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一定要争气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7/25 17:19:26 文章录入:蓝星 责任编辑:蓝星 | ||||||||||||||||||
|
||||||||||||||||||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字15个,理解“发愤”、“资助”、“耐心”、“尝试”、“钻研”等词语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查字典选择词义的能力;结合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会用“耐心”、“钻研”造句。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童第周勤奋学习,为祖国为人民争气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一)重点、难点 领会童第周是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勤奋学习,为自己、为祖国争气的。 理解课文中两次“一定要争气”之间的联系。 (二)解决方法 采取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二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自学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结合导读与课后思考题,相互讨论交流,帮助理解。 五、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计算机及软件。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第十课,板书课题:10.一定要争气。大家齐读。这篇课文写的谁争气?(童第周)课下老师布置同学们搜集了有关资料,谁能介绍一下? (二)初步感知。 课下,大家已经按老师布置的预习提纲做了预习。在检查前,请同学们再把课文小声读一遍,同桌交流一下预习情况。 出示预习提纲。 1.自读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理解部分生词。 3.想一想,课文讲了童第周的几件事,分别是在哪几个自然段讲的? (三)检查预习情况。 1.以读卡片的形式,进行生字、新词的检查。 ①出示小卡片,学生认识生字及新词:
②要理解的生词有: 资助 耐心 尝试 偏僻 震动 ③指名读每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课文讲了童第周的几件事?(两件事) ④师根据课文的内容提问:课文讲了几次“要争气”的事?分别都是在哪几自然段讲的? (课文写了两次“要争气”,第一次“要争气”是在课文的1—3自然段讲的;第二次是在4—6自然段讲的。) 这两次“要争气”,童第周都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童第周又是怎样去争气的呢? (四)布置作业。 以上两个问题,我们把它作为下节课的预习提纲,课下同学们要查阅资料,结合课文进行理解。 (为了照顾学生的不同层次,教师提供两组提示,帮助大家理解刚才提出的问题:〈投影出示〉) A组提示: 1.童第周是在什么情况下怎样为自己争气的?又是在什么情况下为祖国争气的? 2.通过这两次争气,你体会到了什么? B组提示: 1.童第周的家庭环境是怎样的? 2.上中学时,他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结果怎样? 3.童第周留学期间,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怎样?在这种情况下,童第周是怎样想,又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4.这两次争气说明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导语。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一定要争气》。上节课,我们还有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那就是:(投影出示上节课A、B组提示) (二)新授。 1.指名读问题。 2.以小组为单位,先各自读一读课文,再把自学的情况在组内汇报,要认真听取一下别人的补充意见。(教师深入到一个小组和同学们一起讨论。) 3.全班交流 (1)简单总结刚才讨论情况; (2)我们看童第周的第一次争气,也就是课文的1—3自然段。 ①指名读,其他同学再次思考:童第周第一次在什么情况下提出一定要争气的?说说你的理解。 ②引导学生从以下的词句中谈自己的理解。 A 童第周是在家里很穷,学习跟不上,后经过努力,成绩终于赶上来的情况下,想到一定要争气的。(板书:家里穷) 提问: a 哪些词语说明童第周的家里很穷?具体谈一谈。 通过对“偏僻、山村、一面……一面”等词的理解,能够看出童第周家里穷。(偏僻,就是远离城市,交通很不方便的地方,童第周出生在这样一个地方。一面帮家里做农活,一面跟父亲念点书,从而体现了他家里非常贫穷,上不起学,只能跟父亲念点书。) b 你又是怎样理解童第周学习跟不上的呢?画出有关句子进行理解。 学生通过抓①17岁才进中学②文化基础差③学习吃力④平均成绩才45分等处进行理解。(板书:基础差) B 童第周是在学习差,校长让他退学,经他再三请求,才勉强让他试读后,经过努力,成绩终于赶上来的情况下,想到一定要争气。 