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历史论文 >> 资源正文
初探《历史与社会》的动态教学
        ★★★
【字体:
初探《历史与社会》的动态教学
作者:商剑华    资源来源:浙江省嘉兴市秀州中学分校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9-3
  关键词:初探  历史与社会  动态  教学

  内容提要:研究新课程的动态教学,强调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动态教学逐步使学生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积极向上的态度和情感。在动态教学中,对课程进行研究、开发、设计和实施,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备课为切入点,整合备课内容。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从“导入——讲授——巩固——小结——作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中跳出来。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指导者、解惑者。在教学中师生要共同策划,共同活动,要始终围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发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教学活动。教师力求把抽象深奥的知识,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直观的影视图片展现给学生,达到生动、直观、化难为易的目的,让静止、抽象、死板的教学内容活起来,从而增加教材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活化教材。三、活化教材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必须打破教教材的传统观念,树立用教材的新理念。教师要灵活地掌握教学目标,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一改过去的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的方法,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四、在动态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动态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疑提问,在提问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到心理自由,让学生感到在教学中有自我表达的自由,自我塑造的自由。在教学中贯彻“无错原则”,让每个敢于质疑、问难的学生不因质疑问难出现错误而感到遗憾。新课程的动态教学,是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而进行的,在教学中要注重问题性、开放性、合作性、过程性、民主性,只有不断地进行探索,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就的。

  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生和教师都将随着新课程的深入而焕发出新的生命。

  新课程将一改传统教学的听讲、记忆、模仿的接受性教学。传统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显得被动,压抑了学生的个性,而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关注考试知识外的技能、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关注比“考试观”更重要的学生的个性发展。

  研究新课程的动态教学,强调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学习,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允许学生选择学习内容、途径和方法,通过动态教学逐步使学生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积极向上的态度和情感。

  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动态教学过程中,要引导让学生力求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信息,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在新课程的动态教学中,教师要自觉研究新课程的理念和新课程理论的客观发展趋势,优化自己的理论素养,由知识的复制者变为创造着,主动成为新课程的主体,予以全方位的主动介入。在动态教学中,对课程进行研究、开发、设计和实施,我力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备课为切入点,整合备课内容

  动态教学首先以备课为切入点,根据教师、教材、学生的三维目标确定并整合备课内容。特级教师斯霞说:“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我常常把备课比做指挥员在组织‘战役’,我总是反复推敲,直到设计出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方案为止。”

  在实施动态教学时,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从“导入——讲授——巩固——小结——作业”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中跳出来。教师不再是传声筒和知识的复制者,学生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构建知识的主动参与者,教师要把教学过程当成与学生交往、沟通和对话的过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从社区看我家》中的第一课《我的家住在哪里》,在备课中我对所任班级的学生做了了解,七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地理知识,对教材中所出现的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不甚理解,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我在备课中自己画一幅“我的家”作范例,同时在课前也让一些成绩好一点的学生画一幅“我的家”。上课时,在让学生了解了必要的知识后,我把我画的“我的家”展示给学生,学生对教师的家很感兴趣,一下子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于是又让学生把自己画的“我的家”展示出来,让不会画的学生参照书上的图和我画的“我的家”画一画。由于教师的参与,学生的兴趣高涨了,课堂上,学生读图、画图兴趣浓厚,“我的家”画好之后,再让在同一社区的学生向全班学生介绍,并在介绍中互相纠正错误,以提高读图、绘图的正确率。通过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活动,一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了读图和绘图的基本技能了。

  在《干旱的宝地》一课中,备课时我从网上下载了有关新疆和中东地区以及其他干旱国家的一些资料,又设计了一个“挖宝行动”。让学生们找一找我国的新疆自治区,中东地区,澳大利亚,北非的埃及、利比亚、突尼斯有哪些“宝”,发现这些“宝”之前,这些地区和国家的情况是怎样的,发现“宝”之后,情况又是怎样发展的,结果如何?如表:

  

   

    

               

灌溉设施——坎儿井

丝绸之路

石油

葡萄、哈密瓜、西瓜

小麦、棉花

牛羊、奶制品等

石油和天然气

农产品有小麦、大麦、椰枣、棉花、烟草等。伊拉克椰枣产量居世界前列。

埃及、利比亚、突尼斯

主要资源有石油、天然气和磷酸盐等主要农作物有棉花、大米、小麦、蔗糖、豆类等

沿海水产主要有金枪鱼、沙丁鱼、海绵等

小麦、大麦、葡萄、橄榄、椰枣和柑桔等小麦、大麦、葡萄、橄榄、椰枣和柑桔等。

结果:有了这些“宝贝”之后,改变了原来的贫困生活,并提高了生活质量。



  通过此表,让学生在课外收集资料,在课堂中讲挖到的“宝贝”,使学生们了解到人们可以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并让大自然为人类服务,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

