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概念作文教学反思案例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8 23:55:46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新概念作文教学反思案例 ——《雪花儿》 一、案例
课堂描述: 学生借助小雪花,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入了雪花之中,表达了无比的情趣。接着,我又这样引导学生,利用这样的句式说话:“小雪花儿,飘呀飘,飘到树林里,好象对小鸟说——”“小雪花儿,飘呀飘,飘到田野里,好象对冬小麦说——”“小雪花儿,飘呀飘,飘到公园里,好象对梅花说——”。学生借助句式,很好的发挥了想象。我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引导学生讨论说话的内容、语气、情感的合理性,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我把重点放在了人和雪花之间的情趣上,我这样引导:“小雪花,飘呀飘,飘到你的身旁,小雪花会对你说什么?你会对小雪花说什么?”我让学生同桌之间互扮角色,展开对话,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有的离开座位,有的站在桌子上,有的坐在地上,尽情的表演。然后大家推荐几组在全班面前表演对话,老师有时也参与其中,学生兴趣更浓。 教学活动基本结束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讨论,以《雪花儿》为题,写什么?怎么写?大家各抒己见,总结起来,形成这几个问题:1、写雪花是什么样的?是怎么从空中飘落下来的?同时想象小雪花在做什么?2、小雪花飘到了什么地方?它会对大自然中的事物说些什么?3、小雪花会对我说什么?我怎么对小雪花说?4、应该怎样赞美小雪花?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方式,如,在情境对话中,在角色表演中,在讨论探究中,教师把学生看成是伙伴的关系,积极的参与活动,一下子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教师的引导和调控,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如每个环节的进行,教师都是有意设计的,教师的要带学生走入情境,启发思考和创新,同时针对学生发表的言论,要进行评价,促进他们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
如何发挥学生的想象,自由表达作文。 四、对策 过去的作文教学实在是忽视了学生的想象,认为想象是空洞的、虚构的、不切实际的,这样的做法扼杀了学生多少创造力。爱因斯坦说:“想象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学生写不好作文,很大的因素是不敢想象,不会想象。他们的想象往往被教师的主宰所压抑,其实小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他们喜欢想象中的事物,想象能丰富他们的情感,陶冶他们的情操。有自由的想象才有自由的表达。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操作呢?
学生不是封闭的个体,他们的认知、情感、价值观念需要相互的交流、相互促进、相互弥补,所以“活动性”是教学的核心。活动包括外在组织活动和内在的思维活动,组织活动指:参观、访问、游戏、讨论、表演等;内在的思维活动指:比拟、想象、、自我对话等。活动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2、放胆想象,联系生活,关注生命。 不要限制学生的想象,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儿童借助事物,发挥想象,表达情感,没有合理不合理之分,哪管是奇思异想,慢无边际,也要允许。如学生说:“小雪花,飘呀飘,飘到树林里,它变成了春天的梦,呼唤小草早点发芽。 生活是学生想象的源泉,他们创造的语言都与生活有千丝万屡的联系,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激励他们,敢于探索,如,学生说:“小雪花呀,你看我长得漂亮吗?你夸夸我吧!”这不仅反映了学生的童真童趣,其实也反映了他们向往美的生活。 作文也是对生命的向往,是人性真情倾吐。如把树木、雪花、河流想象成是有生命的个体,与他们交流、对话,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不就是生命的体现吗? 3、互动合作,不拘一格,口语表达。 过去的教学是单一的信息交流,学生只有听教师的,现在主张信息的立体交叉,学生要全员的参与教学过程,老师是学生的朋友,学生是学生的老师,平等互动的关系,促成了民主氛围,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体现。 学生语言的表达要口语化,平时怎么说就让他们怎么说,甚至方言土语也可用,只要是对方能听明白表达的意思就允许。要把作文看成是对话交流的过程。 4、教师调控,创设情境,渗透写法。 学生作文自由不等于没有教师的主导,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教师的指导、调控是让学生写好作文的前提,如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环节的展开,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评价的激励,这都应是教师主导的。 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场景、资源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愉快中得到真实的体验。 不讲究作文形式不等于不渗透作文形式,只不过不是强加给学生的,给学生选择的权利,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怎么写和写什么”。使学生自我生成写作策略,这是学生自我建构的,符合作文教学规律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