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晏子使楚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18:30:21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是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的。 2.理清课文的条理。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课文中运用了推理形式,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对已有知识的运用能力。 3.培养朗读能力。 4.将第一次斗智作为范例,通过提问,讲述和设疑等方式确定认识的思维模式,逐渐引导学生从模仿创造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晏子临危不惧以及崇高的爱国精神。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楚王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如何对待的。晏子的话为什么那么有力并能驳得无辞以对? 2.理清课文的条理。 (二)解决办法 1.根据智斗的写作特点,文章通过三次斗智具体写晏子是按事情发展顺序:“起因——经过——结果”组织安排材料的,三次斗智是三个小故事的核心。斗智的过程大致相同:先是楚王侮辱晏子,再是晏子说一番话,结果楚王只好认输,这种基本相同的结构有利于运用范例进行教学从而达到突破,真正使学生领会全文内容的目的。 2.综合运用前面学到的阅读基本功,即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概括中心思想,进而分析出作者是怎样一层层地表达中心思想,也就理清了本课的条理是“起因——经过——结果。”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自学生字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结合导读与课后思考题找出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 (三)各自提出不懂的问题,相互讨论交流。 (四)小组讨论探索理清文章思路的问题。 五、学具教具准备 投影仪。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题并解题 板书课题:7* 晏子使楚 上节课,我们布置了预习任务,谁能根据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晏子,谁再谈谈“楚”是什么意思?“使”又怎么讲?谁再用通俗的话讲讲课题的意思。(晏子,春秋时期的齐国人,姓晏名婴,字仲平,齐国的国相,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楚”就是当时齐国的邻国——楚国。“使”出使,使者或派往的意思。“晏子使楚”:晏子受命代表国家到楚国去执行任务。) (二)初读课文 提出初读要求: 1.要求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字音。 2.根据课文预习的提示,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 3.找出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检查初读的情况 1.出示幻灯片,指名读词,特别注意加粗字的读音。
2.提出不懂的词和句,和同学、老师一起讨论。 (可能提出:春秋时期、枳等问题) 3.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四)放手让学生精读课文 1.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默读课文在书上画出有关句子,并读出来。 (1)变换句式练习。出示幻灯片:齐王派大夫晏子去访问楚国。大夫晏子被齐王派到楚国去访问。(复合片) (2)填空:(出示复合幻灯片) 楚王要侮辱晏子________(是想显显楚国的威风)。 ①齐国人到了楚国就做了强盗是因为________(楚国社会风气不好)。 ②楚国社会风气不好是因为________(楚王治理不善)。 讨论后有感情地朗读。 采用以上教学方式为的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模式,逐渐引导学生从模仿创造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小结:楚王仗势欺人,想显显自己国家的威风,侮辱晏子,实质是侮辱与楚国平等的齐国,晏子每次都能因势利导,逼楚王于被动地位,足以证明晏子是很有心计,很有才干的杰出人物。 2.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提问: (1)课文中讲的是谁尊重谁?(楚王尊重晏子)是心甘情愿的吗?请在尊重前面加上双重否定词。 (2)加上双重否定,句子的意思有什么区别?(更能反映晏子的聪明才智) (3)从此以后,指的是什么时候? (4)课文的结尾写的是什么?(事情的结果) (这个教学设计摆脱了以内容分析为主的阅读模式,很好地体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整个过程把内容分析与语言文字的训练完善地结合在了一起)
第二课时
(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朗读全文。齐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间的三个自然段,分别由三个同学朗读。全班边听边思考:全文可以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 读后小组讨论出示分段结果: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齐楚都是大国,第二段(第2—5自然段)讲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三次都给予反驳。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二)探索理解文章的思路 出思考题: 1.晏子能言善辩,很有才干,课文主要通过什么来表现的? 2.晏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反驳的?楚王后来为什么不得不尊敬晏子了? (1)讲讲“国势”的意思?并由此谈谈对“楚国国势强大”的理解。 (国势: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力量) (2)默读课文,讲晏子和楚王三次斗智的结果,课文中三次用了同一个词是什么?表示什么意思?(“只好”表示楚王没有办法了) 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为什么三次都认输了呢?下面我们分小组来读书讨论学习。 3.老师提出这样的三个问题:(出示幻灯片) (1)晏子并没有说要打开城门,楚王为什么“只好吩咐大开城门?” (2)晏子说的那一段话包含的道理是什么?(要求说出思维过程) (3)晏子的“才”“智”表现在哪些句子上?(将第一次斗智作为范例,通过提问,讲述、设疑等方式确定认识的思维模式)。以上问题通过小组内读读、想想、议议,再读读进行解答,(提示学生:读句子知道句子的意思,想晏子是在什么情况下讲这些话的,议论晏子说这话的思维过程。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个片断,边读边体会晏子的才智。) 小组内讨论过后,各小组派代表回答以上问题。老师检查感情朗读,然后根据读的情况做适当的指导。 4.仿照老师的提问,说说要理解第二次斗智,要弄清什么样的问题,学生先试着提出问题,再讨论回答(学习第二次斗智时,就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思维模式。) 学生可提出这样的问题: (1)晏子说:“我最不中用,就派我到这儿来了。”这句话包含的意思是什么?你是怎样想的?讲思考过程。 (2)晏子的“才”和“智”又表现在哪些句子上。 (3)这些句子该怎样读(分组按读、议、想、读的学习过程来学习。由于有了第一次斗智的思维模式,学生很容易讲出第二次斗智的道理来。) 讨论后指导朗读,注意读出晏子在对付楚王时能言善辩,胸有成竹以及楚王狡诈、无礼、傲慢的语气。(个人读、教师范读、指名读) 5.理解第三次斗智,学生先提问:(1)酒席上,楚王侮辱齐国人做强盗,没出息,晏子又是怎样反驳楚王的,用了什么办法?(2)晏子举例反驳时,并没有直接指责楚王,为什么楚王“只好”赔不是? (晏子说:“也许是两国水土不同吧”这句话学生不易理解。) 教师点拨:枳的生长好坏是由于水土不同,那么人的行为差异难道也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句子训练:(既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又进行语言训练。) 复合幻灯片 6.由此可知文章的思路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理清文章的思路)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做相应的点拨,并板书: (三)表演《晏子使楚》的故事 (每组8人,有条件的可进行简单的化装并作简单的道具。) 教师评议:从语言、感情动作几方面评价。(同学们兴致很浓,在表演的笑声中,同学们熟悉了课文,对晏子及楚王这两个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 七、布置作业 预习读写例话《理清课文的条理》。 八、板书设计 7* 晏子使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