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上册 母亲·教案示例之三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2 23:42:16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教案示例之三

教学目的:

  一、了解通过环境、感觉、内心独白等进行心理描写,从而深刻细致地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母亲坚信真理、机智沉着、勇于牺牲的高尚品质和斗争精神。

教学设想:

  一、根据小说的特点,紧扣人物分析,注意读写结合。课前先写题为《母亲》的作文,然后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掌握心理描写的方法,课后重做作文《母亲》。

  二、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是母亲被敌人发现后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开头的环境描写和小说进入高潮时母亲散发传单、宣传真理的情节,学生能够理解,可以读代讲,简略带过,但这两部分对刻画人物的重要作用要让学生理解。

  三、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要求学生自己查字典,将生字、生词正音、释义。

  二、熟悉课文内容,了解高尔基的生平及长篇小说《母亲》的故事梗概,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写出段落大意。

  三、理解开头的环境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指定学生读作文《母亲》:

  选择心理描写注意不够,但叙事清楚的典型作文,指定学生朗读。教师简要评述,指出问题,然后提问:怎样通过心理描写来写人呢?心理描写又有哪 些方法呢?在设疑后导入正课。

  二、学生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正音、释义(出示小黑板):

  (一)正形:咽喉、刺(剌)、抑(柳)

  (二)正音:拙zhuō笨、臂肘zhǒu 玷diàn辱、挪nuó

  (三)释义:玷辱:使蒙受耻辱。从容不迫:不慌不忙,非常镇静。

  三、学生默读课文,划分段落,写出段意。要求结合“思考和练习”一,了解高尔基的生平和长篇小说《母亲》的故事梗概。

  1.教师补充介绍作者:

  高尔基(18681936),苏联伟大的文学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我们在初中读过他著名的散文诗《海燕》。长篇小说《母亲》是他的代表作。

  2.分段。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来到车站,接取传单。(从开头到“打量着在她面前闪现的人们的脸”。)

  第二段,发现暗探,沉着对敌。(“一个穿着短大衣把衣领竖起的年轻人同她撞了一撞”到“一边这样想”。)

  第三段,散发传单,宣传真理。(“那暗探把路警叫来”到篇末。)

  四、讲解第一段:

  (一)指名学生朗读第一段。思考:母亲所处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哪些地方给人以厌恶和窒息的感觉?读出这些语句,谈谈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这部分着重写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它揭示了母亲活动的社会背景。“严寒干燥的空气紧紧地包围住她的身体,直透到咽喉,使鼻子发痒,有一刻工夫使她不能呼吸。”“肮脏的被煤烟熏黑了的三等候车室里面已经挤着许多人,寒冷将铁路工人赶到这里,马车夫和穿得很单薄的无家可归的人们也来取暖。”“烟叶和咸鱼的臭味强烈地冲进鼻子。”这一切,是那么令人窒息和厌恶。这正是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的缩影。母亲就活动在这个环境里,她的活动正是要改变这种环境。

  提问:作者还通过环境描写来表现母亲的心理活动。找出这些语句,谈谈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母亲“满意地听她脚下的雪发出的清脆的声音”,“云雾似的冷空气吹到她的脸上,这使她觉得很爽快”,这说明母亲执行这次任务,充满着自豪感,内心热烈欢愉,怀着必胜的信心。

  (二)提问:第一段,除了用环境描写来衬托母亲的心理外,作者还从哪些方面来写母亲的心理活动?

  明确:还通过动作、神态、感觉等各方面来写母亲的心理活动。如母亲接到装传单的箱子后,她“用手摸了摸箱子的冰冷的皮,将臂肘靠在上面,很满意地望着大家”。这些动作和神态,揭示了母亲接取传单后内心的喜悦。“她手里毫不吃力地提着箱子……她抬起了头,打量着在她面前闪现的人们的脸”。这些特殊的感觉与动作,表现了母亲执行任务的自豪感,和对革命的热烈向往和深厚感情。

  (三)小结和课堂练习:

  选用环境、动作、神态、感觉等描写方法写一段短文,表现自己喜悦或悲伤的心理。教师巡回了解,指名当堂交流。

  五、课外作业:

  (一)将生字各抄写三遍。

  (二)预习课文第二、三段,并在书上划出作者运用内心独白和感觉描写表现母亲心理活动的语句。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一、了解母亲被敌人发现后,作者展开的多种心理描写的方法,着重了解通过内心独白和感觉描写来反映心理活动的方法。

  二、完成“思考和练习”三。

  三、结合课文进行作文指导。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讲读第二段,了解作者运用的多种心理描写的手法。

  提问:第二段第一至第三节是情节转折的关键。作者是怎样在这转折关头刻画母亲的心理的?

  明确:当有个年轻人同她撞了一撞,“母亲觉得这人好象有些面熟,她回过头来一看,只见那人正用一只浅色的眼睛从衣领后面对她望着。这种注意的眼光好象针一样刺着她。”这就出色地写出了母亲既紧张,又警惕的不安的感觉。接着,小说中出现了一个精采的细节描写:“她提着箱子的那只抖动了一下,手里的东西突然觉得沉重起来。”这与第一段里她刚接到传单时,“手里毫不吃力地提着箱子”恰恰相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明确:不同的筋肉感觉反映了不同的心情。感到“毫不吃力”,这反映了轻松愉快的心境,伴随着的是一种任务即将胜利完成的欣喜之情。现在“突然觉得沉重起来”,这反映了事态变化后沉重的担忧的心境,她已预感到问题的严重性。

  指名朗读“我在什么地方看见过他”到“这是很明白的”。然后教师边讲读、边板书。

  她想“抑制胸中的隐隐的不快的感觉”,而不想说出这种“使她的心冷得紧缩起来的感觉”。但是“这种感觉增长起来,升到喉咙口,嘴里充满了干燥的苦味”。各种复杂的、微妙的自我感觉(例如冷觉、味觉)在她身体的许多部位交织着、变化着。她既镇定,又担心,“好象怕弄破自己里面的什么 东西似的”。“强烈的灾祸的预感”,通过她的记忆,使她作出正确的判断: 自己确实被暗探盯住了。作为一个刚觉醒的家庭妇女,这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提问:在这严峻的考验面前,母亲是怎样想的?作者是怎样描写母亲的这种内心活动的?