提问:“再三”是什么意思?他“再三请求”说明了什么?(“再三”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意思。“再三请求”说明了童第周立下努力学习的决心不可动摇。) C 童第周是在开始学习差,但经过半年的努力,克服困难,学习成绩都不错的情况下,想到“一定要争气”的。 提问:童第周是怎样努力学习,也就是说怎样争气的? 学习抓“发愤、天没亮读外语、夜里看书、半年努力”等词的理解,结合插图来回答该题。 (发愤就是自己感到不满足,下决心努力去做。本文是指童第周自己意识到学习基础差,感到不满足,而下决心努力学习的意思。童第周的具体做法是天天,天没亮就去读外语,夜里同学们都睡觉了,可他却偷偷溜出去看书,再结合插图观察得出:童第周发愤学习。)根据同学的回答相机板书:发愤学习、天没亮、夜里、半年、赶上来 (在议论过程中学生不一定按顺序说,学生说到哪儿教师就指导到哪儿。总之,让学生围绕中心问题来回答。) ③教师小结:看来,童第周在自己家里穷,文化基础差的情况下,通过发愤学习,终于把成绩赶上来了。确实为自己争了气。(师边小结边把黑板上各词用“→”连起来。) ④此时的童第周是怎么想的呢?齐读童第周心里想的话。(投影出示) 一定要争气。我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一定也能办到。 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一要争气,即要有志向;二要有自信;三要刻苦努力。这就是童第周在短时间内赶上别人的原因。) ⑤指名让学生按照板书内容,完整地回答问题:童第周第一次在什么情况下提出一定要争气的? ⑥指导感情朗读。 (3)学习4—6自然段。 引导:我们刚才共同学习了童第周的第一次争气。运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再来学习童第周的第二次争气,也就是课文的4—6自然段。看看大家是怎么理解的。 ①指名读,其他同学再次思考:童第周第二次在什么情况下提出一定要争气的? 引导学生从以下词中进行理解。 童第周28岁到比利时留学,被同学们瞧不起,可他不声不响地努力,终于做成了一项难度很大的实验。童第周就是在他获得成功的情况下,想到“一定要争气”的。(板书:瞧不起) 问:留学在外的童第周为什么被人瞧不起? (学生通过课下查找有关的资料及对“旧中国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来理解童第周在国外被人瞧不起。)板书:(国家)没地位,从文中的哪些词句,你感到这项实验难度大? (学生通过抓①蛙卵的外膜需要剥掉;②教授自己做了几年没成功;③同学们不敢尝试;④非常难做;⑤要有……还要等处来理解实验难度大。) ②童第周是怎样努力,也就是怎样争气的呢?找出有关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运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通过抓“刻苦钻研、不声不响、不怕失败”等词语,来突出童第周的做法。)教师相机板书:刻苦钻研 不声不响 一遍一遍 不怕失败 提问:结果怎样?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通过对“终于成功、教授兴奋的话以及震动”等词的理解认识到童第周终于用行动证明了自己一定要争气。)(板书:成功) (在议论过程中,学生不一定按顺序说,学生说到哪儿教师就指导到哪儿。总之,让学生围绕中心问题来回答。) 此时童第周心里想些什么呢?齐读童第周心里想的话。(投影出示) 一定要争气。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外国人认为很难办的事,我们中国人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办到。 谈谈你的理解。 ③教师小结:童第周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刻苦钻研,终于获得了成功,为中国人争了气。(师边小结边在黑板上把各词“→”连起来。) ④指名让学生按板书内容完整地回答:童第周第二次在什么情况下提出一定要争气的? ⑤指导感情朗读。 4.投影出示:童第周两次成功后,想到的话,不同的词用红笔写。理解文中两次提到“一定要争气”之间的联系。 (1)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读一读这两段话。 (2)找一找这两段话哪些词写得一样,哪些不一样? (3)议一议,想一想,为什么这么写,两者间有什么联系?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体会到:“争气”的含义是共同的,一是要有志向;二是要有自信心;三是要肯努力。第二次争气要比第一次更深一步。) 5.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1)我们从小要学习童第周,勤奋学习,为祖国人民争气的精神。 (2)我们从小就应该树立远大的志向。 (3)我们应该有不怕输,不服软,像童第周那样努力钻研的精神。 七、布置作业 (一)完成课后3、4题 (二)预习11课《茅以升立志造桥》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遇到生字在课文中勾画出来,多读几遍。 2.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词。 3.什么事使茅以升下定决心,长大做一个造桥人? 八、板书设计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