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作文教学新体验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8 23:55:47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作文教学新体验 前言 新的课程理念给作文教学也带来新的挑战。在这语改大背景的前提下如何改进作文教学是值得研究的。新课程作文教学不是否定以往的教学经验,而是批判的继承和发展。一切理念的创新都是来源于实践的,新体验是说在作文教学中独特的感受。希望大家借助这个专题谈谈你对作文教学的认识和好的做法,点点滴滴的经验也是可贵的,让我们来共同商讨吧!
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 ●想象不是漫无边际的,应是合情合理的,表达内心真情的。 ●想象是学生变向思维的暴露。 ●作文中的想象和想象作文还不是一回事。 体验之二 作文走向生活 生活既是作文,作文既是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作文就是让学生把这丰富多彩的生活,用自己独特的感受表达出来。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总是表达不好,其原因之一学生在生活中不会积累和沉淀。另外教师急于成功,“逼”学生盲目的选材、表达,由于学生缺乏心理准备和背景氛围,所以导致学生作文表达空洞,感受不深。
内容相对集中一点 我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写同一题材内容的作文时,表现出来的兴趣比较高,因为他们有相同的体验,只不过表达的角度不同。所以他们在讨论、评议的时候,有说不完的话,提不完的问题。由于内容集中,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和交流就变得丰富了。当然可能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展示,但不要紧,作文是一个训练的过程,不是要我们每篇作文都这样做,有了这样的训练基础,再开放学生的选材也为时不晚。 ●同一问题的发散是训练作文好方法
玩中学写 ●玩是快乐的,让玩走进作文课堂 仿写不可排斥 大多数教师反对仿写,而我不那么认为,仿写虽不利于学生创造,但从训练角度来说对学生有益,不能不承认学生是喜欢仿写的。仿写不是抄写,而是让学生仿思路,仿方法,仿语言的表达形式,有的学生不会作文,让他仿写几篇有什么不好?仿写也是收获,仿多了自然也悟出一些道理来,不要一棒子把学生打死嘛! ●由仿写到领悟再到创造是一种训练过程
给学生拐棍 由于学生积累少,阅历浅,所以学生写作文时总是用不好词句,于是我就想在学生作文前能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些好的词语和句子呢?(当然,有条件的,作文题材和内容要集中)结果我发现效果不错,例如,写《放风筝》提供的词语有:春光明媚 春风习习 阳光送暖 无比快乐 五颜六色 五彩缤纷 各式各样 展翅高飞 越飘越远 相互追逐 上下翻飞 悄悄私语 欢呼跳跃 ……句子:1、那只“大蜻蜓”越飞越高好像和白云去做伴。2、哎呀!不好了,我的蝴蝶姐姐栽了一个大跟斗,要掉下来了。…… ●给学生作文“食粮”,学生会做的更好 ●由扶到放全体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 体验之八 作文一定要序列化吗? 从学生的思维和语言的发展过程看:由简单到复杂,由直观到抽象,由模糊到具体,所以训练作文应该有序列,比如教材的编写也体现了这一过程,有的地区还做了序列作文实验研究,取得很多成效,但我认为有序列不能拘于序列,为什么这样说呢,语文这东西很模糊,很难说清楚。比如说由一句话到几句话,再到一段话序列训练过程,我发现有的学生不是这样发展的,虽然是低年级,他也能一下子说一大段话,也能写出小说明文、小论文之类的作文来。这说明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那为什么压制学生的发展呢?所以我觉得作文应让学生尽情的发挥,使那些有特长的学生再次得到飞跃,保底不封顶的做法才能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 ●有序列而不拘于序列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课前2分钟 作文更轻松 我发现有一位教师,在上语文课前利用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演讲,内容不限,可以是见闻、编故事、朗诵诗歌、背格言警句等。由于长时间的坚持,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相当快。从学生作品看,作文内容多与演讲的内容有关,如引用的格言、警句、诗句等,作文形式也不拘一格,这说明作文不只是作文课的事,工夫在平时,有积淀才有作文。 ●平时的积累与沉淀是作文的成功之路
作文要求学生定 指导学生作文无非就是让学生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以前我总是先提出作文要求,再具体的一步一步指导。后来我变换了一下,让学生自己定作文要求,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如文题《下象棋》,我让学生讨论写什么怎么写,学生提出:1、要写清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和谁下象棋?2、我下象棋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遇到了什么困难?3、还要观察对方是怎么做的,表情怎么样,说什么话了?4、观众是怎么反映的?5、下棋的结果怎么样?6、下象棋有那些启发?吸取什么教训?……学生能提出了这么多关键的问题,还用老师去讲吗?
