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绘画入手,揭示课题 1.引导学生观察偏旁起源与演变过程, (l)教师用简笔画的形式分别画出树、禾苗、竹叶、小草。 (2)出示相应的古文字,引导学生探求古文字的演变规律。 (3)学生根据图或古文字,猜猜相应的偏旁。 2.认识木字旁、禾字旁。
二、借助拼音,自读词语 1.自己看图,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不认识的可以请教小组同伴。 2.借助拼音自读词语,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3.检查自读情况,校正生字、词语的读音。 (1)组长组织组员轮流读,互相正音。 (2)小组汇报朗读,教师正音。 4.自由诵读词串,把容易读错的地方多读读。
三、再读词语,发现规律 1.给予学生自读的时间,并说说自读过程中的发现。 2.小组讨论交流。 3.大组交流反馈。总结得出: (1)每组词语中生字的偏旁相同。 (2)词语与词语之间有着相互的联系。
四、引导诵读,读中感悟 1.让学生图文对照,再次诵读词串,在读中感悟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诵读前两行词串。 (1)出示挂图“松柏”、“杨柳”。 (2)说说树木的名称,观察图画,具体说说松柏和杨柳是什么样的。(练读“松柏”和“杨柳”。) (3)松柏苍翠挺拔,杨柳婀娜多姿,木材还能制成很多东西呢!(读“桌椅”。) (4)引读“秧苗、稻谷、庄稼”,春天,农民伯伯把秧苗插在地里;秋天,秧苗长大成熟,结出果实,远远望去,金灿灿的一大片。经过农民们辛勤的耕耘,稻谷等许多庄稼终于丰收了。 (5)连起来读一、二两行。 2.诵读后两行词串。 (1)看图,说出竹制品的名称,再读读“竹篮、箩筐、筷子”。 (2)引读“茶叶、菠萝、兰花”,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出示茶农采茶、制茶图。)茶农们将采下的新鲜茶叶经过各种工艺制成了茶叶,用开水沏泡,清香可口,不但中国人爱喝,外国人也爱。(练读“茶叶”。)(出示“菠萝”图。),这种水果叫“菠萝“,请吃过的小朋友介绍一下它的口味。(练读“菠萝”。)春天到了,(出示“兰花”图。)兰花开放了,还散发出淡淡的香味。(练读“兰花”。) (3)诵读“茶叶、菠萝、兰花”。 (4)连起来读三、四两行。 3.通过多种读的形式,引导学生读好词语。
五、齐读韵文,小结本课
| |
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感兴趣的图画入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初步感知古今文字的演变规律。
这一环节的设计,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自读生字和词语,有利于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另外,通过学生在小组内相互正音,以及由老师指导正音,帮助学生读准了生字词的音,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打好了扎实的基础。
主体性学习是一种自由的学习,营造一种自由自在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新课程理念指出:“反对教师带看知识走向学生,侣导教师与学生一起走向知识,鼓励学生通过思考与协作主动获得知识。”这一环节中,通过先小组交流再大组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与同伴合作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思维融入到他人的思维中,印证了现代教学论所倡导的“吸纳他人认知,交换自已视角,再造思维广度”的思想。
课文将诸多意象并置在一起,中间留有空白,惟其“留白”,才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合力。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朗读词串,激发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这不仅可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词语间的相互联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