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三味书屋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17:19:52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来历”、“料理”等部分词语,学习运用“一面……一面……”。 2.朗读课文,学习鲁迅先生严格要求自己和勤奋好学的精神。 3.指导学生按由中间到四周的方位顺序观察图画,理解图文内容。 4.给第3自然段分层,概括自然段段意。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三味书屋的陈设,学习按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 2.了解“早”字的来历,学习鲁迅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 3.练习给第3自然段分层,概括自然段段意。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词语。 (二)结合课文插图,初步学习按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结合看图,学习按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简介鲁迅及三味书屋导入课文。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生,1936年逝世。他是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破落士大夫家庭。青年时代赴日本学医,后来从事文艺工作。他用笔作武器,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作坚决的斗争,他一生写了许多著作。被人们称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童年时期家境不好,父亲多病。鲁迅在帮助妈妈照顾爸爸和做家务的同时,仍坚持在书塾里读书。鲁迅小时候读书的书塾是怎样的,他又是怎样学习的,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 (二)布置预习要求,指导学生自学。 1.学习本课生字,借助字典理解词语意思。 2.初读课文,结合插图,理解课文内容。 (三)检查学生预习效果。 1.检查生字读音: 强调:“塾、绍、寿、弛”是翘舌音。 2.同音字、形近字比较区别并组词。 塾( ) 墨( ) 砚( ) 弛( ) 熟( ) 默( ) 观( ) 驰( ) 3.理解下面重点词语。 (1)来历:人或事物的历史或背景。课文中是指“早”字这件事的历史。 (2)料理:办理、处理。 (3)八仙桌:大的方桌,一般每边坐两人。 (4)戒尺:过去私塾先生对学生进行体罚用的木板或竹板,形状像尺子,所以叫戒尺。 (5)当铺:专门用实物抵押借钱给人的铺子。旧社会,当铺是剥削穷苦人的地方。穷人把东西抵押给当铺,当铺根据东西的质量估价给钱,到期还钱时要交很高的利息,才能把东西赎回。如果到期不赎,抵押品就成了当铺的了。 (6)毫不松弛:松弛,一般指(制度、纪律等)执行不严格。毫不松弛在课文中的意思是鲁迅严格按照自己所立下的信念去做,一点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四)结合插图,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带着问题,观察图画。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 (2)图上画了哪些东西?这些东西是怎样排列的? 2.学生练习口述: 按个人自说,同位互说,再指名说三个步骤练习口述。 3.再看图,引导学生按由中间到四周的方位顺序练习说图意。 图上画的是三味书屋的内部陈设。 在正面墙上的中间挂着一幅画,画的是古松(有长寿的意思)和卧着的梅花鹿(有福禄之意)。屋子中间摆着一张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桌子上放着笔墨纸砚和戒尺。显然这是先生的座位。 四面放着样式不一的书桌,显然是学生的座位。(学生自己从家中拿来的,所以样式不一。) 由此看来,整个书屋显得古朴、整洁。 (五)默读课文,结合图画内容,理解文章。 全文三个自然段分别介绍的是: 1.概述三味书屋。 2.三味书屋的陈设和鲁迅当年学习的情况。 3.“早”字的来历和它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七)作业:复习生字词、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朗读课文,学习鲁迅先生严格要求自己和勤奋好学的精神。 (二)继续指导学生按由中间到四周的方位顺序观察图画,理解图文内容。 (三)学习给第3自然段分层,总结层意并概括本自然段段意,试背第3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继续学习按由中间到四周的顺序进行观察的方法,了解三味书屋的陈设。 (二)了解“早”字的来历,学习鲁迅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 (三)学习给第3自然段分层,总结层意,概括第3自然段段意。 三、教学过程 (一)指名朗读课文,检查上节课学生初读课文情况。 (二)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同学思考: (1)第1自然段中“书塾”是什么意思? (2)这段讲了哪几个意思? 2.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1)所谓“书塾”是指过去私人讲学的场所,这个场所也可称为是教室。 (2)这1自然段讲了三个意思: 第①三味书屋从前是一个书塾,就是过去私人讲学用的教室。 第②鲁迅小时候在这里读过书,说明鲁迅与三味书屋有密切的关系。 第③三味书屋现在是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部分。 这一段只一句话讲了三个意思,概括地介绍了三味书屋的过去和现在。 (3)指导学生用“……是……现在是……”,“……现在……是……是……”练习说话。 刚才我们知道了这一自然段虽一句话却讲了三个意思,概括了三味书屋的过去和现在,那同学们能不能用“……是……现在是……”和“……现在是……是……”把这段内容连起来,分别说一句话。 让学生自己练习,再分组练习,然后全班试说。 “……是……现在是……”:三味书屋从前是鲁迅小时候在那读书的一个书塾,现在是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部分。 “……现在是……是……”:三味书屋现在是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部分,从前是鲁迅小时候读过书的一个书塾。 (4)总结第1自然段段意: 介绍三味书屋过去是书塾,现在是鲁迅纪念馆的一部分。 (三)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自己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读后回答:第2自然段讲了两个内容,一是三味书屋的样子,二是简要介绍了鲁迅当年在三味书屋是怎样学习的。 2.读第2自然段,思考:三味书屋里的东西是怎样陈列的?为什么课文要强调鲁迅的桌子在“东北角”? 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书屋东西是怎样陈列的时候,要图文结合进行。 (1)先看图,了解三味书屋里的东西怎样陈列。 