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跳水 |
作者:徐宇涛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18:39:15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中果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2、学习用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事情的发展,是由于帆船上的人和猴子的联系而产生、发展、变化的。 教具准备:小黑板彩色挂图 教学内容: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齐读课题,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写事) 2、读一篇文章,从题目开始,就要一边读一边想,这就是“质疑”(板书) 3、读了课题,同学们会提出哪些问题呢?按照写事文章的特点,我们可以将这些问题归纳成哪几类问题?(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归类,并板书) 4、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除了会“质疑”,还要学会自己通过阅读理解来“解疑”(板书)今天这些问题,我希望同学们靠自己来解决,能行吗? 二、讲授新课: (一)学习1自然段: 1、“跳水”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1自然段,并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2、理解“放肆”? 3、水手与猴子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呢?请学生上台用线段表示出来。(板书) 4、请学生照板书简述跳水的起因。 5、齐读1自然段。 6、猴子的放肆是不是到此为止了呢?你从哪儿看出来?(“它显然知道——放肆起来”) (1)小黑板出示这句话,齐读。(理解“显然——因而——”) (2)这句话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3)齐读这句话。 (二)学习二——四自然段。 1、猴子“更加放肆”有哪些表现?请大家默看2——4自然段,用“——”勾出有关句子。 2、逐句交流,谈体会。 (1)“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爬上了竿” a 用“——”标出动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b孩子有什么反应?理解“哭笑不得”“眼巴巴”?为什么这样? c引导学生反复读,用线段表示猴子与孩子的联系。(板书) d老师小结 (2)“猴子不但不理解,还撕得更凶了” a理解“不但——还——”引导读 b孩子的神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脸红了”? c引读:孩子这么生气,他怎么办?“他脱了上衣——” d请学生用波浪线表示出孩子与猴子关系的变化。(板书—) (3)“猴子还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做着模样” a齐读这段话,除了用“更加”形容它放肆以外,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各抒己见) b体会“扭着身子”“龇牙咧嘴”表演读,体会猴子放肆。 c猴子放肆到极点,孩子也气到了极点,从哪儿看出来?(指名读)三个地方,逐一朗读,分析体会。 d孩子的处境多危险啊,生死就在一瞬间,你还能用什么词来形容此情此景呢?(板书:遇险) e小结 (三)学习5——6自然段: 1、危险马上就要发生,你们难道眼睁睁地看着孩子摔死吗?赶快想办法救救他呀。(各抒己见,一一否定) 2、这些办法都不行,看看船长有什么办法呢?请小组朗读5、6自然段。 3、你最佩服谁?为什么?(抓住重点词谈体会) 4、引导学生个别读,齐读,体会船长的坚决果断,沉着机智。 5、孩子得救仅仅靠船长吗?请学生上台画出孩子,船长,水手之间的联系。 6、指导齐读5——6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1、按板书的线索说说水手,猴子,孩子及船长之间的联系与变化? 2、这件事过后,孩子,水手,船长会说什么呢?你能选择其中一个角色说一说吗? 3、老师小结读书方法:质疑——解疑——领悟中心 4、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12、 跳水 质疑————解疑————领悟中心 跳水的起因水手(轻松) 取 猴子(放肆) 遇事不慌 乐 逗追 坚决果断 经 孩子(遇险) 沉着机智 过 结果 船长(立刻) 得救命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