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kǎiqiè,切实)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三.研习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 义是治国之本;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四.课内训练 1.写出文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准确地进行解释和翻译。 2.当堂完成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的字词练习。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玩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生。
[能力训练] 一、解释加点词。 1.必浚其泉源 2.人君当神器之重 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4.承天景命 5.克终者盖寡 6.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7.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8.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9.宏兹九德 10.简能而任之 11.垂拱而治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恶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1.注音与解释无误的一组是( ) A.壅(yōng)蔽:耳被堵,眼被蒙。 简德:选择品德高尚的人。 B.垂拱(gǒng):不理政务。 谦冲:谦虚。 C.黜(chù)恶:罢斥奸邪小人。 谗邪:说坏话,造谣生事,陷害他人的人。 D.谬(miū)赏:错误的赏识。 盘游:指狩猎。 2.这段内容的中心要旨是( ) A.居安思危 B.戒奢以俭 C.积其德义 D.宏兹九德 3.“十思”内容非常全面,但又嫌琐细。请选出最重要的几项是( )。 ①劳神苦思 ②虚心纳下 ③念高危 ④谦冲自牧 ⑤因怒滥刑 ⑥满溢 ⑦慎始敬终 ⑧知人善任 A.①③⑤⑦ B. ①③⑥⑦ C. ②④⑥⑧ D.②④⑦⑧ 4.请说明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语言特点。 ①魏征的写作目的是: ②其语言特点为: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庚辰上(“上”指唐太宗)御翠微殿问待臣口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率意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己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置诸壑朕见贤者则进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阼以来正直之士比肩其前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践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背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节录自《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1.给这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 2.详述画线部分的大意。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识疾苦知节俭 九月,癸酉,上饯衡阳王义季于武帐冈。上将行,敕诸子且勿食,至会所设馔;日旰①,不至,有饥色。上乃谓曰:“汝曹少长丰佚,不见百姓艰难。今使汝曹识有疾苦,知以俭御物耳。” 裴子野论曰:“善乎太祖之训也!夫侈兴于有余,俭生于不足,欲其隐约,莫若贫贱!习其险艰,利以任使。为其情伪,易以躬临。太祖若能率此训也,难其志操,卑其礼序,教成德立,然后授以政事,则无怠无荒,可播之于九服矣。” 高祖思固本技,崇树襁褓;后世遵守,迭据方岳。及乎泰始之初。升明之季,绝咽于衾衽者动数十人。国之存亡,既不是系,早肆民上,非善诲也。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 ①旰(gàn):天色晚。 1.加点字的解释和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敕诸子且勿食 ②汝曹少长丰佚 ③汝曹少长丰佚 ④太祖若能率此训也 A.且(将) 少长(shào zhǎng) 佚(益) 率(lǜ) B.且(暂且) 少长(shào zhǎng) 佚(逸) 率(shuài) C.且(全) 少长(shǎo cháng) 佚(逸) 率(shuài) D且(暂且) 少长(shào zhǎng) 佚(益) 率(lǜ) 2.给下列句子选择正确的释义。 ①今使汝曹设有疾苦,知以俭御物耳()。 A.现在让你们知道疾苦的滋味,知道以节俭的态度来使用东西。 B.现在假使你们尝到了疾苦的滋味,就懂得使用东西要节俭。 C.现在让你们知道世间还有疾和苦,懂得节俭地使用东西。 D.现在让你们尝尝疾病和困苦的滋味,懂得节俭,会理财物。 ②欲其隐约,莫若贫贱( )。 A.想让他们地位不显赫,不若让他们饱尝贫贱之苦。 B.想让他们暗暗地自己管束自己,不如让他们处于贫贱的环境中。 C.想让他们依稀尝到贫贱的滋味,不如让他们处于贫贱的环境中。 D.想让他们当国君的意识模糊,不如让他们先当当普通老百姓。 ③为其情伪,易以躬临( )。 A.把给他们描述事情的真伪情状,变成亲自去体验。 B.正因为给他们描述事情难免虚伪,才让他们去亲自体察。、 C.因为有许多事情是虚假的,应该让他们去亲自体验。 D.向他们描述事情的真伪艰难,而让他们去体验是容易的。 ④国之存亡,既不是系,早肆民上( )。 A.既然国家的命运不是由他们来维系,那么趁早把注意力放在百姓身上。 B.既然国家的命运并不是由他们来维系,却过早地让他们居于万民之上。 C.国家的存亡,并不在于他们的好坏,应该让老百姓多一些自由。 D.国家的存亡,他们是指望不上的,不如让他们趁早和老百姓一样。 3.本文用“秦始之初,升明之季,绝咽于衾衽者动数十人”的事例,意在说明( )。 A.国家不太平,连诸王的后代也难保命。 B.诸王之后养尊处优,是不会长命的。 C.权位之争愈演愈烈,已无骨肉亲情。 D.国之存亡所系,不在诸王的小孩子身上。 4.下面的分析,不合乎裴子野之论的一项是( ) A.帝王的后代应该在贫贱中历经磨难。 B.帝王的后代应该亲自体察民间的疾苦。 C.赞扬宋太祖执行了利于诸子继位的教诲。 D.帝王的后代应该磨炼情志,降低地位与待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