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让对话迸发活力
作者:内祥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9/12 20:20:20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对话,实质上是师生在课堂中倾听不同的声音,调试自己的经验世界,调整自我“在场”的姿态,重建自我对外部世界感觉的进程。然而,当我们走进课堂,却不时地感觉到教师对对话意义的误解。
    一,孤立的对话,让文本丢失应有的魅力
    现状: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甚至是公开课上,经常会看到教师将文中重要的句子出示在大屏幕上,然后,带领着学生读句子,悟句子,品句子。
    如在教学《我盼春天的荠菜》时,教师出示这样一个句子:“我最荠菜,把经下在玉米面里,再放上点盐,别提有多好吃了。”并开展了以下的教学:
    师:读读这句庆,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小作者很喜欢吃荠菜,觉得荠菜很好吃。
    师:你的理解能力很强。
    生:我读懂了荠菜的做法跟我们现在的不一样。
    师:你的理解很独特。谁 愿意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朗读)
     师:请大家他细听老师读。
    (师故意漏读“别提”)
    学生马上举手:才师漏读了“别提“。
    师:去掉“别提”行吗?
    生:不行, 因为这样就感受不到小作者非常喜欢吃荠菜的心情了。
    师:对!那你能把小作者对荠菜的特别 喜爱用朗读的方式表现出来吗?(学生投入地读)
    反思:乍一看,这一教学片段并无不妥之处,可细细思量,便能发现,虽然教师在句子的教学中,遵照执行循了“理解读---品味读--感情朗读”这样的学习规律,可他游离于文本而教句子,使句子脱离了课文这一大语言背景,使学生对课文作者所要表达的“荠菜使她远离了饥饿,为她带来了希望、快乐。”这一情感并未真正地理解,课文的人文内涵也就在这个句子的教学中失落了。脱离文本背景的孤立的对话,只会让文本丢失应有的魅力。
  启示:教师应关注和挖掘文本中蕴含的人文内涵,并着力疏 通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渠道,还文本应有的魅力。
  1、实现师本先行对话。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应是语文教学的前提所在,只有教师与文本通过“零距离“接触,品味到文章语言的精妙,感受到字里行间流淌的情感,读出了自己的思想和感受,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才能在课堂对话中游刃有余,才能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文本的意义生成过程。如果前面那位教师真正地读懂了课文内涵,读懂了语言文字与情感表达的关系,想念他肯定不会这样进教学。
  2、引导学生潜心会文。
  对于文本的解读,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凭借个人世间生活在经验和相关的经验 积累,自由地发挥他的创造性理解,发挥他的创造力,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参与文本的意义建构。如果前面那位教师能多点耐心,充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读出自己个性化的感受与困惑,课堂中将会有学生与文本精彩的对话产生。如“我觉得吃荠菜对小作者来说是一种享受”,“我觉得很奇怪,只放盐的菜是不好吃的,作者为什么会觉得特别好吃呢?”等等。再请学生回到文中去找答案,去体验,与文本整体再次对话,学生的理解就肯下会仅仅停留在“小作者很喜欢吃荠菜,觉得荠菜很好吃”这一层面上了解。这也提醒我们,我们教师在自身挖掘教材人文资源的前提下, 需要做的是尽量少讲解,让学生多发现。要努力做到的是:(1)给学生读书的时间,探究语言的人文内涵;(2)随机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化解阅读实践活动中遇到的 疑难,加深或反思自己对文本的理解;(3)让学生随时做好读书记号,并进行适当的批注;(4)关注课堂的人文交流,关注闪耀出的创造火花,尊重学生龙活虎的独特感受,适时组织合作性学习,通过心灵的碰撞,促进不生的深入思考,从而生成新的认识。
  3、拓宽文本学习资源。
  在语文教学中,我闪教师的教学视野不应只停留在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应适时适量地拓宽学生文本学习的资源,以利与升华文本的人文内涵。有些文章,可以引入背景材料;有些文章,可以引入对比性或结构相似的文章。如《我盼春天的荠菜》一文,可以拓展阅读张洁的《荠菜》,也可引入反映当时旧社会孩子穷苦难生活的材料。当然,课外资源的引入,应与文本内涵有衔接或补充的关系,能有助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感悟文本的作用,而不可画蛇添足,违背挖掘文本内涵、升华人文情感受的初衰。
  二、肤浅的对话,让课堂丧失生命的活力。
  现状:审视本人的课堂教学,停留于表面的肤浅的对话,也有不少。如《公鸡的脸红了》,在教学课文的结尾时,设计了如下环节:
    师:邻居如电动机再请公鸡帮忙,公鸡会怎么榇?
    生:他会非常乐意地帮忙。
    师:对,那你们能学着课文的语言而有信说一说吗//
    生:一天中午, 小白免来找公鸡对公鸡说:”你的嘴尖,请帮我 解开关上的蝴蝶结吧!“ 公鸡说:”可以!“
    师:你们能让公鸡的语言语更丰富吗?
      生:公鸡说:”请等一等,我马上拿给你。“
     生:”当然可以!“
    师:小朋友们 语言可能性真丰富,想念小公鸡一定会像你们那样有礼貌,热心地帮助邻居。
     反思: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听了学生的回答,并且进行了总结肯定,但只停留在公鸡语言的变化练习上。学生的思维是单一的、呆板的,更谈不上焕发生命的活力。如果将这样单元的对话, 改成“谁来找公鸡帮什么忙/公鸡怎么回答/”学生的思维将会大大激活,情感将产生更大的程序的碰撞,对话也将更有效。
    启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应是渐进式的、生成式的,需要三者之间不断地融合、激活。
    1、精心预设,营建层递性对话系统。
    教师在与文本深入对话后,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预设由 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具有层递性的能力发展序列。特级教师盛新风在执教《 去年的树》课,就预设了学生一次又一次与文本的层递性对话。首先,她在揭示课题后,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课文对话,寻找收获;接着,在学生第一次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请学生再次与文本对话,体会小鸟和大树的深情;然后,请学生体验角色,直接进行“大树”和“小鸟”的对话;最后,教师又引结学生与自己对话提问:”作为一个循序渐进的对话过程,学生有了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情感的交融,学生在课堂上迸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2、耐心倾听,欣赏学生的“真情告白”。
     作为对话的“首席”,教师必须学会专注,学会耐心,做一个忠实的听从,认真地倾听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营造一个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们如痴如醉的探究、体验、交流,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补充同学的发言,或互相启发,或自由组合朗读、、、、如在《桌椅的对话》一文结束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对话情境:听了桌椅的对话,你喜欢谁?想对他说些什么》?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的说“我喜欢丁丁,想对他说‘你懂事了’”,有的说”我喜欢其他桌椅的主人“,想对他们说’你们真是爱护桌椅的好学生‘”/忽然,一学生站起来说”我不喜欢其他桌椅的主人“,其他学生都感到诧异。我微笑着示意这位学生往下说,学生得到了鼓励,继续说:”因为他们不主动帮助丁丁,不向阳花丁丁 指出有不爱护课桌椅的行为是不对的, 而要他们的课桌椅来批评丁丁。“多么与众不同的见解。
     学生回答总是出乎意料,如果没有教师的点拔引导,就没有了不生再度控空发的兴趣,也就没有了对话的活力,没有了课堂生成的精彩。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