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古诗三首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18:35:06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引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第一首古诗《赠汪伦》(板书题目)。要求我们能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诗的内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大家共同交流。在理解诗句的同时要注意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赠汪伦》 1.以故事引入。 《赠汪伦》这首诗的作者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唐代诗人李白。汪伦和李白是好朋友。 汪伦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学,但不愿做官,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对李白所作的诗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酿成酒,并长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听说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请李白前来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来,干是想出一个妙计。他修书一封,送给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已早听说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却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赠汪伦》这首别具一格的七言绝句, 2.教师范读,轻重缓急得体,抑扬顿挫分明。 3.指名学生试读,教师随机指导。 4.指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感情。 (l)根据课文注释、查字典自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 (2)小组讨论、交流,议一议是如何理解这首诗的。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教师相机点拨。 ①指名试讲:你是怎样理解诗的前两句的? (先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然后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②重点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并体会感情。 师:谁来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 生:“不及”是“比不上”的意思,“情”指“情谊”,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师:汪伦对李白的情谊仅仅表现在“送别”上吗?前面听了老师对这首诗写作背景的介绍,你们知道汪伦对李白的情谊还表现在哪里? 生:表现在汪伦写信热情地邀请李白来桃花潭作客。 生:表现在汪伦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 师: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可用上什么关联词来翻译呢? 生: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还可用“就算…也…”“纵使…也…”) 师: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作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村民踏歌相送。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动呢?大家请再想想,如果采用不同的语气来翻译这两句,比如可用感叹句或反问句的形式,能不能更好地表达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哪! 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能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呢? 生: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伦对我的情谊深吗?不,远远比不上。 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谁来说一说,这里用什么来比喻什么? 生:用“桃花潭水的深”来比喻“汪伦对我的情谊深”。 师:这里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为的是表现什么? 生:表现汪伦和李白之间的情谊深。 生:表现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师:谁能把这种感情谈出来? 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③把这首诗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教师出示教学软件或课文插图,学生看图练说,可以发挥想象。) (4)指导朗读、背诵。 ①指导停顿,读中表达情感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②配乐朗读(伴以悠扬的笛声或萧声。) (出示与古诗配套的音乐光盘或配乐录音让学生进入情境,在读中想象朋友相送的情景,体会诗中表达的深情厚谊。) ③背诵这首诗。 四、布置作业 默写《赠汪伦》。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 1.指名背诵《赠汪伦》。 2.指名描述诗意。 二、揭示课题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李白写的又一首表现朋友相送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课题)。 2.解题: 补充介绍黄鹤楼,黄鹤楼最早建于三国时期,有“天下绝景”之称,历代诗人在此留下了不少诗篇。 孟浩然,是唐朝一位很有名的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可指名背诵孟浩然的诗,如《春晓》。 之:往,去。 广陵:地名,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汉朝时称“广陵”,隋唐时称扬州,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 (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三、自学古诗.自主探究 1.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2.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学古诗,记下不懂的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①故人西辞黄鹤楼 重点解释“西辞”。可结合地图,让学生先找到武昌,再找扬州,看两个地方所处的位置,也可画出长江流向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 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 ②烟花三月下扬州 重点抓“烟花”。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③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学习时采取边读边画边思考的方法,先让学生准确生动地描述情景,在头脑中或在纸上形成画面,犹如亲眼看见李白送别好友后呆立江边,久久不肯离去,若有所失的神情,使学生在展开想象的基础上,深刻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谊。 ④教师: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⑤用多媒体软件或投影显示画面: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5.指导感情朗读,体会老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6.练习背诵 四、总结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五、拓展延伸(可任选一项完成) 1.课外阅读李白、孟浩然写的其他诗。 2.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完成一幅古诗配画。 第三课时 -、复习引入 指名背诵《赠汪伦》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学习《回乡偶书》 1.解题:理解“偶”和“书”的意思。 2.简介作者及背景。 贺知章,证圣元年进土,时年三十六岁,直到天宝三年回到久别的家乡,当时已是八十四岁的人了。久别归来,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喷涌而出,随手写下了这不朽之作。 3.教师范读,学生听后说—说这首诗讲的是什么事? 4.学生读熟古诗,借助课文注释和查字典自学诗句。 5.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 6.当“小老师”,上台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台下同学可以对“小老师”发问,“小老师”答不上或答不对的,可由台下同学回答或补充、更正。无人答对的由教师引导、帮助。 7.教师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大了才得以重返故里,虽乡音未改,但两鬓早已如霜,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怀。 8.指导感情朗读并练习背诵。 9.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l)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 四、拓展延伸 1.分小组互相交流课外阅读的古诗 提示:先读读古诗,说说作者是谁,还可以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诗句的意思,最后带着同学们读一读。 2.请2-3名同学当小老师向全班推荐古诗。 五、学习本课生字 1.在小组内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忆生字的。 2.你认为哪个字容易写错,提示给大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