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课改”新视角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8 23:52:52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课改”新视角 计子法 我国的基础教育在经历了众多指责和数次口号式教育改革之后,终于从教学层面的改革走到了课程层面的改革,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但站在更高的哲学层面来审视本次课改时,它又存在先天不足——课改没有涉及到教育的本源问题。试问: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能回答什么是教育吗?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教育哲学、教育信仰、教育信念吗?知道自己应该做怎样一个老师吗?有充足的文化底蕴吗?能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人类、认识自己吗?在不能对教育最基本的问题作出应答之前,在没有确立自己的教育价值观之前,我们只是实施课标的一群“工匠”而已。这一点,只要看一下我们教师的书架就可以明白了。 面对课改繁荣的景象,我们在欣喜之余不禁反思:我们对待课标虔诚崇拜的心态正确吗?课堂需要热闹吗?课堂有真诚吗?课堂上师生真的平等吗?课堂上学生生活的状态健康吗?课堂上有儿童的声音吗?小红花、五角星、粘贴纸等品种繁多的奖励有实效吗?对这些基本问题的反思将有助于课改的深入。我们不妨站在一个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课标、审视课堂、审视教学、审视评价。 一、从哲学的视角看课标的发展性 课标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应时之物,因此我们在看到课标先进性的同时不可否定其历史局限性。我们应该用全面的发展的辨证的眼光来看待课标,而不是盲目地迷信权威。 1、谨防“教条主义”。当前我们课改实验区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对课标的验证。但不少教师视课标如“圣旨”,照单全收,囫囵吞枣,不进行反思和批判,不能领会课标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不能灵活地加以实施、应用。在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形式替代内容,人文性与工具性割裂,不少环节“有形”而“无神”。于是没有目的缺乏指导的自主学习、没有分工缺乏协作的小组学习、漫无边际有名无实的探究学习应运而生。课堂上笑声不断、掌声不断,呈现“虚假的繁荣”、“浅层次的热闹”,而课堂所必需的静场、冷场、空白却被教师们所抛弃。诸不知我们所抛弃的是思维的深度。 2、谨防“拿来主义”。吴永军教授曾指出,课程改革必须坚持理性精神,坚持“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善于反思,独立思考,不盲从权威,严格按科学规律办事,把课程改革看成既是合目的性的实践活动,更是合规律性的实践活动”。“课改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否定过去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而且也适应当前状况的观念、模式,而应在扬弃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本次课改所依据的“后现代课程理论”是欧美及日本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课改成果,是在高度发达的“后工业社会”土壤中滋生的,是否适应我国这个农业大国有待于实践的检验。而且,国外的课程政策存在“钟摆现象”,课程理论不断更迭。因此对于这些课程理论我们不能全盘照搬,要学会批判地吸收,实现先进理论的“本土化”转换。 3、谨防“无土栽培”。课程作为全国统一标准必须考虑地区差异,考虑当地经济、教育资源、师资条件、班级规模,考虑地区和学校已有的基础教育改革成果,因地制宜,遵循规律,在原有的基础上继承发展。现在有一种倾向,就是对我国已有的基础教育改革成果全盘否定,妄图另起炉灶,进行“无土栽培”,于是出现了“颠覆”、“革命”等论调。如果这样,“课改”说不定将成为教育的“大跃进”,最终成为“空中楼阁”、“美丽的泡影”。 二、从生命学的视角看教学的人文性 儿童不仅仅是“认知体”,更是完整的“生命体”。课堂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尊严的生命,他理应得到尊重、关爱。但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将“人”物化,将认知的发展放在第一位、生命的发展放在第二位,导致教师“目中无人”,课堂本应有的平等、真诚、本真自然难于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实现是保障学生生命体发展的重要途径。 1、课堂呼唤“平等”。教师在课堂上的集权与专制由来已久,根深蒂固,正犹如一个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一样,短期内实现师生真正的平等是不现实的。“再给你三分钟”、“把掌声送给你”、“请你读给我听”、“向听课的老师表示感谢”等等貌似民主的“伪平等”中仍然透着教师的尊严和专制。只有当我们真正把自己当成学生、把学生当成朋友时,与学生一起学习、对话、交流,一起分享成功品味失败时,师生间才会实现真正的平等。 2、课堂呼唤“真诚”。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我们学会了话语套路,也学会了话语霸权,习惯于用同一个思维模式考虑问题并进行相同的表达,于是课堂没有了真诚、真实。课堂上,教师不能放松身心,抒发自己对文本的一己之见,而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教参上的阐述;儿童在课堂上没有属于儿童自己的声音,他的表达仅仅是为了满足于“公共套路”,满足教师的愿望。于是,正如特级教师韩军所言“他们熟练地答着试卷,如同在机器旁熟练地处理着一批批的零件;他们熟练地写着抒情文章,但内心却已不起半点情感的波澜;他们或高亢或深沉地忧国忧民,但他们心里却觉得好笑!”不知什么时候,天真、幼稚、自然、率性、童稚、纯真、浪漫、幻想、奇思、情趣、朴实、顽皮等儿童应有的本性才能回到他们的身边。 3、课堂呼唤“人性”。我们的教学(更确切的说是学生的学习)应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并由此而焕发生命活力。