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 三年级上 ) 教案 十五、毛遂自荐教案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 23:43:22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高中语文教案(三年级上)教案 十五、毛遂自荐教案

 

一、教学目标

()能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

()理解并熟记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继续积累常见文言实词。

()在此基础上能对人物进行评价。评价人物是一项较高的学习要求,应将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放在具体的课文中,结合具体的事件来作出评价。对于历史人物,还应注意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评价。

二、难点、重点分析

()毛遂为什么能勇于自荐?

分析:首先他确有真才实学,这是他勇于自荐的基础。从他到楚国后的表现和最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就可以看到这一点。其次,对自己充满信心。他认为自己不为人所知,只是因为没有遇到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并不是自己平庸。再次,他对入选的十九人有深刻的了解,认为他们是一群庸碌之辈,自己不在他们之下。

()作者是如何来塑造毛遂这个人物形象的?

分析:作者是把人物放在矛盾斗争的冲突中,并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塑造大智大勇的毛遂这一形象的。毛遂是在秦国围攻赵国都城,国家危难的紧急关头,是在“得十九人,众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的情况下主动推荐自己的。国家危难关头,毛遂能为国纾难,足以看出他的义勇精神,也更突出了他能力强。平原君不愿带他同往,毛遂以巧妙的比喻说服了平原君,他的才华已初露端倪。十九人的“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与“十九人皆服”的对比进一步表明毛遂有与众不同的才华与能力。平原君的“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与“两言而决耳”再次对比,用来反衬毛遂的大智。朝廷上与楚王的一番辩论及行动,有礼有节,有胆有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征之以信。虽是重大之国事,毛遂却处理得沉着有序,毛遂圆满完成任务与十九人的“碌碌”再次形成对比。至此,毛遂的大智大勇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文章最后又以平原君“不敢复相士”来进一步突出毛遂的与众不同。

()《毛遂自荐》的层次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文可分三部分:即以各自然段为划分单元。

第一部分(1)情节展开:秦围邯郸,赵国危在旦夕。

第二部分(2)情节发展、高潮和结局。写赵国与楚国订合纵联盟的整个过程。

第三部分(3)尾声。写平原君引咎自责,向毛遂诚恳致歉,表现选拔人才的重要性。

()毛遂和平原君各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分析:(1)毛遂:挺身而出,勇纾国难,有义勇精神。因门客之间互相倾轧,而未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善于雄辩,主动抓住机遇,对天下形势有独特高明见解。他聪明并有外交才华,大智大勇,有斗争艺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之以利、明之以信,大义凛然,果敢严谨,是一个对政治形势了如指掌,见义勇为、慷慨纾难、智勇双全、有礼有节的门客形象。

平原君:喜士养客,但蔽塞视听,对人才不能亲自考察,唯左右毁誉是从。可是他能引咎自责,勇于致歉,重视人才,是一诸侯国里有权势、有见识的开明政治家形象。

(2)中心思想:本文主要表现出要善于使用、选拔人才,使人才能有机会展示自己才华的主题;也表现了一个人要勇于把握机遇,又要有善于表现才能的智慧,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积极思想。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①选材精炼、典型。本文从故事的全过程中,只重点突出了自荐、歃盟、引咎三部分的内容,而其中又以歃盟为详写部分,极力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具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外交才华。文章不拖泥带水,集中凝练地刻画出毛遂的形象。②衬托对比,写出人物的个性。故事从开始就把毛遂和数千门客放在对比描写的氛围之中,以众门客的庸碌反衬毛遂的脱颖,用会盟前门客十九人的迟疑与焦急,给毛遂出难题,和“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的毛遂成功后的反唇相讥对比;把毛遂的智勇和楚王的色厉内荏相对比;把平原君对人才使用的前后态度作对比;这一系列的对比描写,使人物个性特征,特别是毛遂的个性特征栩栩如生了。③利用人物的言行活灵活现地勾画人物的情态。作者刻画毛遂这个人物的主要手法,是言行描写。毛遂自荐时的雄辩语言,和楚王定盟时的智勇语言,均使对手折服;毛遂“按剑而前曰”的动作,“奉铜盘而跪进”的咄咄逼人的英气,“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的毫气,无不把这传奇人物写得活灵活现。

