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只是改变了一点点 江苏金坛市金城镇中心小学 蒋岳庆
复习开始了,虽然是新课程改革了。但知识与技能也是三个维度中的一个,所以对于复习我和学生都很重视。但复习中也有个老大难问题:那就是容易流于用考试代替一切,搞题海战役的形式,却对学生在复习期间的情感较少重视,所以学生和老师都很容易疲劳。 今天复习的内容是短文分析,意在培养学生的理解概括短文的能力,同时也能借这篇短文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文章后题目中有一题是:请你说说在你眼中的那棵苹果树是什么?然后说说自己的感想。可我知道如果还是采用学生先读文章教师再讲解的教学方式,学生已经太熟悉了。自然他们的热情就会打折扣,因为学生对于太熟悉的事物总是缺乏热情。事先我把这篇认真地读了好几遍,发现这篇文章很感人,适合当故事讲。于是我改变了一下自己的教学策略,把过去老套的读短文改成了讲故事,没有想到效果却出乎我的意料。 "同学们,老师今天和你们说个故事好吗?" 学生都惊讶地看着我:语文课讲什么故事?怪!都坐得特别端正伸着脖子等我的故事。 我自己也没想到就这么一句话,便让学生停止了说话静静地在等我的故事了。呵!课堂组织也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嘛!关键是学生有兴趣了,关键看老师是否想到学生的心去,以学生为本是为真理!也只有处处想到学生你才可能让学生喜欢让自己成功。 其实我讲的就是那篇要学习要分析的短文,以前我会说:"同学们,听老师来读文章."或者说:"同学们,自己看文章,要好好读."今天我不过改变自己的说法和自己的做法. 我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棵大大的苹果树。 一个小男孩每天都喜欢来这里玩。他爬到树上吃苹果,躲在树阴里打盹……他爱那棵树,那棵树也爱和他玩。 时光流逝,小男孩渐渐长大,不再来树下玩了。 一天,男孩回到树旁,一脸忧伤。树说:"和我玩吧!"男孩回答:"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我不再爬。.我要玩具。"树说:"抱歉,我没有钱,但你可以摘下我的苹果拿去卖,这样你就有钱买玩具。."孩子手舞足蹈,把苹果摘了精光,开心地离去了。男孩摘了苹果离开后,很久没回来,树很难过。 一天,男孩回来了,树喜出望外。树说:“和我玩吧!”“我没有时间,我要做工养家,我要盖房子,你能帮我吗?”“抱歉,我没有房子,但你可以砍下我的树枝来盖房子。”男孩把树枝砍了个精光,开心地离去了。 树心满意足地看着男孩的背影,然而,从那以后男孩就不再露面。树又陷入寂寞和难过。 一个夏天,男孩回来了,树欢欣雀跃。树说:“和我玩吧!”“我很伤心,我越来越老了,我想去划船,让自己悠闲一下。你能给我一条船吗?”“用我的树干去造条船吧。你可以开开心心地想划多远就多远。”男孩锯下了树干,造了一条船,很久很久没有露面。 终于,多年以后,男孩又回来了,树说:“抱歉,我的孩子,可惜我现在什么也没法给你了。没有苹果给你吃……”男孩回答道:“我也没有牙齿去咬。”“没有树枝给你爬……”“我太老再也爬不动了。”“我实在什么都给不了你了……我惟一留下的就是我的枯老的根了。”男孩回答道:“好吧,老树根是歇脚的最好的地方。”树说:“来吧,坐在我身上歇歇吧!”男孩坐了下来,树开心得热泪盈眶……” …… 很久教室里静悄悄地,显然学生好象听懂了什么。 “那棵树就是我们的父母。”不知谁插了一句。 学生的插话把我预先准备的问题回答了,我本来想问:树是谁啊?可我现在没必要再问这个问题了,学生的回答和标准答案一模一样。我说了一句:“难道就仅仅是父母吗?”学生停了一会。“可以是父母的父母。”我笑了。“可以是老师。”“可以是爱我们的人。”…… 当请学生谈感受时,学生很是动情地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了许多。有学生说:“我以前一直以为父母为我付出都是应该的,我根本不理解父母的心。”有学生说:“我看看自己就是故事中的那个小男孩,是多么不懂事啊!” …… 学生的回答精彩得让我吃惊,看来他们听懂了故事,还不仅仅是听懂了故事的内容。 是啊!学生的理解力是多么强啊,我们老师总在怀疑学生的能力,总想把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知识、自己的经验都教给学生。可心理学告诉我们老师:学生对于老师教的知识是很容易遗忘的,但对于他们自己通过努力探究学到的知识却很难忘记。所以老师应该多为学生提供施展水平的平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与指导。这都需要我们老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是啊!很多事情的效果就在先后快慢停顿之间改变了,改变的就是那么一点点。但就因为这一改变,我们的学生精彩了,我们的课堂精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