书屋正中墙上挂着一幅画,画前面是先生的座位,放着一张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上面有笔、墨、纸、砚和一把戒尺。四周是学生的书桌。鲁迅的那一张在东北角上。 (2)再读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墙上”、“画前面”、“四面”、“东北角”上等词语,告诉学生作者是按空间位置,从中间到四周的方位顺序来观察、叙述的。和我们刚才看到图画上的内容是一致的。 (3)课文在介绍书屋的陈列时,特别强调了鲁迅的桌子在“东北角”,是因为本文主要是写鲁迅童年学习生活的。 (4)通过看图学文,你对三味书屋总的感觉是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从图画和文字上,我们感到三味书屋是古朴、整洁的。 3.再读第二段,看看书里是怎样描写鲁迅在三味书屋的学习情况的,鲁迅在三味书屋里干些什么? 学生读文后体会:鲁迅在书塾里主要是读书、习字、还有时描绣像。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描绣像中理解到:鲁迅当年学习是认真的,但他对旧时代书塾里单调呆板的学习生活是不满足的,所以他有时把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绣像。 4.概括第2自然段段意:介绍三味书屋的样子及其鲁迅当年在此是怎样学习的。 (四)学习课文重点段第4自然段。 1.读第3自然段前两句话,看看鲁迅书桌上刻着什么字,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引导学生体会:鲁迅书桌上刻了一个“早”字,作者采用打比方的写法,写“早”字很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 投影理解:“字横着,很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像“还没开放的花骨朵”,说明字写得单纯、幼稚,却很美;像“小小的火把”说明“早”字不寻常,催人奋进。 2.这个“不寻常”的“早”字是怎样由来的,鲁迅为什么要在书桌上刻上这个“早”字,请同学们接着读文体会。 (1)投影体会重点句:鲁迅一面上书塾读书,一面帮着母亲料理家务,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体会带点词语及句子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一面……一面……”是说鲁迅当年的学习条件不好,当时家境十分艰难,小小年纪便承担起成人的责任,在尽力帮助母亲料理家务的同时,还能严格要求自己,依然在勤奋刻苦地学习。“几乎”,差不多天天如此,说明鲁迅家庭生活艰难,料理家务用去了鲁迅不少时间。这是鲁迅刻“早”的外部原因。 (2)接着读文体会:鲁迅在受到寿老先生的批评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学生读书找出答案:鲁迅受到寿老先生批评后,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个“早”字,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鲁迅受到老师的批评,是促成鲁迅刻“早”字的直接原因。 对老师“严厉”的批评,鲁迅没作任何解释,而是默默地回到座位上,表现了鲁迅严格要求自己和虚心接受老师批评的态度。 (3)投影体会重点句:鲁迅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个“早”字,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鲁迅为什么要刻这个“早”字?这个“坚定的信念”指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听了先生的批评以后,下定了要更加勤奋学习的决心,所以他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个“早”字。“一个坚定的信念”,可以理解为寿镜吾老先生批评的话:“以后要早到”;也可以理解为鲁迅自己刻下的“早”字。这里的“坚定”说明鲁迅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痛下决心,绝不再迟到。“深深”表明鲁迅决心吸取教训,永远不忘。“刻在心里”说明鲁迅把“早”已经变成一种信念,不再动摇。 (4)再读课文,理解鲁迅在桌子上刻“早”字这件事对他一生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重点体会最后一句话。 投影难句:“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弛地奋斗了一生。” 引导学生联系上句内容体会:只有信念坚定、执著,才会产生伟大的行动。“再没有”说明鲁迅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弛”是比“再没有迟到过“更高的境界。要让学生领悟到鲁迅所下决心之大,并严格要求自己,付诸实际行动,使一生的学习和事业获得了成功。“而且”一词突出强调了“早”字。这一句话也正是对前文“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一句的呼应。 3.朗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段主要讲了几层意思,每层讲的是什么? 老师指导学生给第3自然段分层,可先让学生从这段中找出“早”字的来历一层,其余再各分一层。 学生分层,(共分三层)。 第一层(1、2句)“早”字是谁刻的及“早”字的样子。 第二层(3~6句):介绍“早”字的来历。 第三层(第7句):从那以后,鲁迅再没迟到,毫不松弛地奋斗了一生。 4.在分层总结层意的基础上,概括第3自然段段意: 这一段主要讲“早”字的来历及这件事对鲁迅一生的影响。 5.在理解文章内容基础上练习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①先分层试背每层内容;②老师投影第3段内容,通过提示帮助学生背诵。 投影:鲁迅的书桌上刻一个(小小的)“早”字。字横着,很像一个还没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这个“早”字有一段来历。鲁迅的父亲害了病,鲁迅一面上书塾读书,一面帮着母亲料理家务,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去换了钱),(再到)药铺(去给父亲买药)。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教书认真的)寿镜吾老先生(严厉地)对他说:“以后要早到!”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就在那张旧书桌上刻了个“早”字,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毫无松弛地奋斗了一生。 ③学生脱离投影及课文自己练习背诵。 (五)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全文: 全文通过介绍“早”字的来历,使我们了解到鲁迅先生严于律己,勤奋好学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鼓舞鲁迅坚持不懈奋斗一生,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们学了课文应以鲁迅先生为榜样,从小把坚定的信念刻在心中,长大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栋梁之材。 【板书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