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据《新科学家》1月2日报道,一只名为“坎兹”的非洲倭黑猩猩在实验室中令人惊奇地发声说话●会说“香蕉”、“葡萄”、“果汁”和“是”,
●能听懂“你想吃香蕉吗”等短语并作出反应,
●从小和人类生活在一起,但没有人教它说话,
这是科学家首次发现猩猩能像婴儿一样、用不同的发声表达不同的意义,“动物没有语言能力”这一科学论断由此遭到巨大挑战。
科学家们发现:智力超著的人在语言学习上并不一定占优势,而学习成效如何主要取决于学习者的动机和付出努力的多少。
正文
我们知道,人类智慧一半是由遗传决定的,一半是由环境学习决定的。
人从降生到咿呀学语,从幼童到长大成人,甚至可以说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离不开模仿,因为模仿是人类学会事情的主要方法,是一个人学习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过:“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模仿禽兽,作禽兽的小学生。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那么什么叫“模仿”呢?“模仿”就是学模仿样,词典上解释为“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人类从开始有意识起,就对自己周围的事物进行观察和模仿,可以这样说,它是人的一种本能。
很多的语言学家都反复强调“模仿”二字,但是还没有哪一个语言学家鼓吹“速成”二字. 语言是要下大工夫去学的,是要给予倾心的模仿。 只要多读,多记,多讲,多写,自有水到渠成之日。北外的胡文仲先生说:“学习英语无捷径。要想学好英语只有大量实践,多听多读多说多写。不要被商业广告所误导。”时间和方法这两个方面,我们不能孤立地去考虑,而应该统一地考虑,也就是说,一定的时间总是以一定的方法联系在一起。新课标的目的就是要求教育为学生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课标建立新的评价体系,强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展情况的评价,强调对学生听力与口语能力的评价.
一.口语的习得
英语是一门语言,是人们常说的那种“只要一开口,便知有没有”的学科。所以,口语水平就成为区分专业与非专业的重要标志之一,提高口语水平应该是英语学习的当务之急
一.学习口语的方法.
(1) 多听多读
读是利用耳朵,眼睛和嘴,多听多读,这是一个输入过程。经常大声朗读英文.使嘴部肌肉运动能适应英语发音的需要.大声读出字句能促进记忆.此外,英语文字是典型的拼音文字,这和汉语拼音非常相似,懂得拼读规则十分有助于正确朗读单词和记忆词形,因此英语语音十分重要。在朗读前一定要多听几遍,然后试着朗读。在阅读中边读边思考,培养自己的语感。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必须坚持天天听,天天读,这样收获一定很大。
(2)多讲多说
说是输出的过程。输出是英语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语言不是教会的,而是在使用中学会的。交际能力只能在交际中得到最有效的培养。克服怕说错的心理障碍,尽可能争取一切机会开口说英语。同学们除了在上课要大胆用英语交流外,在课余一定要积极大胆地用英语跟同学交谈。我们二中的学生更要抓住有英语沙龙的大好机会,准备好素材进行交流,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3)扮演角色
独自一人时可采用英语独白“内心独白”,创设情境,自我扮演不同角色,用自言自语的形式练习说英语。要尽量模仿你已经读过的东西和已经听过的东西. 重复地读过多遍而能真正理解之后,就要一丝不苟地去模仿。
张冰姿教授曾说过:“很多人想去外国留学,以为只有到外国才能把英语学好。其实不然。我的基本功都是在中国学的。我第一次去英国已经57岁,演讲完了,掌声雷动。不久就被邀请到BBC当播音员。我的英语学习经验就是在中国跟着唱片学,一篇课文至少模仿300遍,说完争取跟英国人一模一样。我的学生刚学完16篇课文,就可以去广交会当翻译,听口音外国人都以为他们是刚留学回来。出国不过是多了一个应用环境,你讲得不好,人家一样当你是外人。”由张教授这段经历我们可以确信,不在说英语的国家生活,照样可以说一口地道流畅的英语口语.关键是能否下苦功夫去学,有没有倾心的模仿.
英语学习最根本的过程就是词,句,篇的习得和输出的过程.
