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5 小狮子爱尔莎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18:02:19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15 小狮子爱尔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过程: 一、释题 1.本文作者乔伊·亚当逊,奥地利人。 本文讲的是她与一只小狮子的故事。你们去过动物园吗?谁能讲讲狮子是怎样的动物。 2.出示图片,带领学生欣赏。在你们的印象中,狮子的性情怎样?(凶猛) 3.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介绍你们认识一只既可爱、温柔,又善解人意的小狮子,它叫爱尔莎。 板书课题 二、初课课文 1.小组学习,出示要求: (1)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掌握生字的音和义。不懂的质疑。 (2)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 (3)画出点明小狮子爱尔莎年龄的语句。 2.交流学习情况。 (1)学生说说记忆生字的时候应该注意的问题。 (2)组词 缝(多音字组词) 抚( ) 糖( ) 配( ) 饮( ) 扶( ) 塘( ) 陪( ) 引( ) 钟( ) 程( ) 验( ) 资( ) 种( ) 乘( ) 脸( ) 姿( ) (3)理解词语意思 扑腾:游泳时用四肢击水。 乳牙:人或哺乳动物出生后不久长出来的牙齿。 垂头丧气:形容失望的样子。 宽恕:宽容、饶恕。 九霄云外:指天的极高处,课文指把怒气抛到很远的地方,消失得无影无踪。 恋恋不舍:形容舍不得离开。 (4)重点交流(2)(3)两题 3.熟读课文 三、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小狮子爱尔莎的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以及“我”和小狮子的亲密关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我”为什么把小狮子送回大自然和怎样送它回大自然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一段讲了什么?你认为小狮子可爱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我”把小狮子捡回来并喂养它。和它建立了一定的感情。) (从小狮子朦着蓝薄膜的蓝眼睛,眼珠滴溜溜的转,看出它很聪明,很可爱,像个小孩。从跟我一起睡,舔我,看出小狮子和“我”感情很深。) 2.“我”和小狮子的感情如何,感情朗读这一段。 过渡:小狮子长大了会怎样呢? 二、学习第二——五自然段 1.指名读。 2.小组学习,讨论: (1)每个自然段各写了一件什么事?每件事都说明了什么? (2)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我”对爱尔莎的爱护?又从哪些地方看出爱尔莎对我的感情? 3.讨论后交流 第二自然段:爱尔莎在河里洗澡,扑腾浪花,把我扑倒。说明它顽皮。 第三自然段:爱尔莎与犀牛勇敢搏斗,把他赶出很远。说明它勇敢。 第四自然段:爱尔莎换牙、睡觉像孩子一样。说明它温顺。 第五自然段:爱尔莎兽性发作被“我”教训后垂头丧气,一声不响。(吮、蹭)说明它驯服。 三、学习第六——十自然段 读课文,思考: 1.作者与爱尔莎感情这么好,为什么还要把它重新送回大自然。 2.把爱尔莎交回大自然中经历了怎样的过程?体现了什么? 3.读后讨论 (l)放回大自然的原因: (一是让它自己自由的去生活,是出于对它真诚的爱,拥有一个真正的狮子该有的一切。) (2)这也是一项科学实验,(事实表明人工抚养的野生动物回到大自然是很难生存的,因为它失去了独立生存的能力,带着人的气味,容易招来敌人,且难以应付自然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恶劣情况) (3)放回大自然的经过。 (先教会它自己捕食,培养它独立生存的能力。再把它送回大自然。结果“饿着肚子回来”。然后第二次把它交回大自然。结果“它回来了,发着高烧”。最后“我”决心离开它。) 4.在这一过程中,“我”是怎样的心情,爱尔莎有怎样的表现?从哪些语句中看出?说明了什么? 指读,可在书上标出答案 (“我”和爱尔莎之间的感情已非常深厚了) 5.朗读练习 四、讨论课文难点,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1.你读了这篇课文后,觉得“我”与爱尔莎之间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像母女一般) 2.作者喂养爱尔莎,最后又把它送回大自然,这是作者在大森林中进行的一项科学实验,读了以后,你认为这一种科学实验有什么意义? (充分认识保护野生动物,促进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五、指导朗读 (1)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自己读一读。 (2)交流朗读的体会和方法。 (3)请朗读好的同学给大家做示范。 六、积累语句 完成思考·练习4 附:板书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