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生理教学中各种媒体的运用与发挥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8 23:34:53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电化教育作为运用现代电教媒体(如电视、录像、幻灯、投影等)进行教学的一种方式,对于传统的教育来说,无疑是一次激烈的冲击和深刻的革命。教育工作者当然应该更新观念,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通过多年的教改实践和探索,我认为,只有将传统的教学媒体中合理、优秀的部分与现代电教媒体进行优化组合,才能形成一种优势互补的“整体效应”,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结合本人在生理课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各种教学媒体的运用与发挥。 1.传递方式的优化——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 2.传递速度的优化——在提高信息密度、知识密度的同时,扩大学生想象思维的时间、空间 3.学生学习能力的优化——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功夫下在学生“学”上 在生理课教学中,学生对有些概念、原理的学习理解是较困难的。而利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电教媒体,就能帮助学生顺利解决这一问题。例如,讲毛细血管、静脉、动脉时,我用投影片显示三种血管的形态、结构,然后让学生识图、区别、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你一言,我一语,最后自己总结出这三种血管的概念。这一节基本由学生自学完成,课上得很成功,并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代替了严肃死板的教学,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其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同时,通过识图、辨图、对比、类比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且经过思维活动后,便于学生由瞬时记忆形成短时记忆,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长时记忆。 训练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也是我们的教学目的之一。以前用传统媒体讲授完一个原理或生理活动后,若让学生用简炼的语言进行概括,学生感到非常吃力。而通过电影、录像等动态的画面,使学生有了诸如骨的生长、肌肉的收缩、腺体分泌等感性认识,并以此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4.多种媒体优化组合——扬长避短,适时适度 (1)教师的讲述语言与电教媒体的结合,处理得当与否,至关重要。在讲授“消化系统”一节时,我曾采用语言跟电教媒体结合的两种方式,结果迥然不同。如先口授教材,然后放映消化系统生理录像片。在这种方式中,语言与电教媒体被分成了两块,在电教媒体中传授的知识,学生已通过教师的语言初步掌握,电教媒体在这里只起对教师的语言证实和具体化的作用。后来我利用语言指导学生观看录像,教师充当“解说员”、“导游员”的角色。在这种方式中,电教媒体中介绍的、传授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从观察中获得的,而教师的语言起到的是强调、提示、点拨、点题的作用,是一言两语,但因是在关键处说出,无异于画龙点睛,给学生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而且,这种结合方式还能达到师与生、教与学“双边”活动的目的。教师通过一系列提示,为学生提供思路,启发学生去寻找答案,促使学生思维的活跃,在大脑皮层中引起强烈的定向——探究反射,提高了教学效果。 (2)电教媒体的运用是否适度,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电教媒体的运用一定要适度,若以为大量引进电教手段就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这是不实际的想法。我的原则是:画龙点睛,适时推出,难处使用,局部强调,最后争取收到教学的整体效果。比如消化系统有一现成的录像片,原片放映时间约20分钟,约占半节课的时间,而其中一些画面和解说词并不适用,属于枝枝蔓蔓的部分。如果20分钟片子全部放映,一是未突出重点,二是多余部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鉴于此种情况,我把原片子作了重新剪辑,自行设计成只有7分钟的片段片,并去掉原片解说,由我伴讲。经过这样的精心设计、制作,虽然放映时间短了,但起到的作用却是非常大的。实践表明,电教媒体的使用得当和适度,是确保电化教学产生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环。 总之,对于电教媒体这个现代化教学手段,我们既应充分认识它的先进性和作用,又不能盲目迷信。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利用电教媒体对传统教学媒体进行灵活的、恰当的、巧妙的改造,并完善、发展,通过优化求得效益,使我们的教改工作实实在在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