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古诗两首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17:58:03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结合句子理解掌握“四海”、“闲田”、“犹”、“市”、“罗绮者”等词句。 2.学习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背诵课文,默写《古风》。 (二)能力训练点 1.继续培养理解诗句中词语的能力。 2.继续培养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的能力。 3.继续培养背诵、默写古诗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生活困苦的状况,认识封建制度下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读懂诗句,理解词语的意思。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解决办法 讲清背景,讨论为主,多读多想,教师抓住重点词语帮助学生学习理解,运用电教手段。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在教师提示下自学、小组讨论、交流。 五、教具准备 VCD教学光盘或教学挂图,写有字词和句子的投影片,音乐录音磁带等。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今天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你们知道旧社会劳动人民过着怎样的生活吗?旧社会流行着这样的话:“种粮的被饿死,织布的没衣裳”,说的就是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今天,我们学习的《古诗两首》,就是揭露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板书课题:古诗两首) 2.介绍对代背景及作者,释题。 这节课学习第一首《古风》。(板书:古风)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绅。当时正是“安史之乱”以后,地方势力不受朝廷控制,中央政权和地方势力都变本加厉地掠夺农民的劳动果实,广大农民陷于极其困苦的境地。李绅属于政治上有远见,生活上接近人民的诗人,对这种情况感到不平和忧虑,因此写下这首反映农民疾苦的诗《古风》。古风,就是古体诗,原诗题为《悯农》。 (二)教师配乐朗读,学生轻声自由读。 (三)自学讨论。 投影出示自学提示: 1.反复朗读几遍古诗。 2.读句子、查字典,弄懂生字和“闲田”、“四海”、“犹”的意思。 3.讨论诗句的意思。 4.讨论后还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 (上述内容可分小组进行,时间约10分钟,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四)检查自学情况,释疑。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情况。 2.指名读古诗(目的是看学生是否读通了古诗)。 3.投影出示诗句,检查理解情况,释疑。 (1)投影出示古诗一、二两句。 ①重点让学生理解“一粒”、“万颗”都是虚数。 ②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两句诗的意思说一说。(春天播种一粒种子,到了秋天收获到许多粮食。)(随学生回答,板书:春 一粒 秋 万颗) ③出示本课丰收景象的挂图或VCD画面。同桌讨论:从一粒到万颗说明什么?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遇上了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农民付出了辛勤劳动。(随学生回答,板书:收得多) ④自由朗读两句诗。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可把“一粒”、“万颗”读重一些,加强对比。 (2)投影出示:四海无闲田 ①结合课后思考:练习3理解“闲”字的意思。(板书:无闲田) ②教师提问或结合学生疑问解释“四海”,即所有的土地。教师指出:古人的地理观念,认为中国的东西南北四周都被海洋包围着,所以,常用“四海”或“海内”代表整个中国的疆域。 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解释这句诗的意思。(四海之内,已经没有空闲的土地了。) ④提问:这句话说明什么?(耕种的土地广)(板书:种得广) ⑤出示挂图或VCD画面,联系上面三句诗,展开讨论:想象一下,农民怎样劳动才能换来这样的大丰收?按理说,农民该过上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3)结果怎样呢?齐读最后一句诗。(随学生齐读,板书:犹饿死) ①结合课后思考练习3理解“犹”字的意思。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可是辛勤耕种的农民还是饥饿而死。) ③仔细观察书中插图或放VCD画面,图文结合讨论: 农夫犹饿死是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引导学生联系前三幅画面,抓住“万颗子”、“无闲田”再现当时农民辛勤劳动,获得大丰收的情形。) 农民为什么会被饿死?(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图画中农民眼巴巴地看着粮食被地主掠光的情形,从而认识到剥削制度的残酷。) ④朗读第三、四句古诗。 体会一下应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去读?(悲愤、同情)“四海”、“无”、“农夫”、“饿”这些字词可读重些,以便产生强烈对比。 (4)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意思。 (五)总结扩展。 1.朗读全诗,讨论以下四个问题。(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作者前三句诗写了什么?(种得广,收得多)后一句写了什么?(农民的悲惨遭遇。)运用了什么写法?(对比) (2)作者同情什么人?揭露了什么人? (3)作者当时心情怎样?(悲愤、不满、同情) (4)你读了这首诗,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旧社会人民生活悲惨,剥削阶级残酷无情,与今天对比。