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白发苍苍、咱们、奋力、终于、辫子、勇气、决心、居然、力量”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4、抄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 1、我们在二年级学过《黄山奇石》,谁还记得课文介绍了哪些石头? 2、是啊,其中有块石头叫“金鸡叫天都”,想看看这天都峰吗? 课件展示:天都峰的资料。 3、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讲的就是发生在天都峰上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爬天都峰 二、初读课文。 1、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利用手里的卡片合作学习本课生字。小组学习生字。 3、接读课文。 4、游戏识字。 ⑴大转盘。课件演示。指针转到什么字,学生站起来抢读。 ⑵兔小弟射气球。课件演示。选择生字的正确的读音在射气球,领读3遍。 ⑶摘苹果。课件演示。指名学生用鼠标点击水果,读对水果里的生字就拍手跟读。 ⑷找朋友。课件演示。让学生拖动字的部件组合成新学的生字,组合对了生齐说“对!对!对!X、、X、X” 5、大家在较短的时间里就能把课文读顺了,在读课文当中,哪些事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学生畅所欲言。 6、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教师罗列学生的问题,在黑板上板书。 三、研读课文,体会“天都峰”的险、高。 1、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那首先我们来看看大家都比较熟的天都峰。 出示:我站在天都峰…… 2、一边读一边想,把你想像的天都峰用最简洁的线条画出来。看谁画得最快,最好。 生画。 3、展示交流学生的画,评一评。 ⑴展示同学作品。
⑵这位同学画出了天都峰什么特点?为什么? ⑶你自己来说说,想通过这幅图想体现天都峰什么特点? ⒋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险,那你们能把他读出来吗?自己来试,你的感受会更深。 生自由读。 5、朗读展示。 评议为什么读的好。 6、此时小姑娘看到天都峰会有什么想法? 四、写字指导。 写字“爬、峰、顶、似”,重点知道 “爬”。学生练写。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多音字组词。 sŒ ( ) f„( ) xing( ) 似 发 相 shŒ ( ) f( ) xi„ng( ) ⒉认读词语。 二、朗读感悟,体会“汲取”。 ⒈学习对话。 ⑴小姑娘站在天都峰的脚下犹豫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看看这三段话,告诉老师你最想用什么方法来学习呀! ⑵分角色表演。小组合作学习。 ⑶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读的情况。评议。 师提示:看标点符号可以知道句子的语气。读到人物语言时,心里就要想一想,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⑷说说老爷爷看到小姑娘会想什么?小姑娘呢? 学生说一说。 ⑸知道他们的想法后,再读一读,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 学生自由练,再展示朗读,分角色朗读。 ⒉老爷爷和作者已经从对方身上受到了鼓舞,他们向天都峰爬去。小姑娘她是怎样爬天都峰的呢?在书中去找答案。 ①理解“奋力”。 ②想一想,怎样读才能表现出体出了全身的力气呢自己试一试。 (生试读) ③展示读。 ④我怎样奋力向峰顶爬去的呢?画出相关句子。 (生齐读相关句子) 理解“攀、手脚并用” ⑤爬天都峰容易吗?怎样才能读出艰辛和坚定的语气? 学生自由都 ,展示并评议。 ⒊小妹妹就这样奋力向峰顶爬去。下面,老师接着念,同学们看到第7自然段,请注意听:“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你发现老师念的和书上有什么不同?(师少念个“终于”。) ⑴句子中有了“终于”这个词,让你感觉到什么呢请你们自己试着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试读体会) ⑵交流自己的体会。 如:爬天都峰的艰辛,爬上天都峰的喜悦等,再结合学生的体会,读一读。 ⑶现在你知道小女孩为什么能爬上天都峰了吗? 请全班女生读这段话。 ⒋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天都峰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老爷爷爬上峰顶后说的话。 (生自由读老爷爷的话) ⑴师:课文中没有具体告诉我们老爷爷怎样受小妹妹勇气鼓舞下决心爬上天都峰的,但你们只要仔细读书就能体会出来。请同学们静静地再认真读第2至7自然段。(多媒体出示思考题:(l)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2)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3)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生默读,师巡视、指导。) ⑵(生自由练说) ⑶(生分组讨论,师巡视倾听。) ⑷交流。 ⑸小结:他们始终在相互鼓舞,从对方的身上汲取力量。终于爬上了天都峰。 ⒌用自己的话赞扬这一老一小。 ⑴爸爸为什么要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这一老一小哪点儿有意思,有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理解的 ⑵爸爸笑着说的话是对这一老一小的赞扬。让我们学着爸爸,也笑着来赞扬这一老一小吧! (生齐读爸爸的话) ⑶你还想对他们说点什么?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学习剩下的生字,重点指导“仰、勇”。 课后反思:
本课从内容重点看,写如何“爬”的文字并不多,而用了大量笔墨去写天都峰的特点,写小妹妹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再从中心思想看,并非只在表现不怕困难、奋力攀登的精神,而是要说明应该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据此,我在第一教时抓住课文是怎样讲天都峰的“高”和“陡”的.第二教时抓住“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以后,为什么要互相道谢展开教学。 在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时,采用小组合作用画一画,评一评,读一读的方法,一步一步引导感悟。 对“小妹妹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启发学生紧紧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从抽象的“奋力”,到具体的“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再到“终于”包含的艰辛与喜悦,有词句意思的理解与指导,有读的训练,有情境、形象的想象,有情感体验的表达。教学环节紧紧相扣,内容理解步步深入,语言训练落实到位,情感体验贴切、细致,问题解答巧妙、自然。 鉴于课文没有直接、明显地写老爷爷怎样受小妹妹勇气鼓舞,下决心爬上天都峰的,对他为什么也能爬上天都峰的理解难以具体。这一环节教学,我采用静心读书、独立想象、自由练说、分组讨论和全班交流讨论等方式,借助前面学习的方法和认识基础,启发学生联系天都峰的特点、老爷爷的年纪和话语来合理想象,既扩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具体理解了老爷爷的话的内涵,顺利解答了问题,又较好展现了启发想象这一“放”的教学环节,落实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培养,发展了语言。 由此再体会了小妹妹和老爷爷互相道谢的话。再来理解爸爸对一老一小说的话,夸一夸这一老一小,从而认识课文的中心思想,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