三、教学过程设计

()指导自读完成以下各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如有异读,请注音。

①与……二十人(    )

②其末立(    )

③先生不,先生留!(    )

④毛遂至楚。(    )

⑤而王弗知(    )

⑥谨社稷而以从。(    )(    )

2.下列句子中有:A.一般疑问句;B.反问句;C.判断句;D.陈述句。请指出各是什么句子。

①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    )

②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    )

③天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    )

④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当其士卒众多哉。(    )

⑤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

⑥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    )

3.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集中写毛遂,主要选用了两件事:____________。第3段写平原君引咎自责,作用是______

②毛遂性格的主要特点是______。请说说哪些语言和动作最能表现毛遂的性格特点?

③试将毛遂与侯赢、冯谖作比较,说出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④请说说本文运用哪些表现手法突出了毛遂的形象。

()通过讨论进行课文分析。

课文通过毛遂自荐和赵楚定纵过程的叙写,集中表现了毛遂的义勇和智辩。

在赵国正处于危难之际,平原君欲赴楚定纵而又苦于不能得20人之时,毛遂挺身而出,不仅表现了他勇于为平原君分忧、勇纾国难的义勇精神,而且反映了他的自信。在与平原君的辩论中,接过平原君“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的比喻,指出“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申述了尚未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不仅表现了他机敏善辩的才能,而且又一次反映了他的自信。

赵楚定纵的过程,以充分展开的详细的场面描写,把毛遂的智辩与义勇表现得淋漓尽致。楚是地方千里、持戟百万的大国。在楚朝廷之上,小小的毛遂竟敢面责楚王,用武力挟持定纵,足见其勇气非凡。毛遂是平原君的门客,地位低微,绝无与楚王对话的资格。他巧妙地用旁敲侧击的办法“谓平原君曰:‘纵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纵,日中不决,何也?’”引出楚王的叱责,于是乘虚而入,反诘楚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得到了发言的机会,使楚王完全陷于被动,可见其机智善辩,超人一等。然后以汤和文工为例,引出“王天下”、“臣诸侯”在于“据其势而奋其威”的观点。接着指出楚的“势”和数败于秦的事实,是“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言外之意是楚自应报仇雪恨,从而得出“合纵者为楚,非为赵也”的结论。可见毛遂深知天下形势,赵楚利害一致的客观存在的事实。这正是毛遂雄辩的基础,也是毛遂自信的基础。

()几个词语的解释。

1.“先生不能,先生留”。“能”在这里是动词,是胜任的意思。

2.“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前“而”在主谓之间,加强语意,后“而”表句子中间的转折。

3.“谨奉社稷而以从。”“奉”是恭敬地拿着的意思。

()课外作业:

调查当地一位革命烈士(或英模,或老干部)的生平事迹,写一篇人物传记。

要求:①详实调查,尽可能占有丰富材料。②材料要筛选,选取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品格的材料。③详略要得当。④要运用人物动作和语言的描写方法。⑤恰当运用人物之间的衬托手法。

参考答案:

1.①一道

xi4n同“现”

③胜任

b@等到

w)羞耻

⑥恭敬地拿着

 

 

2.①A

D

C

B

C

D

 

 

3.详见人民教育出版社编《教学参考书》。

()作文讲评。()1课时。

〖小资料〗

()《史记·平原君列传》中有关章节摘录:

