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白杨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18:30:04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生字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了解白杨的品质,悟出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质,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尚品质。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练习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难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来表白什么。 (三)解决办法 1.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来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2.通过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来体会爸爸借白杨来表白什么。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二)朗读课文,讨论分段。 (三)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进行讨论。 五、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认识白杨树吗?白杨是怎样的树?它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课文《白杨》。(板书课题) 这节课,我们首先初读课文,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通过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并学习第一段。(明确目标) (二)初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整体感知) (三)自读课文,提出自学要求 1.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分析字形:晰、介、疆。 (2)理解词语: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卫士、出神、高大挺秀。 2.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和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读一读。 (四)检查自学 (五)再读课文,讨论分段 1.启发学生思考: (1)白杨树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在我们面前的? (2)白杨树有哪些特点? (3)爸爸介绍白杨树是为了干什么? (4)介绍白杨树,爸爸又看到什么,表情怎样? 2.哪几段分别描写了上述内容?根据提示分段。 3.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4.总结讨论结果。 第一段(第1至3自然段)有许多白杨树护卫着铁路。 第二段(第4至14自然段)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特点。 第三段(第15至17自然段)讲爸爸在借助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第18自然段)讲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六)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在学生读的过程中,出示画有大戈壁的挂图。) 2.图文结合,回答: (1)大戈壁有什么特点?从哪个词中可以看出来?(特点是“大”从“茫茫”这个词中看出来。)“茫茫”是什么意思?这里用来形容什么?(“茫茫”是指没有边际看不清楚,这里用来形容戈壁滩的大。) (2)大戈壁还有什么特点?从哪看出来?(从“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看出大戈壁很荒凉。) (3)读第二句话体会大戈壁还有什么特点,书中用哪个词来形容的?说明什么? (“浑黄一体”说明大戈壁气候恶劣。) 3.指导朗读。把描写大戈壁特点的词语读重些,体会大戈壁的空旷与荒凉。 自己试读→指名读→老师辅导。 4.从哪儿看出来列车在前进呢?(铁路沿线的一行白杨)(在学生回答的同时,老师在挂图上贴出来行驶的列车及铁路旁的白杨树。) 5.自由读课文对照图回答:这些白杨树有什么特点?书中有哪个词来形容的?是什么意思?(白杨树的特点是“高大笔直”,书中用“高大挺秀”来形容白杨林又高又直又秀丽。) 6.体会“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了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你知道了什么?(铁路沿线有许多白杨树。) 7.同桌讨论:在荒凉的大戈壁上,铁路沿线为什么有许多白杨树?它们是用来干什么的?在这荒凉的大戈壁上,白杨树为什么还生长得这样高大挺秀,说明了什么?(遮挡风沙、护卫铁路,说明这儿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扎根。) 8.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读出大戈壁的荒凉,读出对白杨树的喜爱、崇敬的感情。 9.小结: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讲有许多白杨树护卫着铁路。) (七)完成作业 1.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第1、2题。 2.完成课后读读写写,写两遍。
第二课时
(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白杨》,通过学习了解白杨的特点,看一看爸爸借助介绍白杨来表白什么,并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明确目标) (二)学习课后第二段 1.指名读:回答“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的卫士出神”,“卫士”是什么意思?本课指的是什么?这位旅客为什么出神?(“卫士”,担任警卫工作的士兵。本课指铁路沿线的白杨:看到这些高大挺秀的身影,在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烟的戈壁上护卫铁路,联想到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边疆建设者。) 2.分角色朗读第4至14自然段。 3.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妹妹、哥哥和爸爸有什么不同的表现,爸爸说了些什么?找出来读一读。 4.从兄妹的争论中你看到了什么?(看出兄妹俩对白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出了白杨的外形特点:高与直。) 5.(投影出示爸爸的话)从爸爸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什么特点?从哪儿可以看出来?并说出自己的理解。 自由读→同桌讨论。 6.汇报讨论结果,深刻理解爸爸的话,从中悟出白杨的品质。 (1)爸爸说了几句话?从第一句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什么特点?怎么理解这句话?(特点“直”。从“从来”一词看出来。“从来”是一贯的意思,也就是说,从古到今所有地方的白杨树都长得这么直、这么高。) (2)按“先说特点→找出所在句子→重点词语→谈自己的感受”的方法说一说。 (3)指导朗读,强调“从来”这个词,来突出白杨树的高大挺直。(板书:高大挺直) (4)按第一句的学法学习第二句。 白杨树还有什么特点?从哪看出来?(“生命力强”,从“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从哪儿还可以看出白杨树的生命力强?为什么?“哪儿”指的是什么?(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哪儿”指的是任何一个地方。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很强,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根发芽,就满足哪儿的需要,生命力强。)(板书:生命力强) (5)白杨树还有别的特点吗?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不管……不管”指的是什么?“总是……”又说明了什么?(“坚强不屈”,从“不管风沙雨雪,不管干旱洪水,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可以看出。“不管……不管”像我们列举的恶劣的自然条件。“总是……”说明不管条件多么恶劣,都不会改变白杨树高大挺直这个结果。)(板书:坚强不屈)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爸爸的话,体会白杨树的特点,读出对白杨的赞美之情。 教师范读→自由范读→指名读。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突破难点) 1.默读思考: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呢?(白杨树是植物,不知道“需要”“坚强”和“动摇”的,写人才用到这些词语,说明表面上是写白杨,实际上是借白杨来写人的。) 2.默读、讨论,教师巡视:爸爸在表白什么呢? 借助下面问题讨论: (1)爸爸是新疆人吗?到新疆来干什么?(建设新疆) (2)这么小就把孩子接到这儿为什么?(了解适应环境,扎根边疆,长大建设边疆)(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爸爸希望孩子们象自己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体现了边疆建设者怎样的精神?(板书:无私奉献) (4)爸爸在表白什么呢?(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像白杨扎根戈壁滩一样扎根边疆,并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边疆落户,学好本领,建设边疆) 3.分角色朗读,读出赞美的语气。 (四)学习第四段 1.朗读最后一段,说说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爸爸沉思孩子们是否能在新疆生根、发芽、成长,看到“一棵大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想到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一定会像小白杨树那样在边疆茁壮成长,因此,“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2.指名说最后一段话的含义。3.这篇文章表面是写白杨树,实际上是写的谁?(实际上写的是爸爸和新疆的建设者。)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教师说明:借助白杨树来写新疆建设者,这种方法叫“借物喻人”。(板书:借物喻人) (五)总结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1.思考:这篇课文写出白杨树有什么样的品质?通过赞美白杨树来赞美什么? 2.(投影出示课后第3题)找出概括最准确的中心思想,并说明为什么? (1)课文讲的是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 (2)课文表达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 ) (3)课文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 (六)总结全文(总结、扩展) 1.这篇课文出写白杨树什么品质?文章以“白杨”为题,仅仅写的是白杨吗?学了本文后你受到什么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文 (一)有感情地朗读《白杨》 (二)预习《高粱情》 八、板书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