由说到写还是由写到说? 一般我们训练学生作文先让学生说一说,再议一议,强调在合作互动中学作文。可是我发现有的学生总是说不好(可能平时这样的训练少),这与学生思维心理有关,有的学生说不出来但他能写出来。于是,我就让不会说的学生先写一写,然后再读一读,大家帮助评一评。这样就排除了他的心理障碍,使他快乐轻松地学作文。
评议作文重在议 由讲评作文走向评议作文,我想老师都转变为了这样的观念。但在评议这个环节上,不是所有老师都能做好的,大多数老师非常重视指导,而评议作文轻描谈写,其实评议是作文最重要的环节。评议是集集体的智慧,相互交流与沟通,既拓展了思路又提升了情感。
开放作文题目 以前指导学生作文,多是老师命题学生做,这种化整为一的做法,便于老师指导,但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个性的展示。因为每个学生对同一问题的认识不一样,理解的角度也不一样。学生作文反映的是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价值观念,题目能集中的体现这一思想,所以作文题目学生自己命题较好。可以说起初学生自己是不会命题的,但经过训练和启发,学生会做的更好。让学生自拟题目不反对命题作文,而是尽量少用。课程标准也强调指出“多自拟题少命题”,这是指导作文观念的转变。 ●开放作文题目是对学生个性的彰扬 屈小青 )
让学生自由表达 学生感到作文难,原因之一是作文形式局限思维,比如以前我们指导学生作文,总是强调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怎么过度、怎么分段等,这“美化”了的作文形式,老师满意学生未必喜欢。学生作文就是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用自己的话写出来。表达形式应该是无拘无束的,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语言是口语化的)。有人可能担心,若这样会造成内容不具体、条理不清楚,语句不连贯,与作文的要求不符。我认为是不要紧的,作文首先要解决学生敢说敢写、爱说爱写的问题,然后逐渐让学生感悟如何表达,经过一段的训练就自然明理了。 ●自由表达开放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学生乐写敢写。 体验之十五 把发现留给学生 课程标准指出:“注意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留心观察就得让学生广泛地参与社会、参与生活、参与实践。在观察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悟、去想象,从而能积累了大量的作文素材。例如写一种花,我把一盆月季花搬进了教室,先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他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 ●在观察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悟、去想象,从而能积累了大量的作文素材。
不写评语给小花 在调研过程中,我发现某一学校的一名教师,对学生作文评价这方面做了这样的尝试,那就是不写评语,而是印小花。一朵的、两朵的、三朵的、最多的有十几朵。我问他为什么不写评语呀?评语对学生很重要啊。他说以前都是写评语的,以激励的话为主,可是小学生对老师的话并不感兴趣,而对小花却独有于衷,更加珍惜和喜欢。我又问他:那学生怎么知道哪写得好?哪还有问题呢?他说:问题已在评议作文的过程中解决了,现在拿出来的是他们的成果,对成果的评价就别罗嗦了,学生需要的是对他的肯定。我把他的全班的作文都拿来翻一翻,学生的作文写的都不错,每个学生的作文中的小花都在逐渐增多。这种评价方式的改进对我们是不是有启示呢? ●改进评价方式促进学生作文兴趣 体验之十七 学生作文可画画 我们说兴趣是学生的第一老师,作文首先从学生兴趣入手(兴趣就是让学生感到有意思、喜欢去做)。有一位老师把作文和画画联系在一起,也就是学生的每一篇作文的后面都有一幅鲜活的画,所画的画都与作文的内容有关,如写妈妈,有的就画妈妈做家务;写秋天,有的就画一个大苹果;写动物的就画小动物。栩栩如生的图画让你感到不是作文而是艺术作品。我想学生的画也是在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只不过把文字的转化成了直观的事物了。我们强调语文的整合与实践,那么既作文又画画为什么不可以呢? ●创新作文形式让学生感到作文更有趣味
把研究性学习带入作文 提起研究性学习大家都感兴趣,但把研究性学习体现在作文教学中还是举步为艰,我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经验。“研究性作文(我称)”是把学生真正回归主体,所谓研究就是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自主提炼。我们的学生之所以写不出来那么多有感性的作品来,那就是读书少、实践少、知识少、阅历少。写“研究性作文”就得要求学生广泛地去查阅资料,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整理信息,在自我实践的过程中感性得到升华,知识得到丰富。例如我曾给学生出过这样的文题《我看家乡新变化》,这篇作文看似简单,写好不容易。多数孩子是以自己的视角来写的,来自于直接的观察,如公园、学校、街道。可有一部分学生不是这样,他们经过了调查(如问爸爸、老师)、阅读(家乡年鉴)、考察(如去工厂、机关),他们把收集来的信息分析、比较、整理,写出了富有深层次的作品来了,他们不仅写出有那些变化,还写出了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及理想愿望等。