  指名朗读“完蛋了吗”到“比较平稳起来”。明确:这时勇敢与怯懦,坚定与动摇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作者的描写方法之一是运用问答、对话式的内心独白。这样写,短兵相接,简洁明快,能把转瞬即逝的、相互矛盾的各种想法,一个个生动而具体地呈现出来。另一个方法是继续写她身体的许多部位那种复杂而变幻的自我感觉。例如,“他向周围望了一遍,什么也看不见”,这是写睛的视觉。“这些想法好象烧痛了她,剧烈地刺激她的头脑,好象一根根燃烧着的绳子抽打着她的心。”这是写皮肤的温觉和痛觉。“母亲觉得,有一种敌对的力量执拗地紧抓住她,紧压着她的肩膀和胸部,玷辱她,使她陷在死一般的恐怖里。她太阳穴里的血管猛烈跳起来,头发根觉得发热。”这也是通过写身体许多部位的各种感觉和幻觉,把母亲的激烈而复杂的思想斗争和难以形容的矛盾心理,表达得微妙维肖,活灵活现,就象我们亲身经历过那样。这种心理描写的手法,是极其高明的。我们在写作中可以适当地借鉴。

  母亲的这种心理活动是毫不奇怪的,“这些想法”与其说是母亲原来有的,不如说“是有人从外面硬给她塞进去的”。这种一时的怯懦与动摇,是一些长期处于社会最低层的群众在残暴的专制统治下逐渐养成的传统心理和习惯。然而,革命的信念鼓舞着她,使这个受尽苦难的妇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彻底觉醒了,“她心里鼓起一股好象震动了全身的猛劲”,终于“振作起来”,“几秒钟的动摇好象使她更坚定了,心也跳得比较平稳起来。”

  指名朗读第二段,要求学生体会母亲复杂的内心活动,体会作者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心理描写的艺术技巧。

  教师总结。明确:母亲的复杂的心理活动,经历了两个波澜:

  第一个波澜是发现敌踪后,母亲紧张判断,并产生灾祸预感,着重写母亲由接取传单时的欢愉,进入面对敌探的紧张状态。第二个波澜是内心动摇,展开激烈的思想斗争,进而想到革命、想到儿子、想到雷宾,终于斗争胜利,由紧张进入平稳。作者在写母亲这一特定时刻的心理活动时,面对现实,没有回避母亲身上的消极因素,这就使母亲这一形象具有极大的真实性,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产生了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对于母亲的思想性格,我们应该从发展中来理解。第二段的心理描写,为第三段英勇斗争的性格表现,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讲读第三段,理解小说的高潮部分对表现母亲性格的重要作用:

  学生默读第三段,思考:母亲的所思所言所行,表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这部分是小说的高潮。作者写母亲的活动分三个层次展开。第一个层次,从“那暗探把路警叫来”到“……眼睛被打坏一般地疼痛”。这是母亲公开散发传单,宣传真理的准备阶段,当路警进逼过来时,她毫不退让。第二个层次,从“我?你瞎说”到“有人低声说”。写母亲由沉默到爆发,坚决地走到群众中去,主动展开攻势,奋不顾身地散发传单,宣传真理。这时,“她全身紧张,感到觉醒的自豪感在心里成长,被压制的喜悦燃烧着,她说话更镇静有力了。”这说明母亲已在斗争中开始成熟。母亲用自己切身的体验,把对沙皇统治的仇恨,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倾吐出来,这些语言饱含着劳动人民的血泪,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因此,吸引了群众,唤醒了群众,使群众“用肉体的圈子紧紧地围住了母亲”。第三个层次,从“勒住她的喉咙”到篇末。写出了母亲胜利的欢乐和高度的革命自豪感。这时群众“融成了一个整体”,把她围在中间,使她的“脸上也感到了温暖的呼吸”。这一场面描写,形象地揭示了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宣告了群众正在觉醒,革命高潮就要到来,预示了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灿烂前景。

  三、总结全文:

  (一)提问:母亲是个怎样的典型?要求学生用简练的口头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母亲是个从温顺柔弱、胆小怕事的实庭妇女,成长起来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她坚信革命真理,对革命无比忠诚,在激烈的对敌斗争中临危不惧,机智沉着,坚贞不屈,勇于牺牲。母亲的出现,显示了马列主义学说在教育改造人方面的巨大威力,反映了二十世纪初,俄国广大劳动人民的普遍觉醒和无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

  (二)写作特点:通过多种心理描写手段来刻画人物,是小说节选部分的主要写作特点。心理描写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的描写,一种是间接的描写。课文把两种方法交织运用,通过环境、感觉、内心独白、动作、神态、语言等六个方面的描写,表现了母亲复杂而又微妙的心理活动,成功地揭示了母亲在对敌斗争中的性格发展和高尚品质。

  四、课堂练习:

  学生口头作业,完成“思考和练习”三。

  五、布置作业:

  (一)要求学生把小说中通过环境、感觉、内心独白、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的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典型句、段找出来,然后择要整理出心理描写的写作笔记。

  (二)学习课文通过多种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准备下次作文课上重做作文《母亲》。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