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适性而教 适兴而学
作者:李英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8 22:17:16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现代教育提倡优质教育,而优质教育的核心是适性教育。适性教育就是个性化教育,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学习能力倾向不同,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内容和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掌握它所需要的时间和所需要的帮助不同。中学数学教师每天要面对两个班一百多学生,学生的性格、情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都有很大差异。怎样才能适性而教呢?我尝试了以下几种办法:
  一.合作学习        性格互补、能力互补。在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组,四人为一学习小组。把性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搭配;学习能力强的和学习能力差的搭配,这样使每一个组的四位学生各有所长,优势互补,合作学习。
  二.重视课题学习。新教材每学期都有几个课题学习。在课题学习中非常能够体现学生的学习个性。例如,本学期的课题学习     心率与年龄。首先向学生提出本课题学习的方法和要求及几个步骤,学生便分头行动。有一个学生平时学习能力较差,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准确率及低,但是他对这个课题却非常感兴趣,自己设计了表格,收集了大量不同年龄的人的心率数据,查阅了大量医学书籍,并向医生咨询,写出了一篇很好的关于心率与年龄小论文。在这个课题学习活动中这位学生展现了自己的学习才能,体现了自己的学习个性,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他学习的自信心,这一活动使这位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发生了重大转折,由原来的怕数学到现在的爱数学,由自卑到自信。重视课题学习让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学习个性,并且创造机会使他们适兴而学。
  三.开展丰富的数学活动。初中学生是非常感性的,愉快的教学氛围、活泼的学习活动能迅速使他们兴奋起来,产生学习的激情。在数学教学中经常搞一些数学小制做、编题大赛、用统计知识搞一些社会调查、或者进行一次小规模的商业设计等活动,都能开发出学生学习个性中非常优秀的一面,真正做到适性而教。
什么是适兴而教呢?实际上还是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学习成绩与数学学习兴趣有显著的相关性,高水平的兴趣产生较大的学习的动力,稳定的数学学习兴趣是逐步渐形成的,需要长期的培养。在培养兴趣方面我也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        处理好兴趣与理想、动机的关系。
初中的学生让他树立比较明确的远大理想是不客观的,只有逐步的引导,可以先树立一个小目标,如在考试中考一百分,在数学竞赛中拿奖,为家里设计地板砖的铺法等等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动机,逐形成理想。
 二.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情感不仅是师生交流的基础,而且也是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关键。在我们所有人的学习经历中都有喜欢老师,才能喜欢老师教的课,把对老师的情感转化为数学学习情感,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秘诀。
 三.        教师要创造各种机会情景让学生去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些内容放开让学生自己去摸索、探讨,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先让学生预习,上课时直接让学生上黑板练习,学生之间互相纠正错误,然后分组讨论归纳出解方程组的方法,最后进行反馈检测,让学生感觉到“我可以”、“我真行”,体验成功的喜悦,这也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减少学生的负积累。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教师应及时的帮助他们解决困难,防止学生因为现在的知识没掌握,影响到以后的学习。要帮助学生顺利地迈过每一个数学坎儿,使他们学习的希望充满信心。
总之适性而教是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在适性而教的过程中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适兴而学,这两点都做到了,数学教学就达到了一个最佳境界。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