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原创]文贵求真——作文人本教学初探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0:20:38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原创]文贵求真——作文人本教学初探 文 贵 求 真 ——作文人本教学初探 慈溪市周巷镇第二小学 许金苗 学生作文无病呻吟,凭空捏造,甚至抄袭了事,比比皆是,几乎成为一大通病。在此,作文训练被扭曲,作文功能被异化,令人担忧。究其原因,我以为有如下几条: 1、 应试教育的流弊。 应试作文要求呆板,诸如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之类,外加字数不少于多少字,状如“八股”。而对作文内容是否真实,感情是否真挚,却不置一词。以致出现学生考试编作文,以博高分;教师鼓励背作文,以备“组装”的怪现象。 2、教师指导的无力。 教师指导多为匆匆指导,空洞指导。所谓匆匆指导,就是作前缺少孕伏。作文是长效应劳动,只有大量吸收,才能倾吐;只有具备丰富的生活积累,才能写出好文章。漠视学生现状,将“无米”作“有米”,此“炊”如何能成?所谓空洞指导,就是教师指导缺乏务实态度,尽说套话,致使作文要求人人会说,却又人人不得要领,为虚假文风的滋生提供温床。 3、教材内容的隔阂。 教材一味强调作文的德育导向功能,以致内容脱离学生实际,造成隔阂。例如,在一次写人作文中,教材提示学生可写助人为乐的XX,公而忘私的XX等。其实,在学生的生活圈中,这样的人是很少的。他们所接触的恐怕大多是平凡人:助人未必为乐,为公未必忘私。更有甚者,提供一则真假难辨的材料让学生写感谢信,却要求内容真实,情感真切,荒唐至此!远离学生生活的作文必然导致虚假,虚假作文又如何能实现其教育功能呢? 4、 虚假风气的影响。 浮夸虚假已不同程度地侵入了学生的生活。诸如为了通过上级部门检查,教师“教育”学生说假话;为了孩子取得好成绩,家长代劳他们的实践性作业;为了获得好名次,师长另起炉灶性地修改学生的参赛作品之类的现象已数见不鲜。弄虚作假甚至还博得了好评。这一切不能不导致学生求真意识的消退。 如何真正恢复作文思想表达,感情抒发的功能,使之成为学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呢?我认为作文教学必须“以人为本”。上述四种,均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情感、个性,而把他们视作附庸、工具,教学或多或少地带上了某种功利色彩,这是导致假文泛滥的根源。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动于衷,方能言之成文,一个健康而丰富的情感世界是学生作好文的保证;教师是否“目中有人”,是否充分尊重学生,决定着学生情感世界是否健康丰富,这是能否扭转学生虚假文风的关键。在此思想的指导下,我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诉诸笔端求教于方家。 1、 引导参与,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作文教、学之间的关系,决不是教师居高临下,你讲我听,我说你作,而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帮助的平等关系。“帮助”两字很重要,它不是指令,更不是强迫,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通过深入参与,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其主体精神,从而主动地反映生活,表达对生活的感受。 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就应该多与学生商量,倾听他们的意见。有些作文训练,学生普遍不爱写,不妨取消,换成他们爱写的内容。“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把准了训练点,写什么内容均无关紧要。 教学的透明化也很重要。学期伊始,我便把原本秘而不宣的学期作文教学计划向学生公布,帮助学生制订选材计划,诸如材料方向,日程安排等等,或观察,或采访,或参观,或考察,或组织活动……进行素材搜集。并且通过座谈形式经常性地组织交流,与学生商量解决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每次作文时,学生早已成竹在胸,有记录(或观察记录,或采访记录,或活动记录等),有感受。如一次写人作文训练,有的学生不仅有丰富的记录,而且还画了不少人物的神态、动态速写,甚至还有照片资料呢!明确了努力方向,自由活泼地去体验生活,符合孩子好动、好奇、好胜(或者说对成就感的追求)的心理,他们劲头如何不高呢? 久而久之,学生不但能完成计划内任务,而且平时还能留心观察,积累素材。“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诗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正是这滚滚“活水”的“源头”吗? 2、 以心会心,展现学生丰富的心灵。 一个个学生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个性。他们需要理解、尊重,也渴望向自己信赖的人倾吐心声。不少教师高高在上,一味维护师道尊严,不知不觉地走到学生的对立面,师生隔膜,学生思想情感内敛封闭。如果教师能充分认识到这一切,以心会心,那么学生的思想情感则外向开放,逐渐展现他们丰富的心灵。 这一点我是有感触的。我常把自己融入学生当中,与他们一起游戏,一起聊天,一起劳动,一起讨论班级工作,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因而我常能听到学生的心里话:有的让你评判,有的让你解答,有的则是一种倾诉……我常想,作诗工夫在诗外,其实作文工夫又何尝不在文外。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敢向你放胆直言,坦露心扉,你才能进入学生的心灵。日记的变化就是一例。以前“老三篇”(捡钱包,推车过桥,送小孩回家)充斥,如今它成了学生说心里话的一个阵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事无巨细向你诉说。对每篇日记,我都有寄语,它成了师生进行心灵对话的工具。 例如,期末阶段,由于统测,学习紧张,张益飞同学便写了一则日记: “丁铃铃”随着一阵清脆的上课铃声响起,我们又开始了紧张的常识考试。那一道道复杂的题目把我搞得头昏脑胀,好象在梦里似的。在六(1)班那优美歌声的催眠下,我的上下眼皮不住地打起架来,真恨不得一头倒在桌上呼呼大睡。 阅后,我作了如下寄语: 我去“交涉交涉”,给你们减减压。不过,可别信脑灵素、红桃K 之类东西的宣传广告,要相信自己的力量!作息有规律,平时加强体育锻炼,你一定能够摆脱困境的!试试? 这些日记,长短不等,但都情真意切,批阅它确实让人感受到学生是多么可爱! 孩子们心里想什么,就潦潦草草写什么,根本不注意语法拼音或发音。他们与同学们一起阅读自己的作文并且评论。 他认为:“他们写作文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表达他们自己的观点。”同时他不觉得这样做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不是放弃对学生的语言训练,而是“教学工作确实进行了,不过以有趣的方式进行的,他们是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进行语法、拼写、泛读以及写作的基本功训练的。” (本文曾获全国小语会作文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
写作日期 作文题目 选材日期 选材指导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