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浅谈小学教师的备课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0:30:41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备课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备课对于教师具有三点意义。 (一)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小学教师工作十分繁忙的,怎样使自己的工作忙得有成效呢?这就必须学会抓重点。小学教师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首先要把课上好。怎样才能上好课呢?可以从许多方面努力,但努力的重点应该放在备课上。备好课可以加强课堂教学的计划性和预见性,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重要保证。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二)备课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科学知识水平的过程 教师备课的过程,需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教材上的知识转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教师对所教的内容应该。是已知的、很熟悉的,甚至是十分精通的。如果教师对所教的知识不是十分明白,就不可能把学生教懂.对于教材中反映的新的科学知识,对于自己不十分明白的地方,读于某些需要补充的新知识,都应通过备课进一步学习、研究,这也是一个提高教师自身文化科学知识水平的过程。教育界常用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关系来比喻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的关系,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 (三)备课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积累、总结教学经验和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 教师备课的过程,要结合大纲、教材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每一单元、每一课的教学目标;要确定教学的重难点;还要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这些都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十分重要的方面。备课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这种教学能力,是一种实际运用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综合能力,学活动各要素(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结果的评价与反馈、教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组合的能力这些要素必须互相协调,才能发挥整体功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每次备课都要根据以往的经验进行新的组合,教师与能自觉的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愈能虚心的借鉴他人的经验,那么他在备课中表现出来的这种综合能力也就提高的愈快,教学质量也会随之提高的愈快。 有些不懂教育学基本常识的人认为,备课就是去读读教材,看点参考书,只要自己懂了,就可以凭经验去上课了。实际上,这样做是上不好课的。要上好课,必须做好三方面的准备工作:钻研教材;解学生;设计上课的全过程。 (一)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包括学习教学大纲、钻研教科书、阅读与教学有关的参考资料。 教师备课是钻研教材应完成两项准备工作。第一,教师要先在比较深厚、比较广博的知识基础上准确的掌握教学内容。第二,明确所教学科的教学目的、该学年和各章节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以及教学方法方面的要求。 要完成这两项准备工作,最主要的是钻研教科书。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地主要依据和基本功具,要求学生掌握得最主要地基础知识,都以十分简洁而又准确地文字或公式表述在课文中,要求学生达到的基本技能,都以十分典型地练习或习题的形式编排在教科书的作业中。 教师阅读教科书,不能孤立地去阅读课本地某一课、某一章,应当反复通读全书(有条件的教师应当通读全套教材),从总体上读懂教科书的体系结构以及每一章、每一课的体系结构,这样才能把握每一章、每一课的教学目标。 (二)了解学生 备课不仅要备知识,还要备学生。在备课时是否备学生,或是否重视备学生,是现代教学思想和陈腐的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区别之一。如果教师真正认识到学生实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的主人,那么,教师在备课时就必须自始至终地考虑学生地的具体情况,就必须考虑提出什么教学目标、创设什么情境、如何引导学生的思路、师生之间选取什么联系方式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人。 备课时应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那些内容已经学过,还有多少学生没有掌握好,是否在讲新课之前安排一个复习环节,重点帮助那些学生复习。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家庭作业、课堂提问、阶段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原有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 备课时还应了解学生已经具备那些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哪些学习能力、习惯和方法需要进一步培养,哪些学习习惯和方法需要纠正。在教学过程中哪些学生接受能力强,哪些学生接受能力弱,如何区别对待,这也是备课时应考虑的情况。 备课时还应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爱好、对任课教师的感情、班级风气等情况。怎样联系学生地思想实际发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怎样调动上 、中、下三类学习水平学生 的 学习积极主动性,怎样创造适当条件帮助学习上和纪律上的后进生 树立进步的 信心,等等,所有这些也是备课时应考虑到的 。 只有对学生情况了解得 比较清楚,备课时预定地教学目标才能恰当,缉捕过高,也不过低;教师所确定地教学重点和难点才能准确,符合学生地实际水平;教师所设计地教学步骤和方法才能比较好地调动不同水平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设计上课的全过程。 教师在钻研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需要设计全学期地教学进度计划、每一课题(单元)的教学计划和每一节课的课时计划,即教案。提出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过程,是编写教案的最重要地两个环节。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教师自己使用的教案只写出这两部分。下面谈一下表述教学目标和设计教学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1)关于教学目标应注意的问题 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时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状况而拟订的一个课题、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提得全面,适度,明确,具体可测。 有些教师在表述教学目标时,常常教学活动地内容(要学习什么知识和训练什么技能)与教学目标(要使学生学会什么)混为一谈。例如,把教学目标表述为:“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点描写任务外貌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写作目的。”学习写作方法不是教学目标,只是这节课要学习地内容和要进行训练的项目。通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要使学生知道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会什么,才是教学目标。 (2)关于设计教学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教案的主要部分是设计教学过程。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要有鲜明的目标意识。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为实现教师拟订的教学目标而有计划安排的,因此,教师设计地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具体教学步骤、引导学生思考什么问题、选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应围绕实现教学目标。每一具体教学活动环节、步骤的意图并不写在教案上,但编写教案的教师应当心中十分清楚。 第二,教师应熟悉了解多种教学方法、多种上课的类型和各种教学模式,知道他们地功能,这样才能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根据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学生掌握知识的认知程序、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信息交流的活动形式,设计出一节课的教学步骤(或叫教学程序、教学结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