剧语言、相声语言一样,属于专业语言。高水平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而且还能引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情的陶冶。语文作为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日益迫切地呼唤语言艺术大师。
首先,要用“辞达”而“精约”的语言传授知识。
大教育家孔子主张说话“辞达而已矣”。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也应讲求“辞达”。
这种“达”应是“达而清晰”(林琴南语)之达,应如行云那样舒卷自如,应象流水那样从容流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苏轼语)。讲《荷塘月色》应用通达的语言讲好一个“淡”字,讲出淡淡的荷塘、淡淡的月色,讲出作者淡淡的情调、不满现实的淡淡的哀愁。讲《绿》要讲好一个“绿”字,讲出绿色的蓬勃的生命力,讲出梅雨瀑的飞花流翠,讲出梅雨潭的鲜润醉人。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讲求“达”的同时,还要讲求“精约”。“精约者,核字省句,剖析毫厘者也”(刘勰语),这就是“精而达”、“约而达”,就是精约条达,即精讲,即讲得又少又好,少与好的标准就是“达”。语言上的精讲就是在课堂上不说空话,不讲套话和闲话,用精心设计、反复提炼的课堂语言,变深奥为浅显,既准确又概括。
其次,要用“美读”感染学生。
教师在朗读课文时,要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力求读出感情,读出境界,读出境外之境、味外之旨,言已尽而意无穷。这种“美读”可以激发学生的极大兴趣,也可以使教师陶醉其中,从而促进了师生之间思想感情的沟通与共鸣。
再者,要用启发性的语言启迪学生的思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创设问题的情境去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去打开学生思维的门户,用语言把学生的心点亮。课堂上的启发性语言,要沟通两个渠道。一条渠道通向作者,一条渠道通向学生。通过教师的语言启示,让作者的手与学生的手紧紧相握,让作者的心与学生的心息息相通,从而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教诲,在知识上得到教益,在能力上得到提高。如讲授小说中的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应当以人物为主体,采用以“境”显人的启发手段。教学《祝福》,应从祥林嫂反复念叨“我真傻”上,启发引导学生认识祥林嫂傻在哪里,要启发学生从自然界的狼吃掉阿毛,进一步联想到封建的社会习惯势力的“狼”吞噬了祥林嫂。
以上我们探讨了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艺术,概括而言,艺术性的课堂讲授要靠真挚的情感、生动的语言、流畅的表达,要节奏跌宕、声情并茂,富于感染性;要解惑释疑,弦外有音,富于启发性。这些都需要语文教师下苦功夫锤炼课堂教学语言。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