课堂上学生不妨这样学习:突破时空的限制,穿越时空隧道,与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实现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情操的陶冶;对文本中描述的行为进行操作尝试,用自己的身体亲自体验,用自己的心灵切身感悟,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领悟到其中蕴涵的道理;以绘画师、音乐制作人、电视导演等身份对文本内容进行艺术化的创造性阅读和处理,从而阐释出新意;让文本中的物体化为学生本人,开口说话、交流,赋予物体于情感、态度、思想,促进情感价值观的体验内化;让学生参与到文中的场景中去,看看自己在那样的场景下会怎样做、怎样说、怎样想。这样人性化的教学将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带给学生的将是价值的取向、情意的感染、文化的熏陶、独特的体验。 三、从控制学的视角看学习的生成性 从控制学的视角来审视当前的课改,课堂教学应实现三个转变:从结构化走向非结构化,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从维持式走向生成式。相应的教学设计也应从微观走向中观,从注重教学局部环节的设计转向注重教学情境的设计和教学资源的利用,重视教学的 “现场处理”。“中观设计”是实现教学从刚性预设变为动态生成的主要策略。 例如《小镇的早晨》一文文笔优美,从喧闹的城市引出了蚕乡小镇,分别描写了小镇早晨的恬静、热闹和紧张。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教学局部环节的设计中跳出来,以模拟拍摄电视风光片的方法进行整体设计:教师在上课伊始展示小镇的图片,引出要拍摄一部关于小镇早晨的电视风光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然后让学生反复自由读课文,熟悉文本(剧本);接着让学生确定拍摄方案(一个片头加三组场景);再让学生从取景、配乐、解说三个角度进行具体操作,取景——找出课文中描写的景物,并说说拍摄时应突出景物的什么特点,配乐——根据内容选择合适的音乐,解说——反复读课文,熟读成诵,化作自己的语言;最后让学生配合课件进行综合展示。可以看出,这样的教学已不再局限于对文本的理解和积累,而是将学习文本、积累文本的过程变成了寻找美、发现美、展示美、创造美的综合过程,学生受到的是美的熏陶、情的陶冶、心灵的洗涤。 四、从社会学的视角看课堂的生活性 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课堂是一个小社会,课堂学习是一种生活的方式。因此,课堂理应具有生活的意义。在课堂这个小社会中,不仅能传递知识传承文化,还应实现交往、情感归属、社会适应、个性发展等诸多功能。在课堂生活中,自然的环境、别样的情趣是必不可少的。 1、课堂应有自然的氛围。以前的课堂强调的是神圣、庄严,因此气氛凝重,让人紧张、压抑。如今我们不妨尝试随和、自然、幽默、轻松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师生交流、对话,才会有更多的“顿悟”,才会有更多的茅塞顿开与激情碰撞。 2、课堂应有生活的情趣。语文教学要走出“书本语文”,向“生活语文”回归,回到“生命态”中,回到“社会场”中。杨再隋教授指出,语文课程是生活,我们要将学习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将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将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例如学习《航天飞机》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航天飞机和银色飞机进行对话交际;学习《新型玻璃》让学生选取其中一种玻璃进行自我推销;学习《台湾蝴蝶》时可以让学生扮作小蝴蝶作自我介绍,相互交朋友;学习《赵州桥》时让学生分别扮作石匠、李春、记者进行现场采访;学习《坐井观天》时,可以让学生假设来到井边,怎样来说服青蛙。当我们的教学以这样富有生活情趣的方式展开时,语文教学也必将恢复她本应具有的属性——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 五、从心理学的视角看评价的有效性 正如前文所言,我们习惯于“公共思维”、“统一套路”,评价亦是如此。就拿表扬来说,以前讲究的是花样,于是鼓掌也有了“×××”、“××,×××”等不同的流派,众人趋之若骛;如今讲究的是品种,于是小红花、大拇指、粘粘纸、五角星、文具等应有尽有。我不否认这些表扬初期所具有的激励作用,但这种表扬一旦成为一种定式,学生上课的兴趣也不在学习知识上,而在于老师奖励的“小红花”上时,我们就没有理由不来怀疑他的实效性了。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内因与外因、表扬与指正的关系。 1、正确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刚才所提到的各种奖励、表扬,都是外在的动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外因,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如果学生天天接受这样的刺激,刺激的效果就会逐步降低,况且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对于小学生来说,更好的内在动力是更高层次的自省状态,是与身俱来的求知的欲望,是对学习本身的兴趣。这种欲望和兴趣是持久的,伴随终身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通过自身的文化底蕴来展示语文所具有的魅力,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放手让学生尝试错误,品味挫折后成功的愉悦,从而感觉到学习是苦中有乐,苦尽甘来。 2、正确处理好表扬和指正的关系。现在有一个趋向,课堂上教师不管学生对否,一律给予表扬,很少有指正的(注意不是指责)的声音。试问这样的现象正常吗?诚然,对学生的正面鼓励是必需的,但是应原则的。学生的错误教师必须加以指正,有时甚至该得到惩罚(当然不是体罚)。当然,指正与表扬相比,更有艺术性。课堂上,有了对成功者的赞许,对困难者的帮助,对暂时失败者的友善,对批评者的接纳,对错误者的指正,才实现了真正的真诚、平等、民主,才会形成良好的课堂组织气候。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