二.词汇的习得
现大纲义务教育阶段要求词汇量为600个,高中阶段为1 800~2 000个。这样的词汇量实际上限制了学生语言运用的空间。词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丰富了,写起文章来,就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如果肚里没有多少词儿,颠来倒去就是那么几个,表情达意就一定要受到限制,巧妇媳也难为无米之炊。一定的词汇量是学生发展语言能力的必要基础,词汇量过低不但无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反而使学生由于可利用的单词太少而无法充分发挥运用语言的潜能。新课程标准将突破现大纲义务教育阶段的600个单词的限度,在三级标准上提出1 2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的要求,不再分掌握和认读两类,而要求学生通过三个级别的学习,循序渐进地加以理解和掌握。六级要求掌握3 000个左右词汇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词汇量的增加将会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提供条件,有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那么,这些丰富的词汇是从哪里来的呢?来自学习与积累。平时要学会积累,养成用英语思考的习惯,努力把自己所读的好词、好句、乃至好段,好的开头、结尾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把学习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词汇也就不知不觉地丰富起来,逐渐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学会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下接受和使用更多的词汇。南宋诗人陆游曾说,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也正说明了锻炼积累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中,经常创造一些条件,来培养学生的积累能力。以教材中的对话课为例.旨在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高中英语对话课以丰富的情景设计,实用易学的句型和表达法,以及与课文紧密联系的话题和内容,为教师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提供了大量的语言材料.对话课在完成了理解、模仿和训练的环节后,教师应参考对话课后的practice,根据所学的重点句型,精心设计对话情景,让学生根据所设计的情景,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创编对话。这一步骤有一定的难度,然而却是对话课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通过这样的积累,学生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适当的情境中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就会点燃起创新的火花。
那么“创新”又是什么呢?
创新就是创造,它指作为主体的人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形成一定目标,进而控制和调节作为研究对象的客体,产生出从未有过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活动过程。
模仿是创新的起点,有模仿才有创新,有创新才有发展。虽然模仿和创新是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但二者又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正如英语学习中听读与说写的关系一样.听和读是领会和理解别人 表达的思想,是从外部言语到内部言语的内化过程,说和写是用言语表达思想,是从内部言语到外部言语的外 代过程。写的能力要在听、说、读的基础上进行培养和提高,而写的训练又能进行一步提高听、说、读的能力 。因此,写的训练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寓写于听、说提高,而写的训练又能进行一步提高听、说、读的能力 ,才能真正全面提高学生写 的能力。
三.写作的习得
写作是巩固所学知识的一种手段,是学习语言时必须掌握的一种能力。在写作课中,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实践性强,具有明确任务的“任务型”学习方式,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也是必经的阶段。
方法1. 适当利用英、汉互译练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同时开展听写训练,让学生能准确地听写出与课文有关的简单材料。这是写作的初级阶段,也是必经的阶段。英语中的配搭关系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部分。单词绝不是孤立的语言建筑材料。某些单词的特殊用法要用很大的气力去学。有的同学说,“我讲的英语外国朋友都能听懂,何必过于讲究。”是的,例如你对外国朋友说:"This apple is very nice to be eaten." 我看,任何一个讲英语的外国朋友都能听懂,而且懂得很。可是人家可不这样说,人家在nice后面根本不使用被动语态,同样,作为中国人,我们也不会说 “这只苹果吃起来大大的好。”这句话谁都能听得懂,就是感到不像中国语。
方法2. 尽量采用直观教具和表演方式,使学生能理解用英语传达的信息并写出来,由写词到写句,再到写短文,做到循序渐进。对英语课程来说,语言环境的创设,语言运用的真实性和语言材料是否丰富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力保证。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技术的开发为英语教育和学习创造了新的教与学的方式。
方法3.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其语言组织能力。教师可让学生笔头回答课文中提出的问题,并能写简单的书信、便条和通知等;教师也可设置情景,让学生写出简单描述这些情景的短文。新课标指导下的英语课程从内容上,它做到了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从形式上,它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任务型教学理念,因而为老师提供了广阔的教学空间。
总而言之,多写是我们坚持的原则,我们要持之以恒地练习写作。有一位美国作家在谈及自己学习写作的经验时不无幽默地指出:我首先拿起笔,从稿子的左边一直写到稿子的右边,然后再换一行,如此再三。另一位作家说:我经常写了又擦,擦了又写,不过最终我的铅笔还是胜过了我的橡皮擦。我们许多中学生120字的小文章一个学期没有写过10篇就在那里抱怨说英文写作难--不难才怪呢? 有的同学可能终日手不释卷,但他们可能只有看小说,读报纸,这种学习是一种被动式的消遣(除非是为了评论而读),它所引起的脑神经活动的模式比较单一。而一种更积极的学习是思辩式的学习。这种学习不但要发现问题,而且还要解决问题,脑神经的活动模式是多样化的。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使脑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并保持竞技水平。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当我们久不动笔写点东西时,我们的文思就象已经枯竭,拿着笔老半天写不出一句象样的话,纸娄则一下子就满了。如果我们经常动笔,我们想写点东西时,就会文思流畅,扬扬洒洒地写出华丽的篇章。
结语
我国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课程改革时代”,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努力把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程奉献给新世纪的中国儿童”。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是指内容也是指表现形式。但是,学习是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立竿见影。我们要借用英语为我们提供一座跨越文化交流的“桥梁”,在行走的过程中,我们要欣赏,要思考,要习得。在此笔者借用日裔教育家,美国路易斯安纳州立大学Aoki教授所说 的一句话来作结语
“我们不必急于过桥,事实上,对于我们,在桥上逗留片刻更是一种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