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⒈大自然一派春色,画家用彩色的画笔描绘它:音乐家用欢快的旋律歌唱它;诗人呢,喜欢用优美的文字来赞美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诗。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 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⒊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诗句,学习字词 ⒈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说出春雨细密、滋润万物、摧开百花等特点。 ⒉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⒊出示诗中的生字,指名读,师生正音。 ⒋指名读诗句。
三、指导朗读,领会诗意 ⒈指导读懂第一行诗。 ⑴出示第一行诗:好雨知时节。 ⑵教师指出,“好”是全诗的中心,这句诗中,“好雨”之“好”体现在什么地方? ⑶根据学生发言,小结:从知时节可以看出春雨的善解人意。 ⑷感情朗读。 ⒉读懂后三行诗。 ⑴(出示后三行诗。)这几行诗也写出了春雨之“好”,请小朋友读一读、议一议,说说春雨好在哪里。 ⑵自己读诗,用笔画出有关的词语。 ⑶小组交流:我画了哪些词,为什么画这些词? ⑷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的意思,了解春雨的特点,体会春雨之“好”。 ①“当……乃……”写出了春雨来得及时; ②“润”写出了它对万物生长的作用很大; ③“潜、细、无”突出了春雨不好声张、精细可人的品格。 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⒋齐读全诗,再次体会春雨之“好”。
四、熟读成诵,体悟意境 ⒈同桌互相说说春雨的“好”,再相互对诗句,看看谁能把春雨的“好”读出来。 ⒉一边看插图想象下春雨时的样子,一边试背古诗。 ⒊指名背诵,集体评议。 (一人背诵时,其余同学闭上眼睛,想象古诗描绘的意境。) ⒋ 集体背诵古诗。
五、字形分析,指导书写 出示生字:乃 随 潜 润 细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生字。交流汇报:这些生字中,你认为哪个比较好记?你是用什么办法记住的? 教师指导书写。
| |
古诗因其意蕴含深远、文字凝练等特点,往往较难引起学生共鸣,所以上课伊始的情境创设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环节里,教师富有感情的谈话,为学生本课奠定了情感基调。 学生通过观察插图、初读诗句,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迈出了领会诗意的第一步。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步掌握了理解诗句含义的方法。这样,课堂教学的意义就不光是课堂,不局限在教材,而是面对着学生未来的学习。可以预见,这种学习方法的习得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用。
学生记忆、背诵古诗是有一个过程的,教师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表象,为学生的记忆提供凭借,减缓了背诵的坡度。
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有利于调动学生主体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自主学习;由于记忆方法来源于学生,所以也更容易为同伴所接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