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关注“和谐教育”,构建“和谐社会”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8 23:48:43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关注“和谐教育”,构建“和谐社会” 关注“和谐教育”,构建“和谐社会”
1、国际背景 “和谐教育”是一个国际性课题。人类进入文明的标志首先是教育的和谐,这样才能促进文化、经济、科学等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虽然不同的肤色,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但是,如果我们构建了一个和谐的国境环境,那么就可能避免种族的矛盾、宗教的冲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也是千秋万代的大业,人类的发展靠教育,因此,各国政治家都在关注教育的发展。 当今世界还不太平,种族歧视、经济矛盾、资源争夺、文化吞并,这些不和谐的因素,不能不使我们现在的人类产生忧虑。和谐的世界、和谐的社会、和谐的教育是我们人类发展的崇高理想。构建和谐的国境环境,任重而道远,但作为国家的实体,他们都把教育作为优先发展的地位。 例如,美国加强联邦对基础教育的宏观控制。首先一个举措是在94年3月31日,通过了一部美国教育法,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拟定了美国教育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 (1).所有儿童能接受所授课程。不少的学生包括移民都没有接受过学前课程学习,经调查,凡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儿童中,在高中毕业率,升入大学率,独立生活的自主率都高于未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而在犯罪率和接受救济率上正好相反。 (2).高中毕业生率达90%以上。 (3).所有4、8、12、年级学生显示出掌握了规定的课程,所有学生能动脑筋,具有公民意识,接受终身教育,并在现代经济中成为建设者。 (4).加强教师进修,使他们获得培训下世纪人才所必要的知识。 (5).美国学生将在学习与科技方面处在全世界首位。 (6).所有美国成年人具有在世界经济中竞争的技术,并负起公民的职责。 (7).所有学校杜绝毒品、暴力、武器、酗洒,并建立有秩序的助学环境。 (8).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以促进学生的社会精神与学术发展。 美国的举措,无疑是从美国的国情出发,力求利用宏观调控,构建美国教育的和谐,美国教育的发展对全世界的教育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我国教育的基础比较薄弱,要挤进教育的先进的行列,保持教育的先进性,必须关注世界教育的发展方向,然后结合本国的实际,调整教育方略。中国教育的发展,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必须高瞻远瞩的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 2、现实状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经过了几次重大的调整,基本上摸索出了适合国情发展的教育之路。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治与经济体制的改革,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凸现出与社会发展的不适应性,教育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不协调,特别是教育内部体制矛盾重重。本次“两会”代表关注教育的热点问题有:教育不公平、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乱收费、民工子女入学难、高校扩招负影响、招生腐败、大学贫困生等问题,都关系到民济民生的根本问题。教育体制的不和谐,必然带来社会问题;教育的问题不解决,构建和谐社会,是一纸空文。 教育是全民的教育,每个公民都享有教育的权利,然而教育的不公平、教育的腐败、教育的经济薄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和谐社会的发展。当我们走进一个城市的时候,看到繁华的街市、新建的高楼、发达的交通,可是,是否你还看到了那些流浪的儿童,那些贫困的学校,那些期盼子女享受公平教育的家长。当你走进一个乡村的时候,看到美丽的田园风光、优雅的家宅小院、欢畅的羊群奔马,可是,你是否还看见那些忧虑的农民,那些破旧的学校,那些渴求受到良好教育的学子。强烈对比反差,让人痛心疾手。一个和谐社会的根本标志之一,就是保障所有的孩子都能读书,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3、放眼未来 提倡“和谐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我们提出“素质教育”的时候,得到了全社会的响应,但素质教育是否解决了教育的问题呢?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口素质。而人的发展与素质 的提升,靠的是什么呢?和谐的社会、和谐的教育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 教育着眼于未来。尽管我们存在诸多的困难与矛盾,如果我们协调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教育的发展,树立“教育兴我兴”的观念,那么就会撑起教育的天空,看到教育的希望。中国有句古话“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只要我们善于发现问题,积极的解决问题,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办好我们的教育是可能的,创见一流的教育也是可能的。 二、和谐教育的标志 什么是和谐教育?利用英特网搜索引擎,键入“和谐教育”,我们就会发现很多这方面的解释。多数提法停留在教育的方式与方法上,而缺乏宏观的阐述,和谐教育最终指向是提升教育质量,促进人的综合发展,但是和谐教育的保障是什么呢?多年的实践,我们忽视了这样的问题,致使教育的内部矛盾重重,社会对教育的不满程度越来越重了。
