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特级教师赵景瑞《小音乐家扬科》 |
作者:北京崇文…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18:29:17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一、教材分析 《小音乐家扬科》一文感情真挚,动人心弦。特别是文题“小音乐家扬科”中的“家”字,份量很重、内涵丰富,牵动着全文,用得妙!剖析有三: 1.“家”是扬科酷爱音乐的美称。 课文中的扬科是个酷爱音乐的形象,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不仅对大自然的各种音响,都有乐感,而且悄悄地静听旅店内真正的音乐;不仅如饥似渴地听音乐,而且亲自动手做笛子、做小提琴,甚至不顾遭鞭打,摸一摸食具间里的真小提琴,这一层进似一层的描写,足见小扬科对音乐的热爱已达到如醉如痴的境地,概之为小“家”,是再恰当不过了,展现了他美好的心灵。 2.“家”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 一个小音乐迷,在那样的社会里,年仅8岁就做了牧童,在饥饿线上苦挣扎,竟因为爱音乐而被惨遭杀害。恶劣的社会环境扼杀了一个未来的天才。既然当时社会不能造就一个音乐家,文章却偏要冠以“音乐家”的尊称,这是悲愤的心声,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是一种有力的反抗。这可从结尾段中明显地看出。 3.“家”是对小扬科的爱称。 可分两个角度看。一个是村民们对小扬科爱好音乐非常熟悉,又很喜爱,所以课文中写道:“大伙儿管他叫‘小音乐家扬科’”,足见“家”又是一种爱称。另一个角度则是作者对扬科酷爱音乐十分感动,为他的惨死鸣不平,失去的就更感珍贵,就更加喜爱这不可多得的小扬科,称为“家”,寄托着作者的爱。 综观一个“家”字,包揽了全文的内容、思想、情感,涉及了扬科、作者、社会,乃是统领全文的“牛鼻子”。教学中可紧扣“家”字,三审文题,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教学要求 1.学习本文,使学生了解在资本主义社会,在人吃人的剥削制度下,穷人家的孩子即使有才能,也不可能摆脱悲惨的命运。从而激发学生对剥削制度的憎恨,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引导学生掌握“牵牛鼻子课题问读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时间 4课时 四、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自学生字(略) 第二三课时:分析课文 第四课时:总结练习(略) 五、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教学思路:三审课题“家”字,牵住“牛鼻子” 教学步骤: (一)审“家”字——看扬科 1.齐读课题 (1)思全文主要写的是谁?(扬科) (2)思扬科是个怎样的孩子?(爱音乐) (3)思课题哪个词概括了扬科爱音乐?(小音乐家) 2.自由读全文。边读边画出表现扬科爱音乐的词句。 3.教师引导学生按照课文顺序,分层次地归纳出小扬科酷爱音乐的表现。 板书设计1 ![]() 4.看看课题,哪个字集中概括了扬科酷爱音乐,又非常懂音乐,是个天才的?(家)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现出扬科爱音乐) (二)审“家”字——思社会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边读边画。 (1)小扬科被毒打,惨死的起因是什么? (2)小扬科挨毒打的经过? (3)小扬科挨打的结果怎样?(归纳出板书) 2.横比:扬科挨打的起因(即他的要求)说明了什么?扬科挨打的经过(即管家怎样做)说明了什么?扬科挨打的结果又告诉我们什么?(见板书2)(重点分析词句之间的联系) 3.纵比:(1)扬科惨死的起因、经过、结果联系起来思考,说明什么?(见板书2) (2)再从扬科惨死的直接原因找找社会上原因,说说扬科为什么会惨死?(见板书2) 板书设计2 ![]() 4.再看课题,想想既然当时社会不能造就一个音乐天才,却扼杀天才,课题为什么要称扬科为“音乐家”?(这个“家”是悲愤的心声,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是有力的反抗。) 5.指名读结尾段,体会“白桦树……不住地号叫”蕴含的悲愤、控诉、反抗之情。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7.联系当今儿童天才的充分发挥,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三)审“家”字——想作者 1.指名读课文的部分语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1)对扬科外貌的描写:“闪闪发光的……”(聪慧) (2)关联词的运用: ![]() (3)环境的衬托: ![]() (4)象声词运用:“白桦树‘哗哗,地号叫” (表达悲愤之情) 2.总结字里行间浸透着对扬科喜爱之情,怀念之情。 3.第三次看课题,课题哪个字抒发了作者喜爱、悲愤、怀念之情? ![]()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总结全文的中心思想。 (四)回顾学习过程,悟出阅读方法。 1.齐读课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围绕课题的哪个字思考的?又是分几次思考的? ![]() 2.这个“家”字带动全文的学习,这叫什么方法?(课题阅读法——也称“牵牛鼻子法”) 3.分析这种阅读方法的操作步骤 ![]() 4.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方法,主动学习其它课文。 板书设计◆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