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做风车的故事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17:19:33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教学目标 1.学习牛顿发愤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 2.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学会用“但是”、“习惯”造句。 3.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小风车被摔坏后,牛顿心情的变化过程,让学生理解牛顿为什么“心里难受极了”,但又没有流一滴眼泪及以后他是怎样做的。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初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查字典自学生字、词。 三、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按读、画、查、找的步骤,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二)让学生按要求用填写表格的方法,分析生字的音、形、义,完成自学。 例:
在练习过程中遇到难理解的字、词,需要在字典中查找字义时,教师可在重点字下面标画符号,给予提示。 (三)检查自学。 1.指名让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 2.纠正读音。 提示学生注意“shu1i摔”、“sh^u受”、“r8n任”等字的读音。 3.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本课多音字较多,教师可采用给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的方法,作巩固练习。 (2)提示学生同一个字用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选的读音也不相同。 例: 4.分析形声字,识记生字。 例:
5.区别形近同音字,识记生字。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采用区别形近、同音字的方法识记字形,并作巩固练习。 例:
(四)理解词语: 1.“攒”是表示动作的词,字典中意为:积聚、积蓄。 2.“凿子”、“锯”、“斧子”是木匠用的工具,可让学生通过实物来认识。 3.“得意”、“发愣”是表示神态的词语,可让学生采用演示的方法来理解。 4.“但是”是连词,可找几句带有“但是”一词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从中理解。“但是”一词常用在后半句话里,表示转折的语气。 (五)设疑、读文。 1.本文写的是谁的什么事? 2.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3.读后,指名回答问题。 4.用把题目补充完整的方法,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课文记叙了________做风车的故事。 (六)作业:熟读课文,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小风车被摔坏后,牛顿心情的变化过程,使学生理解牛顿为什么“心里难受极了”,但是又没有流一滴眼泪及以后他是怎样做的。 三、教学过程 (一)读题,让学生把题目补充完整。 例: 课文讲的是牛顿小时候做风车的故事。 (二)学习3、4自然段。 1.借助课后思考练习第1大题第1小题让学生思考牛顿的小风车是怎样做出来的? 2.让学生自读3、4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 3.指名读牛顿看安装风车的句子: (1)有一天,牛顿放学回家,看见村子旁边正在安装磨面的风车,他停下来仔仔细细地看,几乎忘了回家,以后每天放学,他都要跑去看一阵子。 (2)指名读牛顿说要做风车的句子: 牛顿说:“奶奶,回去我也要做一个。” (3)指名读牛顿做风车的句子: “每天放学回家,牛顿就钻进屋子丁丁当当地忙个不停”。 (4)指名读做成风车的句子: “过了些日子,一架小小的风车果然做成了,用扇子一扇,风车就吱吱地转起来。” 4.让学生概括这两段话写的是什么?(牛顿学做风车的经过) 5.按什么顺序写的?出示答案让学生选择。 (1)不同内容的顺序。 (2)先总述后分述,再总述的顺序。 (3)事情发展顺序。(√) 6.让学生用:“先……然后……接着……最后”说一段后。 例:牛顿先看装风车,然后说要做风车,接着就动手做风车,最后做成了一架小风车。 7.课堂讨论: (1)牛顿为什么能做成小风车? (2)出示重点句。 “他停下来仔仔细细地看,几乎忘了回家。” (3)讨论“仔仔细细”说明什么?“几乎忘了回家”说明什么? 经过讨论要让学生明白“仔仔细细”说明他看得十分认真,细小的地方也不放过。“几乎忘了回家”说明牛顿对做风车的事有浓厚的兴趣,已经到了入迷的程度,“几乎”是差点的意思,所以他差一点连家都忘了回了。 (4)出示重点句: “每天放学回家,牛顿就钻进屋子丁丁当当地忙个不停。” (5)让学生用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理解句意。 在这句话中“每天”、“忙个不停”是说牛顿每天放学回家就一刻不停地做风车。“叮叮当当”形象地体现了牛顿做风车时的专心致志和十分忙碌。 (6)让学生用填空把句子补充完整的方法,小结牛顿做风车的经过。 例: ①牛顿经过仔细的观察,终于做成了小风车。 ②牛顿每天放学,一刻不停地干,终于做成了小风车。 (三)学习5、6、7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讨论: 同学们见了牛顿的小风车有哪些看法?牛顿当时的心情怎样?卡特提出问题后,牛顿的表情又有什么变化?让学生用文中句子来回答。 同学夸奖 得意 卡特提问 发愣 (1)什么是得意?牛顿当时得意什么? “得意”是称心如意的意思。牛顿把风车摆在桌上,同学们都围上来看,说明大家很新奇,很羡慕,加上大家“夸奖”,所以牛顿觉得称心如意。 (2)卡特提出问题,牛顿为什么“发愣”? “发愣”是发呆的样子,说明卡特提出的问题是牛顿从来没想过的,觉得很突然,一下不知该怎样回答,所以“发愣”。 (3)卡特提了什么问题?提的对不对?为什么? 让学生找出卡特提出的问题以及他后边说的话,读一读,然后讨论。 卡特提出的问题是:“风车为什么会转,你能讲出道理来吗?”后面又接着说:“讲不出道理来,光会做有什么希罕呢?真可笑!” 经过讨论要让学生明白卡特提出的问题是对的,仿造某种东西做好了,固然可喜可贺,但是弄懂其中的原理以便今后进行再创造才是最难能可贵的。但是卡特用嘲笑的语气说话是不对的。教学中可采用出示答案让学生判断正误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 例: (1)卡特的话是对的。( ) (2)卡特的话不对。( ) (3)卡特提出的问题是对的,但态度不对。(√) 3.出示重点句。 “他捡起摔坏的风车,心里难受极了,但是没有流一滴眼泪。” (1)讨论:牛顿这时为什么难受?让学生联系上文,读懂句子。“羞得满脸通红”说明牛顿已经意识到自己不求甚解的缺点。 (2)出示判断句: ①心疼自己辛辛苦苦做的小风车。( ) ②因为受到嘲笑,生气。( ) ③为自己平时学习不求甚解感到惭愧自责。(√) (3)“但是没有流一滴眼泪”说明什么? 让学生联系下文理解。“从此,牛顿发愤学习,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渐渐地养成了刻苦钻研的习惯。”这句话中的“从此”是指从这件事情以后,“牛顿发愤学习”“养成了刻苦钻研的习惯。”牛顿当时“没流一滴泪”,说明他准备以坚强的毅力克服自己的不足,所以他勇敢地捡起摔坏的风车,要让它成为自己发愤学习的动力。同时也可以看出牛顿能正确对待同学的发问和嘲笑。 4.指名朗读这段话,体会牛顿当时的心情。 (四)读了《做风车的故事》,你从牛顿身上学到了什么?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从中悟出两点: 1.遇到困难和挫折,不灰心,不丧气,不埋怨他人,而是发愤学习,以实际行动战胜困难,取得胜利。 2.遇事要多问为什么,学知识要求甚解,刻苦钻研,养成好习惯。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练习用“但是”、“习惯”造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练习用“但是”、“习惯”造句。 三、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课后练习,弄清要求。 (二)指名读词语,检查复习。 (三)指导用“但是”造句。 1.理解词意。 “但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常用在句中的后半句里。 2.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带有“但是”一词的句子读一读。“他拾起摔坏的风车,心里难受极了,但是没有流一滴眼泪。” 3.分析句式,弄清“但是”一词的用法。 这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句式,中间用“但是”来连接前后分句。联系实际分析“心里难受极了”流出眼泪是顺理成章的,但是,在这句话的后半句却是“没有流一滴眼泪”,这是与前半句的意思恰恰相反的结局,这种情况下句中用“但是”连接。 4.造句举例; 王老师身体不好,但是为了工作,她一天也没有休息。 5.学生练习口头造句。 指名让学生口头造句,同学评议。评议的标准是:(1)句子要通顺;(2)句意用词准确,搭配合理。 (四)指导用“习惯”造句。 1.理解词意: “习惯”是指在长时间里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 2.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带有“习惯”一词的句子,读一读。 “从此,牛顿发愤学习,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渐渐地养成了刻苦钻研的习惯。 3.分析句式: (1)谁 怎样 养成 什么习惯 (2)谁 帮助 谁养成 什么习惯 (3)什么样的习惯要改正。 4.学生练习口头造句。 5.同学根据要求评议。 (五)书面完成造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