学生作文的两次飞跃 我们主张学生作文从内容入手,首先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写什么”应在特定的背景、主题、情境下,通过老师的引导、启发,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挥、自主想象。再通过师生和生生的对话、交流、讨论等丰富素材、提升情感,从而使学生有话愿说、有话可说。我把它称为作文的第一次飞跃。 ●强调作文的两次飞跃,是为了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体验之二十 作文中的想象与虚构 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虚构是无中生有,是把不存在的东西当成现实的事物来写。二者有必然的联系,但不是一回事。 想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现实的想象,就是把现实中的人、事、物用现实的手法,艺术地再创造出来。它受特定的环境、背景、条件制约。这种想象是建立在事物之间联系的基础上,具有客观的因素。一种是非现实的想象,是借助生活的原型,冲破现实的约束,跨地点、时空、领域的再创造,具有主观因素。
●想象不能理解成是虚构,虚构不能代替想象
变提纲统领式为问题引导式 列提纲是学生作文方法之一,这样做的好处是把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结合在一起,使作文结构严谨,内容有条理。例如《难忘的修车师傅》的写作提纲: 在实际作文中,我发现尽管学生确立了主题,编写了提纲,可是有很多学生,重点内容还是写不具体,思想情感表达还不细腻,这可能是小学生的思维是粗线条的,跳跃式的思考问题,他们往往只注重表面的现象,而对事件的实质及人物的内心的猜测理解不透。于是,我就想如何让学生抓住实质,把内容写具体呢?我做了这样的尝试,那就是在写的过程中让学生不断的生成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写作文。例如,同是上篇作文,让学生这样构思: ●不断的生成问题,能开拓思路,使表达更具体。
珍惜学生的童真童趣
●多发现学生的童真童趣,少文体、结构、条理、语句的束缚。 体验之二十三 话题作文 我讲的话题作文不同于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是有一定的条件和内容限制的,它取决于学生对材料的感悟,然后选择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语言。而话题作文是以话题为主,作文要求更加宽泛,给学生创设了自主命题,自主选材,自主构建的空间,其目的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愿说、有话能说、有话敢说。例如,话题作文《秋天》,指导作文时让学生广泛地、开放地、自由地讨论对秋天的认识及其感想,允许学生对秋天有多角度的理解,允许学生联想到与秋天有关的事物,鼓励学生多种形式来体验和表达(如,读、说、议、画、唱、舞、诗),这样启迪了学生思维,激励了学生表达。作文的内容可以是写人、写物、写景、写事、写诗、写想象、写童话。只要学生感兴趣什么都可以写。 体验之二十四 破除教材的规定,灵活的选择话题 现行的教材,对每一个单元的作文训练都有具体的定,课改以后的教材,虽然在选材上比过去宽泛了一些,但还是一种框架式的。教师把教材规定的作文当成了“法宝”,每课必练,每课必写。我认为教材的规定,只是提供作文的例子和思路,对彼适用,对此不一定适用,也就是说满足不了各层次学生的需要。作文的选材应体现地方特色,学校特色,学生生活的特色。过去学生的作文模式化、俗套性、一个面孔这和教材内容的陈旧有关,如写《扶盲人过马路》,我上学的时候就写,现在还是让学生写,这怎么能培养学生的现代的意识观念呢?我认为教师利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可根据需要调整教材编排体系,也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另选题材。我们说“生活处处皆作文”,为什么必须依据教材呢?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这才是作文教学的正轨。
教师的下水文对学生究竟有多大的影响? 教师指导学生时,往往喜欢给学生作下水文,对启发学生作文思路,借鉴写作方法,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教师的下水文也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那就是教师作文学生仿,不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展示不出学生的个性特点。另外,教师的下水文往往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可赏而不可及,学生一写就犯难,因为总是和教师的下水文来比,学生有了为难情绪,怎么能放开思路写作呢?我以前多用这种方法来指导,可发现他们多是 “照葫芦画瓢”,这样做对基础不好的学生有帮助,但对基础好的学生局限了思维。教师不作下水文,学生就没有可仿的途径了吗?平时学的课文,课外阅读的文章,哪一篇不是学生仿悟的对象呢?这种仿悟应由学生自我来选择,不是教师强加的,况且怎么写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越不放心学生越写不好。 ●少一点下水文的影响,多一点自主的创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