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不懂就要问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17:57:19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懂、孙、诵、照、例、圈、段、呆、堂、厉、题”这11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孙中山小时候刻苦读书、勤学好问的精神。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使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有关词、句、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通过生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课上通过字、词训练及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学习孙中山认真读书,不懂就问的好学精神。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从孙中山小时候刻苦读书的故事中认识那种勤学好问的精神。 (一)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孙中山说的一句话——“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三、课时安排:3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课上配合教学进行分小组讨论来解决重、难点。 2.在学习生字词时请学生到前边来指导学习、认识。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将本课应掌握的字、应理解的词、句训练到位。 2.进行朗读的训练及指导。 3.学习课文内容,解决重、难点。 4.进行“勤学好问”的思想教育。 (二)重、难点的学习和目标完成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并齐读一遍。 2.设疑造成悬念,你看了题目之后,想知道些什么呢?(是谁不懂就问,他是怎样不懂就问的,为什么要不懂就问等。) 3.教师小结过渡:是谁不懂就问?他又是怎样做的呢?请看课文。 二、默读(或自由轻声读)课文。 1.初步整体感知内容:课文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 2.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并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3.用序号标出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三)检查初读效果。 1.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联系影视片,简单介绍孙中山的生平事迹。 2.检查生字读音情况。 可用两种方法检查:一是指名逐段朗读课文;二是用生字卡片依次检查每个学生的读音,启发学生积极辨认,评议和订正。 3.指名说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四)讲读课文。 导语:孙中山小时候是在什么样的学校读书的?他是怎样读书的呢?请看第一自然段。 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读了这一段后,你知道了些什么?(私塾、当时怎样上课,读什么书?) 2.教师对“私塾”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做简介。 3.重点讲读,那时的私塾是怎样上课呢?(边读边画出有关的语句,先读再说。) 4.教师提出“咿咿呀呀”和“至于”两个词语,并分别用再读体会、动作演示、联系实际的方法,帮助理解。 5.启发学生对比私塾和现在学校的不同学习方法,谈谈自己对那种“只背不讲”的做法是怎样认识的。 教师小结:孙中山对私塾这种只管会背,从来不讲书里的意思的做法,是怎样对待的呢?下一节课接着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1.依次出示几个生字卡片,并连词说出其大概的意思。 2.指名再读第一自然段,理清私塾上课的情形。跟念一熟读一背诵。(不讲) 3.导语:孙中山对私塾这种只背不讲的做法,是怎样对待的呢? (二)讲读课文。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整体感知内容:默读第二自然段,按照“先……再……后来”的顺序思考: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怎样做的?(默读后,先指名回答,再找三个同学分别谈这三部分内容。) 2.部分细读。 (1)“照例”和“流利”是什么意思?从孙中山的这些表现,你看出了什么? (2)先生听后“连连点头”,这表达了先生的什么心情? (3)对先生布置的作业,孙中山虽然很快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讲的意思一点也不懂。思考:当时他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做的?(带着这个问题默读,并画出有关的语句。) (4)思考:当时孙中山为什么会这样想?为什么要壮着胆子要求老师讲这段书的意思呢?从这里你认识到了什么? (5)在理解体会当时孙中山心情的基础上,相互讨论应当以怎样的语气读。最后教师示范引路:以渴求知识和紧张不安的心情,再读这段文字。 (6)过渡语:孙中山壮胆提出问题后,同学们表现得怎样?先生又是怎样对待他的呢? 3.讲读第三—七自然段。 (1)带着过渡语中提出的问题默读第三—七自然段,并画出有关的词语和句子。 (2)先看插图中同学们的表情(眼神、动作)再指名读相关的第三自然段:图文对照,先感知“吓呆”、“雅雀无声”的表层意思,再深入体会“吓呆”的原因,以及大家吓呆,而孙中山却敢于发问,从这对比中又说明了什么。 (3)读第四—七自然段,找出表现先生语言和动作的语句,并着重体会:为什么先生开始是“拿着戒尺,厉声问道”后来又“收起戒尺,摆摆手让他坐下”呢? (4)在理解、体会了先生思想变化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四—七自然段。 4.讲读第八—九自然段。 (1)集中学习孙中山说的最后一句话,深入体会孙中山为什么能做到“不懂就问”。 第一句:“学问,不懂就要问”。 第二句:“为了弄清道理”就要问。 (2)对以上两句话,一要反复诵读,联系全文内容去思考,二要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设身处地去想,从而养成“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好习惯。 (三)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孙中山是怎样勤学好问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2.联系实际,先同桌议论,再指名回答:从孙中山勤学好问的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教育? (四)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指名朗读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孙中山是怎样勤学好问的。 (二)课后第二题,指名读题中的8个词语并抄写下来。 (三)课后第三题。 1.先默读思考,用直呼的方法,熟练地读出题中的两句话。2.在熟读直呼的基础上,用汉字把句子写出来。 (四)指导书写。 1.重点指导“段”“圈”“懂”的结构安排。 2.突出“圈”字中的“卷”与“券”,比较下边部分。 (五)分析字形。 1.形、声字识记:懂、诵、照 2.对比识记:圈—园、例—列、保—呆 3.在分析字形时,尽可能让学生说出各自独立的识记方法。 (六)每个生字写两遍,当堂完成。 (七)板书设计: 1.懂 诵 照 形 声 字 2.圈—园 例—列 保—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