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积累课文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2、体会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好孩子,从她身上学会爱自己的母亲。 3、理解课文中的新词,识记生字。 教学时间:两课时 设计理念:《花瓣飘香》描写了一个小女孩摘花瓣送给她生病的妈妈的事,赞扬了小女孩体贴母亲、爱惜花草的美好心灵。全文明白如话,学生一读就懂。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朗读,在读中感悟,并通过学生相互评价,教师的适当引导、点拨,不断完善教学过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中得到充分发挥。 教学过程: 一、实物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月季花,学生闻一闻,说说味道怎样;摸一摸,说说感觉怎样。 就是这娇艳、清香的月季花瓣,还引出了一段动人的故事。 (评析: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课伊始,教师手持娇艳欲滴、芳香醉人的月季花走进教室,让孩子们闻一闻、摸一摸、说一说,此情此景,既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又牵动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从而自然引发了学生由实物月季花对课文内容的关注。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了今天的语文学习。) 二、媒体渲染,营造氛围 听课文配乐朗读,看多媒体演示月季花、小女孩摘花瓣的图片,思考:课文讲了怎样一件事情? (评析:优美的音乐,生动的画面,娓娓的范读,使学生全方位地直接接触学习材料,营造了课文所描述的氛围,为本堂课学生自主地朗读、感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情境,自读感悟 1、当作者一了解小女孩摘花瓣的原因,第二天早晨,就从集市上买了两盆带露水的月季花,一盆送到了小女孩的家门口,为了不打扰小女孩,想在花盆底下留张纸条,该怎么写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小组同学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交流朗读。 (1)指名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当评委,边听边在书上做一些记号,读得精彩的词语、句子、段落,在课文中打个“★”,不足之处,在那儿打个“?”,评价的时候就提醒他们,让他们有所改进。 (评析:评价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把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让评价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吸纳和表达意见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自我需要。) (2)(学生评到哪儿就学习哪儿,在学生互评的基础上,再次深化感情朗读,在读中谈自己的感受。) 重点指导:几天后的一个清晨……她拿着花瓣,有些不知所措,惶恐地望着我。 指名一学生上台摘花瓣,老师叫住他。 你看到的小女孩是怎样的? a小女孩非常害怕。出示词卡:惶恐,谁来读? b小女孩简直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出示词卡:不知所措,谁来读? 练读这一自然段。 (评析: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真实情景中理解词语,可谓匠心独运。) 4、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 (评析:朗读是完成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必经之路,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它能外显出你对教材的理解、感悟与体验,教师让学生对重点语段读读悟悟,悟悟读读,使课文语言材料真正进入学生精神领域,与自己的情感、经验相融合,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此时,无需进行朗读知识与技巧的指导,学生的朗读自然能打动自己,感染别人。) 5、读到这儿,同学们的心中一定和作者一样,都在默默地称赞小女孩,那就把你想对小女孩说的话写在花盆底下的那张纸条上。 6、交流 (评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教学时,教师让学生代作者在送给小女孩的花盆下写张纸条,学生带着这一目标,充分、自主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小女孩美好的品质。孩子们的真情在纸上静静流淌:①小女孩,你真懂事,这么小就知道关心、照顾妈妈了。这盆花送给你,祝你妈妈早日恢复健康!②小女孩,虽然你只给妈妈送了一片花瓣,但你对妈妈深深的爱感动了我,我也要和你一样,做个孝顺的人。③小女孩,即使为了生病的妈妈,你也只舍得摘一片花瓣,你多么爱花呀!这盆花就送给你吧!……) 四、范例引路,情感流淌 1、教师讲述母亲把煎鸡蛋省给自己吃的故事。 2、学生讲述自己与母亲的小故事。 3、交流 4、(多媒体演示花瓣飘落的动画)伴着月季花的清香,我也想给自己的妈妈送去一片花瓣(一片大花瓣定格,上面出示一首小诗),还在上面写下了一首小诗: 妈妈是绿叶, 我是花瓣。 是您给我美丽、清香, 是您使我快乐、成长。 让轻风捎去我的心声, 妈妈,我爱您! 5、学生在花瓣形纸上写对母亲问候的话或小诗。 6、交流 (评析:母子间的爱是多么熟悉而亲切的感情呀!教师以自己的事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说自己与母亲的小故事,自己选择写的内容,使他们的思维既不脱离教材诱导与课堂教学,又有超越创新的一面,使学生我心想我感,我笔抒我心,让学生的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相互沟通,把说和写的训练与情感的熏陶有机融合,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五、学习生字,抄写新词。(略) 板书:
女孩 妈妈 花瓣飘香 “我” (总评:课文明白如话,情节清晰简单,但执教者以她独特的感受、细腻的情丝捕捉住了课文中蕴含的浓浓真情,紧扣课文结尾处作者送出的两盆月季花设计教学,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开发与创造,使教学既源于教材,又努力走进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以学生发展为本,在读一读、评一评、说一说、写一写的主体式教学过程中,完成了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交融的对话过程。整堂课,小女孩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在片片飘飞的粉红色花瓣里静静流淌。)评析:凌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