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小摄影师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17:57:39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13个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二)能力训练点 1.在自学过程中,对不理解的问题能够提出来,培养质疑能力。 2.培养学生理解词语,读懂每句话,从而理解课文的能力。 3.会用“突然”一词说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高尔基对青少年一代的关心、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深切关怀和热爱之情。 (二)难点 理解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盼望着小摄影师再来。 (三)解决办法 1.重点解决办法 给合人物背景资料,通过理解词语、句子,讨论交流,感情朗读,体会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深切关怀和热爱之情。 2.难点解决办法 结合人物背景资料,联系全文,讨论交流。 三、学生活动设计 (一)自学生字词,感情朗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找出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 (三)各自提出不懂的问题,相互讨论交流。 (四)联系人物背景资料,抓住重点词句汇报交流。 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 五、教具准备 (一)投影;写有重点词句及与课文插图相符的投影片。 (二)生字卡片。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拉近学生与高尔基之间的距离。) 1.让学生谈谈通过查找资料对高尔基有哪些了解。 (学生谈不到的地方,教师做适当的补充。) (板书:高尔基) (高尔基,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原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发表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小说以及著名的散文诗《海燕》等。世界人民敬爱他,连我们教室的墙壁上也挂有他的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一条幅。他非常关心、爱护少年儿童。) 2.板书课题。(提示学生“摄”是生字。) (二)自读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质疑的能力。) 预习提示: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用“1、2、3……”标上自然段序号。 2.勾出生字新词,读准读熟字音。 3.借助手中的工具书(词典等),查找不理解词语的意思。 4.你读懂了什么?在读不懂的地方画上“?”。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做到心中有数。) 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小组学习,适当点拨。大约5分钟。) (三)预习交流。 1.学生自愿分节读课文。(看学生是否读通了课文) 2.学生汇报自学字词情况。(教师相机出示卡片,重点点拨。) (1)重点字音:“吩咐”中“咐”读轻声“fu”。“胶卷”一词中“卷”读“ju3n”(卷舌音)。“突然”的“突”读“t&”。 (2)解释下列词语。 列宁格勒:原彼得堡。十月革命胜利后改此名。地点靠近波罗的海的芬兰湾,是前苏联的第二大城市。高尔基就住在这座城市。 墙报:壁报。 胶卷:成卷的照相胶片。 (以上词语是非重点词语,但需要理解。) (“墙报”“胶卷”两个词语可结合实物理解) 小摄影师:是一个小男孩,他的摄影技术并不高,竟忘记了带胶卷。 杂志社记者:是杂志社采访新闻和写通讯报道的专职人员,是真正的摄影师。 秘书:专门负责给高尔基处理日常工作的人员,他阻止小男孩是出于他的职责。 (以上词语,在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的同时,教师适当点拨,目的是理清文中人物关系。) 3.填空。 本文写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个小男孩要求( ),高尔基( );接着写小男孩( ),但忘了( ),小男孩走了;最后写高尔基希望( )。 (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初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1)学生自由填空。 (2)明确答案,学生齐读。 (四)质疑问难。 (简单的问题可当堂解决,难度大的问题留作下节课解决。) 据同学的质疑,理出重点解决的问题。 1.小男孩是怎样来到高尔基面前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小男孩在给高尔基照相时,高尔基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小男孩会来吗?为什么? (不让学生回答,为下节课的细读探讨作铺垫。)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写的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什么事?结果怎样? (板书:小男孩——高尔基拍照) (三)自学探讨。 1.明确重点问题: (1)小男孩是怎样来到高尔基面前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小男孩在给高尔基照相时,高尔基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小男孩会来吗?为什么? 2.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学习,做到心中有数。约20分钟。) (四)汇报交流。 (教师随学生发言板书,并对重点、难点相机点拨,进行理解词句、朗读、思维能力的培养。) 点拨时应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小男孩之所以用“扔纸团”的方法才能见到高尔基,是因为工作人员不让小摄影师进屋拍照。他相信只要高尔基知道他来拍照,一定会同意。 投影出示:突然,一个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架子上。 (1)学生谈对“突然”的理解。(可结合词典中的解释,联系上下文来说。) (是在一眨眼的时间内发生的,说明高尔基一点也不知道会发生这样的事。) (2)学生进一步汇报对小男孩“扔纸团”这个行动的理解。 2.投影出示:“亲爱的高尔基同志,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我想给您照张相,贴在我们的墙报上。请您让他们放我进去。我照完相,立刻就走。”(纸条上的内容。) (1)个别读。 (2)学生谈对纸条内容的理解。 (学生联系后文可以知道,纸条上的前两句打动了高尔基。因为高尔基看到小男孩是少先队员,他拍照的目的不是为了宣传自己,而是为了同学们的学习进步。由此体会到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心爱护,也可以体会出小摄影师对高尔基的热爱崇敬之情。) (板书:让我进去、来吧) 3.感情朗读1-5自然段。总结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4.小男孩让高尔基干什么,高尔基就干什么。 (1)投影出示: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①学生谈理解。 (“摆弄”,指小男孩调整相机,解决技术问题,为正式拍照作准备;也可以理解为“小摄影师”“吩咐”高尔基,让高尔基多次调整坐态。“停当”,是指把要做的事,要做的准备,全部做完做好。“摆弄了很久很久”,可以体会到高尔基的时间是宝贵的,对时间格外珍惜。但是对孩子,他却十分慷慨,为了孩子,他舍得花费时间,即使孩子占用了他很多时间,他仍然耐心地接待,任其“摆弄”,还对孩子“微笑”,说明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也可以体会出孩子的认真,对高尔基的无比敬爱之情。) (教师板书:仔细打量、咧开嘴笑、坐下、摆弄了很久很久、微笑) ②齐读这句话。 (2)出示卡片:吩咐 侧过脸 理解词语,体会到高尔基积极配合。 (3)指导朗读6、7自然段。 (“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后要停顿,“摆弄了很久很久”语速应缓慢。) 出示与课文插图相符的灯片。 ①学生练读。(教师注意观察学生读书情况。) ②分角色读,边读边做动作。(找一组同学到前面来读。) 5.投影出示: 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1)学生结合课文谈对“突然”的理解。 (突然,在这里又一次出现,意思是说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2)与前文的“突然”进行区别。 (3)用“突然”说话。 (板书:坐、哭、赶紧站、跑) 5.朗读“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有很多胶卷。” (1)教师范读。(“很多”语气稍重。整个这句话声音要加大,读出急切的、热烈的语气,流露出高尔基对孩子的关怀。) (2)学生练读。 (3)学生自愿有感情地朗读。 6.分角色朗读6-11自然段。(体会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热爱,以及小摄影师对高尔基的崇敬之情。) (以上是解决课文重点的主要方法。) 7.投影出示: “请转告他,我( )。不过,来的如果是个( ),就( )让他( )。” (1)学生填空。 (2)学生结合课文谈自己的理解、看法。 (板书:就一定让他进来) (3)教师小结:一个是“大摄影师”杂志社记者,一个是小摄影师,一个普通的小男孩。但高尔基的态度截然不同,而且还特别嘱咐工作人员说“如果是一个是小男孩来拍照的话,就‘一定’让他进来。”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爱心!大作家对于少年儿童的关心和爱护,真令人钦佩! (4)齐读这句话。(第一句语调平静,第二句则表现对小男孩的关心、惦念,语气非常恳切。) 8.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充足的理由根据,说“小男孩会不会再来”。 (只要有道理就行,答案不一定相同。) (小男孩再来的可能性很大,理由有二:一是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的愿望很强烈,很崇敬高尔基,这一强烈的愿望促使他必然还会来;二是高尔基如此热情地接待他,配合他,他相信自己再来,仍然会受到高尔基的热情接待。) (以上是解决课文难点的主要方法。) (四)依据板书总结全文。 (教师板书:尊敬热爱 关心爱护) (五)训练拓展。 提示:课文的结尾写了小男孩去取胶卷,还没回来,高尔基十分惦念。想象一下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 (学生不答,为基础训练1中的说话练习做铺垫。)
第三课时
(一)分角色朗读全文。(以中差生为主,培养朗读能力。) (二)分角色表演全文。(再现当时的情景,让学生再一次感受到高尔基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小摄影师对高尔基的尊敬热爱。) (三)指导书写本课生字。 1.出示本课生字。 (1)提示:书写本课生字应注意什么?(学生边读边看边想。) (2)交流汇报。 教师相机重点指导: ①摄、咐、侧这三个字是左窄右宽。 ②“卷”“基”是上大下小。 ③“秘”右边是“必”,易少一撇;“社”左边是“礻”,易多一点,写成“衤”;“杂”下边是“示”易写面“木”。 2.巩固练习:在注音本上书写本课生字,写两遍,组一个词。 七、布置作业 (一)写出下列字的部首。 杂( ) 社( ) 突( ) 卷( ) (二)组词。 吩( ) 胶( ) 贴( ) 秘( ) 份( ) 校( ) 粘( ) 密( ) (三)完成课后第4题读读写写。 (四)预习第四课,阅读有关介绍宋庆龄的资料。(为第四课《不平常的蛋糕》做铺垫)。 八、板书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