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理解:①作者不轻信旧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 ②郦说、李说和苏说的联系与区别。 积累:①掌握“鼓”、“殆”、“莫”、“发”、“何”多义词的意义; ②了解虚词“而”的常见用法; ③了解宾语前置句的结构特点。 鉴赏:分析本文与《游褒禅山记》的异同点。 运用:培养诵读习惯。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步骤】 1、交待学习任务 ① 熟悉课文;②理清结构,初步理解内容。 2、朗读课文(各种读法) 3、翻译课文 4、理清结构(板书) ┏郦说 人常疑之 考察缘起,怀疑前人解释┃ 疑 ┗李说 余尤疑之 ↓ ┏游━寺僧扣石━笑而不信 笑 ┃ ┏(静)大石侧立┓噌 ┓ ↓ 考察经过,查实命名原因┃夜察┃ ┃ 坎┃如乐作焉 ┃ ┗(动)栖鹘颧鹤┛镗 ┛ ↓ ┗释疑 笑 ┏郦元 简 叹 考察感想,不可臆断有无┃ ↓ ↓ ┗李渤 陋 笑 注重调查
5、熟读课文。
第 二 课 时 【教学步骤】 1、诵读、翻译课文 2、落实文言知识 (板书) 词类活用 实词 虚词 之 不能鸣(名词的使动用法)也 莫,“暮” 焉 以钟名(命名,名词用做动词) 得(能)观 而 舟(名词用做状语)行 所以
特殊句式 得双石于潭上 (介词结构作补语) 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 不余欺也 (宾语前置) 者……也…… (判断句) 是以(因此) (宾语前置)
3、作者认为,世人不明白石钟山命名由来的原因有哪些? ①言之不详,人常疑之;②不肯夜泊,故莫能知;③虽知而莫能言;④斧斤考击,以讹传讹。 4、完成习题。 5、比较两文(完成第二题) 体裁 内容 结构 表达方式 同:借游记, 即事 照应 叙议 谈感想 明理 连贯 结合 异:重感,立论 叹、感 叙议交错 叙议并重(政治家特征) 重辨,驳论 释、感 议-叙-议 描写抒情(文学家本色) ↓ 乘兴而来,有叹而归,感想有二 有疑而来,疑释而归,见解归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