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30 1:07:32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
||||||||||||||||||||||||||||||||||||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概念; (一)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首先给出推断符号“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与难点是关于充要条件的判断. (1)充分但不必要条件、必要但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是重要的数学概念,主要用来区分命题的条件 (2)在判断条件 ①首先分清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 ②然后尝试用条件推结论,再尝试用结论推条件.推理方法可以是直接证法、间接证法(即反证法),也可以举反例说明其不成立; ③最后再指出条件是结论的什么条件. (3)在讨论条件 ①若 ②若 ③若 ④若 ⑤若 (4)若条件 ①若 显然,要使元素 ②若 ③若 ④若 (5)要证明命题的条件是充要条件,就既要证明原命题成立,又要证明它的逆命题成立.证明原命题即证明条件的充分性,证明逆命题即证明条件的必要性.由于原命题 (二)教法建议 1.学习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知识,要注意与前面有关逻辑初步知识内容相联系.充要条件中的 2.由于这节课概念性、理论性较强,一般的教学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教学中始终要注意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自我思考、相互交流中去结概念“下定义”,去体会概念的本质属性. 3.由于“充要条件”与命题的真假、命题的条件与结论的相互关系紧密相关,为此,教学时可以从判断命题的真假入手,来分析命题的条件对于结论来说,是否充分,从而引入“充分条件”的概念,进而引入“必要条件”的概念. 4.教材中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定义没有作过多的解释说明,为了让学生能理解定义的合理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一些熟悉的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来认识“充分条件”的概念,从互为逆否命题的等价性来引出“必要条件”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充要条件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概念; (2)能正确判断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还是充要条件;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 (4)在充要条件的教学中,培养等价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关于充要条件的判断 教学用具:幻灯机或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引入 练习: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用幻灯投影): (1)若 (2)若 (3)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4)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 (5)若 (6)若方程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1)、(3)、(6)是真命题,(2)、(4)、(5)是假命题. 置疑:对于命题“若 答:看 对于命题“若 2.讲授新课 (板书充分条件的定义.) 一般地,如果已知 提问:请用充分条件来叙述上述(1)、(3)、(6)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 (学生口答) (1)“ (2)“三角形全等”是“三角形面积相等”成立的充分条件; (3)“方程 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 (板书必要条件的定义.) 提出问题: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来叙述上述6个命题. (学生口答). (1)因为 (2)因为 (3)因为“两三角形全等” (4)因为“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 (5)因为 (6)因为“方程 总结:如果 (板书充要条件的定义.) 3.巩固新课 例1 (用投影仪投影.)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作出下面回答.) ①因为有理数一定是实数,但实数不一定是有理数,所以 ② ③ ④ ⑤由交集的定义可知 ⑥由 ⑦由 ⑧易知“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交流、思辩,在争论中得到了正确答案,并加深了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认识.) 例2 已知 解:由已知得
所以 4.小结回授 今天我们学习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概念,并学会了判断条件A是B的什么条件,这为我们今后解决数学问题打下了等价转化的基础. 课内练习:课本(人教版,试验修订本,第一册(上))第 35页练习l、2;第36页练习l、2. (通过练习,检查学生掌握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评.) 5.课外作业:教材第36页 习题1.8 1、2、3.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