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是一个国家走繁荣的保障。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决定着教育发展的前途。我国的教育体制基本是“中央集权制”,教育的政策、法规,对教育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育体制的和谐,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必然因素。“中央集权制”不能演变成“教育垄断制”,例如高校招生的地方保护,剥夺了很多学子选择的权利。有人感慨的说:“学的好,不如出生的好。”这说明存在着严重的教育歧视,同是一个国家,同是一个民族,为什么不能平等的竞争。这不能不说是教育不和谐的因素。 我国中小学教师,存在着等级差异。也就是说,在小学工作的教师政治待遇与工资待遇都要少于中学教师,在中学工作的是教师,在小学工作的就不是教师了吗?他们同样为教育做着贡献,为什么是不平等的,难怪在小学队伍中留不住好教师,特别是男教师群体,没有不想跳槽的。教师的队伍不稳定,如何办好教育?又如何实现素质教育?等等现象说明,我们的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多多。 解决教育体制问题,首先从大局着眼,小处入手,广泛征求民主意见,体察民情,关心民怨。切实把利益放在公众的渴求上,放在教师积极性上,放在教育质量的提升上,达成人心所向,安居乐业,和谐共振,才是教育成功的标志。 2 、教育管理和谐 我国教育管理的特点是分级制,从中央到地方,每级都有严格的管理制度。由于管理部门分类众多,相互协调,共同促进,是应该首当做到的。在基层工作的领导最深的体会是:工作头绪多,开展活动多,应付检查多。每个对口的部门都有工作指标,都必须按要求完成,有的是重复性的、形式主义的,面对这样的管理,基层学校无可奈何。例如学校面临的检查有:教学质量评估、综合治理评估、规范学校评估、体育卫生评估、科研教研评估、校园美化评估……这些交叉、重叠的管理,压得学校简直透不过气。教育系统管理的繁琐,必然导致学校分散精力,削弱教育教学质量。 从学校系统内部来看,每一所学校都是一个特殊的有机情境。在这个特殊的有机情境中,教育者、受教育 者、教育内容、教育环境交互作用,形成一个微型“生态系统”, 类似于生态学上的“小生境”。 在这个“小生境”中,学校的个性得以发育、生长。学校内部的和谐性集中表现层级管理和谐,人事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各学科教学和谐,以及各项活动的和谐。学校管理的和谐主要在于校长开明地决策,民主的管理,透明的规则。 3、教育环境和谐 教育环境和谐是教育发展不竭的动力。教育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育环境要受到社会其他环境的制约,要完善教育环境的和谐,必须使教育内部与教育外部的和谐。例如经济环境与教育环境的和谐性,文化环境与教育环境的和谐性,城市环境与学校环境的和谐性。 现在凸现的矛盾是,教育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不协调,学校本身没多少经济来源,还要办大教育,显然力不从心。有些不良的文化环境,使教育陷入尴尬境地,例如,QQ版语文编入啼笑皆非的故事,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教育。教育决不能作为独立的系统来发展,必须和社会环境达到和谐统一。 学校环境是教育环境的核心。学校环境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校园的一草一木,一个条幅,一个栏窗,一张画像等等,都要折射出文化氛围,并且给人一种审美情趣。学校是育人的摇篮,必须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师爱生,生尊师,讲文明,讲礼仪,讲规则要形成风气。 教育环境的和谐要靠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 4、教育竞争和谐 教育竞争是当前客观存在的现实。由于社会择业的需要,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教育竞争是必然。但是竞争不和谐,会成为教育发展的阻力。例如,教育产业化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人们渴望建设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接受优质的教育服务,但是,由于民情的差异性很大,致使教育成了富贵人的天堂。又如,各地存在择校、择生、择招、择师等问题。城乡教育的差异问题。发达地区教育优先发展的问题。可以说我们教育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现在老百姓面临最大的压力是子女升学问题,中国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入触目惊心,经济的压力必然带来生活的困惑,进而引发社会矛盾。如经济犯罪的人,不能不说有这方面的影响。 保持教育竞争的和谐,首先要加大政府办学的力度,教育过多的应该体现一种社会福利。缩小了各地区、各学校的教育力量的差异性,也就保证竞争的和谐性。其次,要保证竞争的公平性。教育机会均等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也是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原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公平的标准是不同的。在未实现教育普及阶段教育公平是指每个人都应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实现入学机会均等;在已经实现教育普及的阶段,教育公平则是指人人都应享有较高质量的教育质量。最后,要疏导社会心理,升学与择校是量力而行的选择。
1、建设“和谐教育”首先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
所谓“人本”关注的是人的生存与发展。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教师的生存状况影响着教育的和谐发展。从现在的教育体制上看,小学教师待遇偏低,但工作量偏大,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存在着相当的差异。教师在社会上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这就导致教师社会心理不平衡,进而教育留不住人才。现在大多数教师,一方面为了工作而拼搏,一方面为了生存不得不“下海”捞金。可想而知,教师队伍不稳定,心怀二意,如何能提高教育质量。“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实质已成了口号。各级政府最头疼的就是教育经费问题。可是我们看到有的地区的经济发展了,教育却不能得到正常的投入,这说明教育在一些政府的眼里就是“鸡肋”。他们宁愿搞基本建设,也不愿在教育上做更多的投入。没有良好的工作环境,没有较好生活待遇,这教师谁愿意做呢?“和谐社会”要关注“和谐教育”,“和谐教育”就必须让教师的生存和谐。这样才体现教育的人本性。 4、建设“和谐教育”必须以法制做保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