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概念语文教学操作建议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8 23:49:27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一、备课 1.扩大备课的阅读量。备课时除了钻研课本、教参外,应尽量多地阅览其他有关的参考资料。 2.拓展备课的空间。除了在办公室、家庭备课外,提倡到大社会、大自然中去备课。 3.补充教学内容。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确定教学内容要在凭借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 4.撰写“板块教案”。包括教学步骤、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思路、教后感想等。 5.变“教案”为“学案”。可以印发“学案”,包括学习要求、学习难点、训练项目、学习体会、质疑问题等。 6.教案的形式多样化。六年教龄以下的教师每篇课文都要写详案,旨在把主要精力花在备课上;优秀教师允许写简案、提纲、批注,而不必每篇课文都写详案旨,旨在把主要精力花在创新上;老年教师每学期写三篇课文的详案,其他课文可不写教案,写详案旨在为青年教师做出榜样。 7.备课用详案,上课用简案。 二、预习 1.预习的目的主要是熟悉课文。除了预习字、词、句外,主要引导学生多读课文,读通课文。 2.除了课文本身的预习外,可布置适量的查找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预习不一定都做书面作业,可以直接用铅笔注在课本上。 4.预习时遇到疑难问题,可让学生写在一张白纸上,直接交给老师。 5.允许学生适当超前预习课文。 6.每一小组准备一个“知识盒”(学生课前收集有关资料,折好,写上姓名,待用)。 三、引课 1.搬掉讲台,亲近学生。 2.引课要直接进入课文情节或直接进入语言系统,防止虎头蛇尾。 3.平时的引课提倡多读、多背古诗文。 4.上公开课时的引课要挤时间与学生“对话”,形成幽默、活跃的课堂氛围。 5.课始多进行评议积累,如好词、好句、成语、歇后语等。 6.努力形成“问题导课”的习惯。提供“大问题”学习背景,放开“小问题”讨论。 7.坚持“课始礼”,但要提倡多样化的起立问好。 8.课题可以全部出示,也可以部分分层出示,也可以不出示。 9.一般情况下,课题前的序号不必板书,更不要把序号与课题连起来读。 10.引导学生默写课题,可指定一位同学上讲台板书课题。 四、上课 1.设置开放型座位。三张书桌合拼为一组,三边坐学生,另一边放椅子留位给教师。 2.使用亮题板,写上姓名。 3.一上课观上打开语文课本,翻到所学的页码。 4.使用问题消除法。 5.适时、适度安排研究性学习环节。 6.使用两种本子:上交的作业本,课堂随记本。 7.学生的坐姿要端正,但双手可以随便放,只要求不做与教学无关的事。 8.可以让学生商议、提出教学目标。 9.学习生字新词的数量、内容不局限于课本的要求。 10.自学课文,写出与课文有关的某个主题的调查报告。 11.利用课后思考题引导教学。 12.在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选择自己不理解、自己读得最不好的词、句、段反复读解。 13.迟到的学生不要走前门,可以从后门悄悄入坐。 14.可以举手后指名发言,也可以不举手随意发言。 15.教师应尽可能以商量的语气上课。(如: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可以上课了吗?你读懂了什么?你能试一试吗?还有什么不懂?) 16.提倡合作性的讨论、争论、辩论。 17.讨论小组可以同桌一组,可以前后两桌一组,也可以自由组合讨论小组。 18.讨论或做作业时允许学生离开座位与老师或同学讨论,向老师或同学询问。 19.作业做完后可以起立轻声读自己的作业。 20.提倡学生参与板书设计。 21.设置语文学习“超市”,进行选择性学习、选择性作业、选择性评价。 22.适当安排竞争性学习环节。 23.根据需要,可以到阅览室、会议室、教室外上课。 24.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检查。 25.提倡“资料库”型的多媒体辅助教学。 26.按照“学生在先、教师在后”的原则设计教学程序。 27.注意隐性、多元性、个性的教学目标及其落实。 28.提倡分层性、激励性、建议性、多样性、延时性的课堂评价。 29.注意语文知识的纵横联系,形成语文知识组块。 30.多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的训练。 31.提倡学生在课本上“批注”、作图。 32.把导游、实验、朗诵、故事、课本剧、演讲等引入语文教学。 33.重氛围,重感悟。 34.多读多写,把读写挤 进课堂教学。 35.可以采用多种颜色的笔做作业。 36.逐步实现全程学习法。印发课文的时代背景、词语注释、重点理解、段意中心等情节内容知识,引导学生自己学懂。 37.有“收”有“放”,注意收、放调调控的技巧。 38.创新并不完全排队传统教法(提倡在语言环境中识字,但并不否定查词典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39.不能机械安排朗读,这只是机械、简单的重复,要根据教学层次,分别提出不同要求。 40.朗读分技巧和欣赏两种,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别人的朗读(不要求学生个个成为播音员,但要求个个学会欣赏)。 41.允许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 42.提倡语文与数学、音乐、赏识、美术等学科知识的整合。 五、结课 1.采用多种结束课的方式(句号式、逗号式、问号式、感叹句式、省略号式等)。 2.每节课末尽可能留出3至5分钟让学生提问题。 3.结合社会、生活、学习实际,进行拓展性训练。 4.注意后进生的学习。 5.推出“课堂必做作业”和“课余自由作业”。前者指的是根据本堂课教学目标设计的、大部分学生在当堂能完成的巩固性作业;后者指的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个性特点设计的有针对性的弹性作业。学生可自行向老师索取作业题。 6.布置适量的选择性作业:选择题型、选择内容、选择完成时间、选择评价标准。 7.引导学生修改课文题目或课文内容(增补、删减、变换等)。 8.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制作为网页。 9.学生的作业要进行版式设计,设计时要注意字体变化、颜色搭配。 六、课外 1.强化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力所能及地做些读书笔记。 2.尽可能多组织学生编小报。 3.提倡撰定小论文。主要评议生活、学习、风欲、文化、经济、政治等问题。 4.适当组织课外语文兴趣小组,如文学社、记者团、诗会等。 5.每两周一次由家长带领孩子外出旅行,领略大自然风光。 6.号召家长尽量多地为孩子购买图书。 7.根据不同的考虑内容,选择采用等级记分法、分数记分法或星级记分法。 8.不及格的学生可以向老师借分数,有借有还,贵在鼓励上进。 9.积极引导学生上网查寻有关资料。 10.适当安排与国内外其他班级的联谊活动、通信活动。 11.条件许可的话,提倡学生自学第二套教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