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血液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30 1:55:35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目标
教学建议 本节知识结构体系
教材分析 血液是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关于血液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人血永久涂片分组实验观察的组织与指导,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先让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加抗凝剂的血液)及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法建议(1) 创造条件做好血液成分的演示实验,从感性认识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从色泽和容积上将血浆和血细胞加以区别。识记血液是由血浆、血细胞两部分构成的。结合课上用显微镜“观察血液永久涂片”的分组实验和三种血细胞的挂图,来加深学生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数量、结构的认识,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而且结合阅读教材将有关知识以表格或两歧分枝表解式加以总结归纳,从而实现精加工和组织策略的训练。表格式归纳法大致如下: 1、血液 血液的成分和功能
联系日常生活实际,理解血细胞的功能,加深识记效果。结合血液化验单分析相应的病症,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关于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建议通过一个演示实验:取一只试管加有抗凝剂的血液,待血细胞沉淀后,倒去上层的血浆和部分血细胞,观察留在试管内的红细胞呈暗红色。然后将试管倾斜放置,十分钟后让学生观察:斜面的红细胞与试管底部红细胞的颜色是否一样?根据观察结果让学生明确以血液含氧量的多少,来确定血液名称的依据。 关于血量可采用直观教学法:用四个 1.25 升的可乐瓶装红墨水来代替人的血总量,加深学生对自己血液量的感性认识。 教法建议(2) 关于血液的成分和功能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探索式教学,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三步:一是提出探究的课题:血液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再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及已有的知识提出假设:血液是由液体的血浆和血细胞构成的;根据假设让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宏观观察加抗凝剂的血液和微观观察血液涂片(取血液下层的深红色的部分做临时装片并结合人血的永久涂片观察),最后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分析及对书本知识的阅读,得出结论:血液是由液态的血浆和有形的血细胞两部分组成的。关于血液的功能:先分析血浆的功能,再逐个探索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最后根据血液的各成分的功能,让学生归纳血液的功能。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本节内容较多,建议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 血液 新课的引入: 板书:第四章体内物质的运输 人体内这一运输网络就是循环系统。 出示挂图:介绍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讲述: 板书:第一节血液 讲述: 提问:有关血液的知识,你们知道有哪些?血液是干什么用的? 学生:血液是红色的粘稠液体,闻起来有腥味,它含有血糖等,血液起运输作用。 提问导入: 板书:(一)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探索血液的组成: [提出问题] 血液由什么构成?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假设。 [提出假设] 如果血液由液体血浆和有形的血细胞构成,那么把血液加抗凝剂会看到分层现象,在显微镜下观察会看到血细胞。 [设计并完成实验] 实验设计: 1 、宏观观察血液的组成 2 、显微镜下观察血液的装片 实验 1 :观察血液的组成 方法步骤:25页(课外小组的学生提前一天完成以下实验步骤) 1.在量筒内先加几滴5%的柠檬酸钠溶液 引导学生讨论: 观察内容: 结合彩图四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反馈观察结果: 学生回答实验现象: 实验2 显微镜下观察血液的涂片 方法步骤: 指导观察:结合人血的永久涂片观察 观察与思考: 反馈观察结果: 学生回答实验现象: 白细胞:最大,有细胞核; 血小板:最小,无细胞核 [实验结果分析] 由观察血液的组成和血涂片得知:血液由淡黄色液体部分叫血浆和三种有细胞结构的部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构成 让学生找到书看第23页血浆的成分和功能。 [得出结论]并板书:
1、 识别三种血细胞:并填写三种血细胞的比较表。 2、 讨论填写三种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分别探索三种血细胞的功能 (1)探索红细胞的功能: ①介绍红细胞呈现红色的原因: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做血红蛋白,所以红细胞呈红色。 ②让学生观察红细胞与氧气结合和分离的录像思考: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红细胞有什么功能? 或观察演示实验总结血红蛋白的特性。 演示实验:取一只试管加有抗凝剂的血液,待血细胞沉淀后,倒去上层的血浆和部分血细胞,观察留在试管内的红细胞呈暗红色。然后将试管倾斜放置,十分钟后让学生观察: 观察内容:斜面的红细胞与试管底部红细胞的颜色是否一样? 思考:血红蛋白有什么特性?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斜面的红细胞呈鲜红色,试管底部的红细胞呈暗红色。 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此现象说明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或分离的条件与氧多少有关。斜面上的红细胞暴露在空气中,周围氧较多,即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形成鲜红的氧合血红蛋白,而底部的红细胞接触的空气少,血红蛋白尚未与氧结合,仍呈暗红色。 得出结论: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气浓度低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气浓度高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根据血红蛋白的特性,总结红细胞有什么功能? 学生:运输氧气的功能。 教师指出:红细胞除了运输氧气以外,还运输部分的二氧化碳。 ③完善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 动脉血:血红蛋白与氧结合后,使血液呈鲜红色,这种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叫做动脉血。 静脉血:血红蛋白与氧分离后,使血液呈暗红色,这种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叫做静脉血。 ④简要介绍什么是贫血?贫血的症状以及治疗方法等: 指出:血液里红细胞的数量过少(正常范围:男子平均500万个/立方毫米,女子平均420万个/立方毫米),或者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过少(正常范围:男子为12—15克/100毫升,女子为10.5—13.5/100毫升)都叫贫血。 贫血患者由于血液运输氧的能力低,影响体内各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因而常常表现出精神不振、疲劳、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这时候应该找医生诊断和治疗。一般的贫血患者,应该多吃一些含蛋白质和铁质丰富的食物。 (2)探索白细胞的功能 观察白细胞吞噬病菌的录像思考: 学生回答:白细胞可做变形运动,穿过血管壁,到达感染处,去吞噬病菌。伤口流出的脓液是病菌、及死亡的白细胞。 简要介绍“发炎”的实质是什么及发炎有什么重要意义? 总结白细胞的功能: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指出:白细胞计数是临床化验的重要项目。因为人体受病菌感染时,血中的白细胞总数高于正常,感染处也聚集大量的白细胞。 复习总结:学生完善三种血管的比较表 血细胞名称 形态结构 正常值 功能 红细胞 男: 白细胞 血小板
指导学生收拾实验用具。 此文章共有3页 第 1 2 3 页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