目的是增强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是对学生说话能力的训练。) 2.教师小结。 农民种得广,收得多,理应过上比较富裕的日子,可是种田的偏偏没有粮食吃。不管丰年荒年,一样不免濒于死亡,多么残酷的剥削阶级啊!诗人对农民悲惨的生活寄予了无限同情,也表现了他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不满情绪,读时要把这样的感情读出来。 3.指导朗读全诗。 我们应用怎样的语气去读?学生自由朗读。当学生个别读时,可配乐,增加效果,激发学生情感。(此项训练一是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二是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试着背诵。 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可采取男女生对背,分行对背,同桌对背等多种形式。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背诵《古风》。 2.《古风》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二)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蚕妇》。(板书课题:蚕c2n妇) 释题:蚕妇,养蚕的妇女。 2.介绍时代背景及作者。 这首诗是我国宋代诗人张俞写的。当时,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奢侈腐化,加上与辽、西夏求和,每年要向两国进贡大批绢帛、白银,使北宋政府财政陷入了极端困难的境地。为了摆脱危机,封建统治者拼命向人民榨取赋税,人民生活非常困苦。诗人就以此为背景写下了这首诗。 (三)教师配乐朗读,学生轻声自由读。 (四)自学讨论。 教师:回忆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诗的?投影出示自学提示。 1.朗读几遍。 2.读句子、查字典,初步理解生字和“入”、“城市”、“遍身”、“罗绮者”的意思。 3.讨论诗句的意思。 4.讨论后不理解的地方记下来。(上述内容分小组进行,时间约10分钟。目的是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自学能力) (五)检查自学情况,释疑。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情况。 2.指名读诗(目的是看学生是否读通了古诗。) 3.投影出示诗句,检查理解情况,释疑。 (1)投影出示:昨日入城市(板书:入城市) ①结合课后思考·练习3,理解“市”字的意思。 教师释疑:“城市”不是指现代的“城市”,“市”的意思是做买卖,“入”是进到的意思。“入城市”,即进城做买卖。在古代“城”与“市”不做一个名词。 ②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一个住在乡下的养蚕妇女,昨天到城里去赶集。) (2)投影出示第二句古诗:归来泪满巾 ①观察挂图或VCD画面说说蚕妇在干什么,表情怎样?能用这句诗中的哪些字词来概括?(泪满巾)(板书:泪满巾) ②“满”说明什么?(说明泪水很多,写出了蚕妇的悲伤之深。)(随学生回答,板书:悲伤) ③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回来的时候泪水不断,把手巾都浸透了。)(教师要注意学生是否讲出重点词的意思。) ④学生自由读一、二两句古诗。(教师可提示学生把“满”字读得重些,突出蚕妇伤心程度。) (3)过渡提问:蚕妇到集市上去,归来时为什么泪水把手巾都浸透了,怎么这样伤心呢?诗的三、四句作了回答。我们齐读后两句诗。(板书:罗绮者 不是) ①教师提问、释疑。 遍身:全身上下。 罗绮者:穿着绸缎的人,在这里指剥削者。 ②用自己的话说出两句诗的意思。 ③教师指点:这两句承上两句,回答蚕妇为什么“泪满巾”,原来她看到穿着罗绮的人,并不是养蚕的,这是多么不公平啊!(板书:不公平) ④练习朗读后两句诗,边读边体会应读出什么样的语气?(极大的不满和对蚕妇的无限同情)“不是”两字要读得重些,最后一句是感叹号,要读出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对不妥当的词语加以调整,使语句通顺、明白。 (六)总结扩展。 1.提出下列问题讨论。(通过讨论,加深学生的理解、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蚕妇到城里,为什么回来时泪满巾?(抓住“满”字,想象蚕妇进城所见所感。) (2)为什么不是养蚕人却遍身罗绮? (3)“蚕妇”指的是什么人?作者同情谁?揭露了什么? (4)这首诗前两句写什么?后两句写什么?这首诗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应该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理解这首诗是倒叙写法,后两句说明蚕妇哭的原因。)(板书:原因) (5)读后你有什么感想?(引导学生说出封建制度下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合理,说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2.练习朗读全诗,边读边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个别读时可配乐,增强朗读效果。 3.在朗读的基础上背诵这首古诗。 4.教师小结:这首诗借蚕妇之口揭露了封建制度下,劳者不获,获者不劳的不合理的现实,抨击了剥削制度的罪恶,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5.讨论:《古风》和《蚕妇》这两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可以从内容和作者感情两方面去认识。)(板书:剥削残酷) (七)指导书写。 粟s)突出下面是“米”。 死s!指出“死”字的最后两笔是“匕”。 蚕c2n指出第一笔是横,不要写成撇。 归gu9指出第二笔是竖撇。 七、作业布置 (一)背诵这两首古诗,默写《古风》。 (二)预习第25课《寓言两则》。 1.读一遍课文,了解大概内容,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不懂的字词查字典或记下来。 八、板书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