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练习1(苏版6册,不扣点) |
作者:张亚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18:01:09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教材分析: 这次练习共安排了7道题,包括按笔顺写字、比较四组字的读音、区别形近字和同音字并组词、认识打比方的句子、熟记成语、看图说一段话和写毛笔字。 教学要求: 1. 按笔顺正确书写“隶”、“族”、“嘉”3个字。 2. 读一读,区别“沉”与“城”、“劲”与“敬”、“阻”与“主”、“蓝”与“南”的读音。 3. 区别同音字、字形相近的字并练习组词。 4. 认识打比方的句子,体会打比方的表达作用。 5. 熟记8条成语。 6. 回忆过春节的感受,并按要求根据图意做口述。 7. 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 审题。 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 指导。 (1)指名认读“隶”、“族”、“嘉”3个字。 (2)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字的笔顺。 (3)让学生按照书上的笔顺练习书写,了解笔顺。 (4)让学生说说哪个字难写,难在哪里。 (5)重点指导:“隶”的第四笔是“竖钩”;“族”的最后一笔是“捺”;“嘉”的第七笔是“横”。 3. 练习。 (1)学生练习。 (2)根据练习情况,教师及时小结。 4. 反馈。 展示写得好的字,评点好在哪里。 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矫正强化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 审题。指名读题,说说这一题应怎样练习。 2. 指导。 (1)学生各自轻读8个词(找出每组加点字读音的区别)。 (2)指名读词(教师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3. 练习。学生边读边记,读准字音。 4. 反馈。打乱顺序后“开火车”读。 三、教学第三题。 1. 审题。指名读题,说说这一题应怎样练习。 2. 指导。 (1)指名分别读一读这四组字(注意纠正学生读得不准的字音) (2)引导学生比较四组字的异同。 3. 练习。先口头组词,再选择最有把握、最合适的词语写在书上的括号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 审题。指名读题目,明确训练要求。 2. 指导。 (1)各自轻声读这三句,分别找出句中表示比喻的词。 (2)指名读,想一想这三句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3)思考:是否句中带有“像”就是使用了打比方的用法? 小黑板出示:小玲长得像她的妈妈。(要求学生辨别。让学生明白:同类事物不可作比,打的比方要贴切、生动)。 3. 练习。反复朗读,加深印象。 二、教学第五题 1. 审题。指名读题目,明确训练要求。 2. 指导。 (1)学生自由读8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8条成语的意思,只要大体说说成语的意思即可。对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教师给予讲解。 3. 练习。学生自由练读。同桌练习背诵。 4. 反馈。集体背。指名背。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六题 1. 审题。 (1)谈话揭示话题:快乐的春节。 (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3)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 指导。 (1)分组讨论:今年的春节,你过得好吗? 回忆春节中的情景,谈谈过春节的感受。 (2)用投影出示教材中的五幅图,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五幅图的主要意思。 (3)选取五幅图中任意一幅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准备进行口述(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最感兴趣、印象最深刻的事来说,才能说得生动、具体)。 3. 练习。 (1)引导学生按照顺序,抓住重点来说(选择其中一幅图的内容用小黑板出示主要顺序,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打好腹稿)。 (2)学生分小组练习口述。 (3)任意上台来说。 (4)同座互说。 4. 反馈。 (1)教师对学生的口述进行点评。 (2)鼓励每一个学生大胆练说,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第七题(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