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语文课上,学生们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积极主动,好动的变得专心了,懒散的变得认真了,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愉悦氛围。尤其让我喜出望外的是,一向文静害羞的陈一凡一次次自信地高高举起小手。下课了,我把陈一凡喊到身边,准备好好鼓励一番:“今天上课时,你表现得太棒了!真是……”没等我讲完,她急忙喜滋滋地说:“我觉得这节课挺好玩的!”
听一凡这么一说,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这堂“好玩”的语文课来。
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并不“好玩”:练习——改正句子中用得不恰当的词语。这是训练的一个重点。三年级学生初次接触修改病句,经验告诉我这是个难点,学生的学习会有一定困难,会产生畏难情绪。
要说“好玩”,或许体现在教学情景的创设上——“啄木鸟诊所”。上课伊始,我就出示了啄木鸟图,然后饶有趣味地说:“今天我们班来开个‘啄木鸟诊所’,小朋友就是一个个高明的啄木鸟医生。不过,今天啄木鸟不是给树木治病,而是给句子治病。”学生惊喜地瞪着眼睛,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随即,我出示了一棵大树(图),这棵树上有好多条“虫子”,每条“虫子”身上都写着一个用错了词的句子。学生情趣盎然,跃跃欲试,带着积极的情绪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产生一种自内而外的学习驱动力。
要说“好玩”,或许也体现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上:一、查。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学生知道了医生看病首先要检查病症,这必须要细心。我说:“今天这位病人是个哑巴,全靠医生的本领。”学生们会心一笑后,开始了专注地看、读、想。二、诊。检查以后得出结论,病因是什么,这必须准确。我说:“要细心,别把感冒诊断为肚子疼,闹笑话。”学生哈哈大笑。交流时,学生畅所欲言,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茅塞顿开:原来,“成绩”不能说“增加”,“习惯”也不是“做到”的……学生的情感、知觉、思维在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来。三、治。确诊病情后就得对症下药,这讲究技巧。我说:“我们医生救死扶伤,可要严格杜绝假冒伪劣。”学生听了开怀大笑起来。一个个小医生开始写药方。文后,我们进行反馈、校对、纠正。果然,存在有“假冒伪劣”现象。于是,我们又开展了一次“打假”活动,学生在轻松愉快之中明白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最好的。
要说“好玩”,或许还体现在评比激励的设计上。大树上的一条条“虫子”被消灭了,学生也掌握了修改此类病句的基本方法。然后,我放手让学生尝试实践,开展了一次竞赛。学生通过对一组病句的质疑、钻研、修改、讨论、交流、归纳,进一步巩固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在竞赛中,有的学生被评为“优秀啄木鸟”,有的还得到了“妙手回春”小锦旗,喜悦、振奋、激动之情相互传递着,相互感染着,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学生的言表向心灵渗透。
学生的一句简单而朴实的“挺好玩”使我豁然开朗,其实一堂课的成败,学生最有发言权,其实学生满意的课只要“好玩”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