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会摇尾巴的狼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17:58:04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理解“毫不犹豫、花言巧语”等词语的意思。 2.继续学习结合上下文读懂句子,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语言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指定的词语造句的能力。 3.训练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懂得像狼一样的坏人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要善于识破它们的花言巧语,不受其蒙骗。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深刻理解狼和小羊的五次对话。 2.认识狼狡猾凶恶的本性,弄清老山羊是怎样逐步识破狼的本来面目的。 (二)解决办法 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抓重点词语等方式理解句子,逐渐了解课文内容,弄懂道理。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自学,解决教学中常规问题。 (二)有些问题在教师的提示下自学。 (三)小组讨论或自学交流。 五、教具准备 课文中生字新词的卡片及课文动画片,课文中插图的投影片。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6课《会摇尾巴的狼》(板书课题)这是一则寓言故事,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学完这篇课文就了解了。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欣赏课文动画片,同时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自学课文,布置自学要求。 (1)小声读课文,把生字的读音至少读3遍,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勾出本课中的生词,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反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再打个“?”。(教师巡回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4)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然后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说的什么事。(上述内容在教师指导下一步一步进行,时间约10分钟,目的是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看学生是否读通了课文) 2.出示写有生字的活动卡片。 (1)指名读带拼音的生字。 (2)指名读不带拼音的生字。(了解学生初步掌握字音情况) 3.出示写有“陷井 善良 得救 性情 伸腿 受骗 狡猾 恶狠 狠 使劲 凶相 叫嚷 收拾 毫不犹豫 花言巧语 的的确确”的词语卡片,同时理解部分词语。 半闭着:半睁半闭。 龇着牙:发怒时咧开嘴,露出牙齿。 (上述词语是课文中非重点词语,但需要理解) 4.讨论哪些词语和句子不理解。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 (四)小组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教师总结分类、归纳共性问题。 1.狼想让山羊救它,为什么不直接说,而是花言巧语呢? 2.狼为什么总说自己是狗?都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3.老山羊是怎样发现它是狼的?最后老山羊是怎样做的? (五)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指名读课文。 2.提问: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写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一)检复生字词的读音。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深入理解文章内容,解答同学们的疑问。 1.指名分节读课文,同时思考:狼和老山羊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随学生回答板书:狡猾警惕)。 2.回答思考的问题。 课文中怎样体现狼的狡猾,羊又是怎样识破狼的?(让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通过讨论按教师提示的方法学习课文) (三)深入理解课文。 1.小声读课文,看狼和羊有几次对话?在每次对话前标上序号。 2.指五名学生读对话。适当评述读的情况。 3.分别学习五次对话内容。 学习第1、2次对话: (1)思考:狼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话?怎么说的?(指名读,然后回答) (2)比较这两句话,说说有什么不同。 (第二句加上“怎么爬也”,表示爬了好多次都不成,没有办法爬上来) (充分让学生发言,体会狼当时困难的处境) (3)老山羊从这里路过,狼连忙打招呼,说“好朋友……忙吧”狼是老山羊的朋友吗?它为什么这样说?(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板书:好朋友你是谁。 (4)指导朗读,狼和羊不同的语气。 (5)小结引入:老山羊听见有谁在打招呼,不知怎么回事,上前询问,狼是怎样解释的?请一名同学读第二次对话。 第二次对话。 (1)默读思考,狼说的话包括几句?每句什么意思? (2)狼为什么装出又老实,又可怜的模样?(读一读有关句子)理解“驯良、毫不犹豫”。 狼说自己“毫不犹豫”地去救小鸡?目的是干什么?由此可以看出狼的虚伪与狡猾。 (3)老山羊看了狼几眼,说:“你不像狗,倒很像狼”(板书:不像狗)。看,说明老山羊在想什么?通过老山羊说的话,你觉得它怎么样? (4)指导读这次对话。 小结:狼装成狗(板书:我是狗),装成又老实又可怜又善良的模样,欺骗老山羊。羊通过观察,认为它像狼。狼见两次求情都无济于事,并没有灰心,于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又耍了什么新花招呢? 第三次对话,第四次对话。 (学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说,然后在全班交流,发表自己见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学生回答不是很理想,可以根据下面几个问题进行提示。) (1)狼在什么情况下第三次求老山羊,怎样理解狼说的话(板书:我是狼狗)。他为什么半闭着眼睛? (2)老山羊怎么想,怎么说?理解花言巧语。(随学生回答板书:骗不了我。) 小结:在第二次对话的时候,狼听老山羊说自己“很像狼”。忙“半闭着眼睛”以掩饰狼眼的凶光,还用狼狗来辩解。接着又是讨好,又是发誓,课文中用“——”号表示什么?狼还想说下去,被山羊打断了。狼见老山羊识破了它的花言巧语,赶快又说了第四次话,并且表演给羊看。 (3)狼说自己“的的确确”是狗,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的的确确”什么意思?他为什么摇尾巴(板书:摇尾巴)。 理解:狼想用摇尾巴来证实自己的话,因为会不会摇尾巴是狼和狗的显著区别。狗的尾巴灵活,柔软,可以自由摇动,摆起来轻松;而狼的尾巴较硬,很难摇动。课文中的“使劲”和“扑扑扑”逼真地表现出狼尾巴的特点和它着急的心态,说明他是伪装的。 (4)老山羊看到这条硬尾巴,心里完全明白了。明白了什么?(板书:你再会……还是……)(老山羊完全识破了狼的真面目,口口声声称自己是狗,实际上是只狡猾的狼,它凶残的本性并没有改变,它前面说的全是假话,只是想哄骗别人搭救它出陷井罢了。对这样的坏东西,不能相信,不能同情)。 比较句子,注意有什么不同。出示句子: (第2句加上“再”,表示不论怎么会摇,结果都是一样的。比原句肯定的感情色彩更强烈) 小结:老山羊经过认真观察,仔细动脑,终于认出它是一只凶恶的狼,狼凶相毕露。 第五次对话。学生默读之后谈体会(随机板书:露凶相,轻蔑)。教师可提示以下几点: (1)“终于”一词说明什么?(狼的凶相是固有的,只是先前把凶相隐而未露) (2)狼怎么说,怎么做?(读一读体会) (3)你喜欢老山羊吗?为什么? 理解“轻蔑”。指名做一个轻蔑的动作。 (4)解决疑点问题:狼让山羊救它,为什么不直接说花言巧语? 小结:狼使用种种手段,花言巧语,伪善狡猾,想请老山羊救他。最终掩盖不住凶恶的本质,凶相毕露,但老山羊非常警惕,没有上狼的当。 (四)整体回顾课文。 通过学生的朗读,体会狼的狡猾,伪善,与羊的善良,警惕。 (五)总结,扩展。 1.学习了这则寓言,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在课外书、电影、电视和日常生活中,你见过“会摇尾巴的狼”这类人吗?他们是什么样的? 3.德育渗透:向老山羊学习,仔细观察,善于动脑。我们要像山羊那样提高警惕,不上狼的当,更要警惕像狼一样的坏人,他们的本性不会改变,要善于识破他,不要被他们的花言巧语,表面现象所蒙骗。 4.想一想,故事的结局怎样?(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力,充分发言) (六)分角色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朗读训练为中心,差生为主)。 1.自由结组读,请朗读好的学生带着读。教师适时加以指导。 2.边读边体会感情。(在朗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这么读。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读出不同的感情的朗读能力)。 3.指导读。例如: (1)读狼的前三句话要用哀求、讨好的语气。(先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再试着读一读,然后教师指导读。读出狼的狡猾的语气。) (2)读狼的后两句话用什么语气? (3)老山羊说的话,开始什么语气?后来什么语气?(开始老山羊是询问狼,对它说自己是狗表示怀疑,通过观察识破了狼的花言巧语,揭露它的本质。要读出老山羊的老练和沉着的语气)。 (4)最后山羊说的一句话要怎么读?(老山羊对狼的认识逐渐深入,最终宣布了狼的下场,态度要特别坚决)。 4.分角色读课文,让学生评一评哪个学生读得好。 5.分角色戴头饰读。一人扮演山羊,一人扮演狼,请一位同学读叙述部分。 (二)完成课后作业。 1.书写课后第4题词语,提出书写要求。 2.指导学生造句。 让学生先说一说怎么造句,教师适当指导。 造句时要把句子的意思表达完整,如“毫不犹豫”,必须在句中交待必要的情况。例如:“为了救一只掉进陷阱的小鸡,我毫不犹豫地跳了下来”。如果只写“我毫不犹豫地跳了下来”,尽管句子是完整句,但意思并没有表达清楚。 3.默写生字词并订正。 七、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文娱课上开展讲故事比赛活动。 2.预习第27课。 要求,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熟,读出感情,不懂的词语查字典。边读边思考课后问题。 八、板书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