平原君既返赵,楚使春申君将兵赴救赵,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皆未至。秦围邯郸,邯郸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邯郸传舍吏子李同(“正义”名谈,太史公讳改也。)说平原君曰:“君不忧赵亡邪?”平原君曰:“赵亡则胜为虏,何为不忧乎?”李同曰:“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可谓急矣,而君之后宫以百数,婢妻被绮索,余粱肉,而民褐衣不完,糟糠不厌。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而君器物钟磐自若。使秦破赵,君安得有此?使赵得全,君何患无有?今君诚能令夫人以下编于士卒之间,分功而作,家之所有尽散以飨士,士方其危苦之时,易德耳。”于是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李同遂与三千人赴秦军,秦军为之却三十里。亦会楚、魏救至,秦兵遂罢,邯郸复存。李同战死,封其父为李侯。

()译文:

秦兵围困邯郸的时候,赵国派遣平原君请求救兵,到楚国签订“合纵”的盟约。平原君约定与门下既有勇力又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平原君说:“假如用和平方法能够取得成功就太好了;假如和平方法不能取得成功,那么,()就在华屋之下用‘歃血’的方式,也一定要‘合纵’盟约签定再返回。随从人员不到外边去寻找,在门下的食客中选取就够了。”平原君找到十九个人,其余的人没有可以选取的,没办法补满二十人(的额数)。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我听说您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您就以我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我门下到现在()几年了?”毛遂说:“到现在()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现在,处在我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的话),我也没有听到(这样的)赞语,这是因为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就会像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楚国)。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毛遂到了楚国,与十九个人谈论,十九个人都折服了。平原君与楚国谈判“合纵”的盟约,(反复)说明“合纵”的利害关系,从太阳出来就阐述这些理,到太阳当空时还没有决定,那十九个人对毛遂说:“先生上去!”毛遂手握剑柄登阶而上,对平原君说:“‘合纵’的利害关系,两句话就可以决定。今天,太阳出来就谈论‘合纵’,日到中天还不能决断,(这是)为什么?”楚王对平原君说:“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平原君说:“这是()赵胜的门客。”楚王怒斥道:“为什么不下去?我是在同你的君侯说话,你算干什么的?”毛遂手握剑柄上前说道:“大王()敢斥责()毛遂的原因,是由于楚国人多。现在,十步之内,大王()不能依赖楚国人多势众了,大王的性命,悬在()毛遂的手里。我的君侯在眼前,()斥责()是为什么?况且,毛遂()听说汤以七十里的地方统一天下,文王以百里的土地使诸侯称臣,难道是由于(他们的)士卒众多吗?实在是由于(他们)能够凭据他们的条件而奋发他们的威势。今天,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持戟的士卒上百万,这是霸王的资业呀!以楚国的强大,天下不能抵挡。白起,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竖子罢了,率领几万部众,发兵来和楚国交战,一战而拿下鄢、郢,二战而烧掉夷陵,三战而侮辱大王的祖先。这是百代的仇恨,而且是赵国都感到羞辱的事,而大王却不知道羞耻。‘合纵’这件事是为了楚国,并不是为了赵国呀。我的君主在眼前,()斥责()干什么?”楚王说:“是,是!实在像先生说的,谨以我们的社稷来订立‘合纵’盟约。”毛遂向“‘合纵’盟约决定了吗?”楚王说:“决定了。”于是,毛遂对楚王左右的人说:“取鸡、狗和马的血来!”毛遂捧着铜盘跪着献给楚王,说:“大王应当歃血来签订‘合纵’的盟约,其次是我的君侯,再次是()毛遂。”于是毛遂在宫殿上签定了“合纵”盟约。毛遂左手拿着铜盘和血,而用右手招唤那十九个人说:“先生们在堂下相继歃血。先生们碌碌无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依赖别人而办成事情的人啊。”

平原君签订“合纵”盟约之后归来,回到赵国,说:“赵胜()不敢再鉴选人才了。赵胜()鉴选人才,多的千人,少的百人,自以为没有失去天下的人才;今天却在毛先生(身上出现)失误了。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威望高于九鼎和大吕。毛先生用三寸长的舌头,强似上百万的军队。赵胜()不敢再鉴选人才了。”于是把毛遂作为上等宾客对待。

(范洪缙  设计)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