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美术教育与人格发展 |
作者:yyjcyk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8 23:19:13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美术教育与人格发展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浅显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爱国主义情感和良好的品德、意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中学美术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美术教学,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良好的品德、意志;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坚强的意志、高尚的情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美术课教学,能够使学生形成善于观察、做事细致认真、乐于体验生活、接近社会实际的个性特征。
美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在以学科为基础的前提下,充分吸收艺术和其相关科目的内容和方法,为学生提供知识空间。根据美术本身所特有的个性特征,美术教育者应把学生作为主体和中心,面对全体学生,发展学生健全人格。美术教育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他们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站在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高度,美育也应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当前,素质教育就是要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美育是完美人格得以成立的基础。人格的完善指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或者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完满和充实,也就是提高人的心理生理素质,发展智力、品格、情操、体魄,使之成为能够自觉按照美的规律从事改造世界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健全的人格应具备三种心理结构即:认知、伦理和审美。其中,美术教育的中心环节就是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所谓审美心理结构,就是教师利用优秀的艺术作品,集自然美及社会美,让学生欣赏、体会,从而使学生在创造体验美的活动中,各种心理能力达到高度的活跃和提高,构成一种具有节奏性、平衡性和有机统一性的完整形式的独特的心理结构。所以美育教育主要是对学生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能力的提高和相互协调,使他们在自由、平等、和谐、互助的状态中,自主吸取所需能量,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和透彻的理解能力及艺术的创造力。建构平等、和谐、完整的审美心理结构,最终实现完美人格的塑造。
通过各种感官对外部自然、艺术形式的创作活动和欣赏活动所产手生的亲身体验及感受,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以不断积累丰富的内在感情和理想,使他们适应现象世界中对称、均衡、节奏、韵律、错综、一致、变化、统一等生命力活动模式和美的构成法则,将生活体验内化为自身把握世界的活动方式。并运用美学体验,深入思考,把学生带入美的领域中,养成主体学习,高度概括,不断利用已有知识建构新经验,克服思维习惯,锻炼他们对信息加以改造、重组、概括,然后提炼成新形象,培养丰富的情感,产生出创造性想象。在美的教育下使学生感性得到发展,培养丰富的情感,从而产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理解。以寻求创造表现,使学生心理趋于和谐,达到审美教育的完善。培养学生以审美的特殊之眼去感知,以审美联系去想象,产生丰富的情感,用感悟的心去理解,引发联想和想象,最终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所以,学校美术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基地,其改革就尤为重要。以下就如何通过学校美术教育发展学生健全人格提出一些浅见。
一、 课堂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
面向全体学生不是制造统一零件,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在于个性。学生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都有所不同。应在了解学生一般发展规律的同时,了解其原有的认知结构的组织规律和信息加工的活动规律。在美术教学中,既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从直接经验基础上直接引入,又要考虑学生表现出的个别差异,并针对这种差异结合学科知识技能,选择教学方法,注意教学的多样性,对学生进行审美心理建构。因为人的共性是在个性当中体现出来的。教师应与学生合作寻求达到任何既定目标的选择性途径,并提倡学生运用不同美术材料来表达事物的做法。
人与人之间存在个别差异,在教育教学上所能接受的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等就会有所不同。教师应分析每个学生的个性类型和成熟水平,了解儿童美术的一些普遍和明显的特征,感受其中一些独特的个性品质,因材施教,以使每个学生的特殊身心状况与令人愉快的学习条件相“匹配”,才能使学生有所获得,也才能发挥他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环境,发展健全的人格。课程的安排以学生的兴趣、动机、需要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顾及受教对象的个别能力、兴趣、适应能力及可能遇到的困难,采取因人、因地、因时的教育,从而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学生都被认为是“表现主义”,背离真实比例,色彩强调夸张,根据对事物重要性的看法而画出事物的相应大小。教师应满足学生交流和宣泄感情的需要,使他们充分感受在创作过程中出现的愉快思想和感情。教学要着眼于审美体验,在体验艺术语言魅力的同时,锻炼学生表达性的语言,具备看到事物后有准确恰当描述的描述能力,强化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并尝试对个人作品进行讨论,鼓励他们用敏锐的观察力,口齿伶俐地就他们认为重要的内容发表见解。教师应该尊重那些擅长思维、有丰富情感,善于幻想的学生,若忽略这些差别则会出现拙劣的教学,并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我形象和内心世界,产生消极的体验,使人格不能得到健康发展,压制其实现自我的潜能。
二、 重视自选活动,在知识延伸的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
在美术活动中比在其他学科领域中能更大程度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发给学生材料,他们就会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以个人速度进行创作。集体程度的外界指导在美术教学中影响最小。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㈠教师不必拘泥特定的模式,因为每个孩子都以自己的语言和个人的方式完成美术作品。据学者分析,他们能通过观察和实践自己提炼概念。因此,美术活动是真正的自主活动,使学生不会受到挫折感的伤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