  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指导者、解惑者

  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才是最成功的教学。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确定教师的角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他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探究的合作者,情感的激发者,方法的指导者,问题的解惑者。动态教学使新课程由静到动,改变我教你学的思路,设计以学定教的方案,在教学中师生要共同策划,共同活动,要始终围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发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教学活动。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中外知识结合在一起的,教材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我国与外国的一些相同与不同之处,通过比较使学生开阔眼界,拓宽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教材的内涵,设计以学定教,由静变动的教学方案。如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第三课《傍水而居》,教材介绍了从中国的湖、海到外国意大利的水上都市——威尼斯,知识的扩展必须让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主动参与。在教学前,教师出一些问题并让学生搜集资料,如“太湖流域的城镇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为什么会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等等。让学生比较山东半岛的渔村与浙江舟山的渔村,再让学生搜集“东方威尼斯”——苏州的资料和意大利的水上都市——威尼斯的资料。让学生分析比较“东方威尼斯”——苏州和意大利的水上都市——威尼斯的异同,教师在教学前也搜集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在讲授《傍水而居》时,教师把搜集到的图片素材和文字素材如:太湖风景图,太湖流域的城镇西塘、乌镇、周庄、同里等民居素材,舟山渔民海洋渔牧素材,苏州和威尼斯的素材与学生搜集的素材一起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师生互动使学生大大地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

  学生动起来了,教学也就活起来了,教学的内容也就丰富了。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活动,使学生充分了解到我们的祖先为何傍水而居,为什么课文的题目是“水乡孕育的城镇”,而不用其他的题目。在认识水的重要性之后,再让学生对当今人们对水资源的浪费和水资源的污染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在课堂上进行水乡的“优”与“忧”的辩论,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爱我家乡,保护水乡,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观念。

  通过师生的相互交流,学生开拓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学生在“训练与拓展”本中写道:“我从网上和书籍中查了不少资料,现在我初步了解了为什么平原和水源丰富的地方会有那么多的人居住,因为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之本,离开了水,就没有生命之言,人类也就无法生存和发展了。”有的学生写道:“虽然苏州和威尼斯都是水城,但是它们发展的历史和建筑特色、人文历史和水的性质却不一样,因此,两个水城人们的生活、生产、人文也就不同了。”

  在动态教学中,教师力求把抽象深奥的知识,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直观的影视图片展现给学生,达到生动、直观、化难为易的目的,让静止、抽象、死板的教学内容活起来,从而增加教材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活化教材。

  三、活化教材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在动态教学中,活化教材更为重要,而活化教材必须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动态教学是多样的,灵活的,粗线条的。教材固然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但教材绝不能体现全部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打破教教材的传统观念,树立用教材的新理念。过分拘泥于教材,就会故步自封,陷于“本本主义”的泥潭,就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形式要开放,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等方面的不同而变化。活化教材学生既可以在独立思考的自学中发现新知,又可以在互帮互学的商议中释疑解难,还可以在唇枪舌剑的争辩中各抒己见。

  活化教材要在教学中适当引入一些不同的观点,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讨论争鸣,不要把课本的结论和教师的讲述当做一成不变的金科玉律,“尽信书则无书”。要敢于向书本、权威、教师挑战,养成只唯实、不唯书,只唯真、不唯师的创新品质。

  过去教师和学生都是教材的“奴隶”,现在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和新课程的理念,教师要灵活地掌握教学目标,用教材来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一改过去的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的方法,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授人以渔。

  在活化教材中,要强调教学的三维性,教师、学生、教材,教材、学生、社会,学校、家庭、社会;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等。教学的三维性能引发更多的思考,让教学从课堂延伸到家庭、社会,延伸到现实生活。知识的获取不再满足于课堂,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向家庭,向社会,向大自然开放,教学资源的多样化使教学由关注“双基”到关注“三维目标”,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由静到动,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由少到多,由浅到深,使学生真正变被动为主动。

  为了实现“三维目标”,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并为学生提供走向社会的舞台。我们成立的“史学社”与嘉兴市博物馆进行馆校合作,到王店曝书亭,洪合国界桥,马家浜遗址等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参观、讲座、演讲和征文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拓展史地知识。通过走进社会,活化教材的活动,我们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在《南湖晚报》、嘉兴市教育局、嘉兴市博物馆、嘉兴市文化局和移动公司嘉兴市分公司联合举办的《走进博物馆》征文活动中,全市的15篇获奖论文中我校“史学社”的学生获奖10篇,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二名,三等奖七名。

  为了了解更多的史地知识,我们还组织学生参加集邮活动,并与市集邮协会,市青少年集邮工委,市老年集邮分会开展集邮知识讲座、集邮知识竞赛、专题集邮展览和联谊活动,学生制作的“邮票上的古代文学家”, “邮票上的地理知识”,“成长”,“人杰地灵的浙江”等邮品受到好评。今年十月,又传来了喜报,我指导的一位学生,在参加全国集邮文艺作品比赛中获得了全国散文一等奖,也是浙江省唯一的一个一等奖。

  新课程既重视知识结论的获得,又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新课程强调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历程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和多方面的收获,使知识获得的同时成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同时对新知识认识过程性、开放性、生成性的关注也意味着学习的重心由静听领受、复述、记忆转向活动、参与、探究、创新、体验、感悟、合作、对话、发表和评价等方式。

  在动态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内容,如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组织起来,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走进社会,调查中学生遵守交通法规的情况。教师首先设计一份调查表,共有16项内容,然后逐项展开调查,通过两次调查,学生写出了比较有深度的有思想的调查报告。通过调查学生们也深有体会地说“为什么中学生的交通事故率高,就是因为中学生交通法规意识淡薄,自觉性差。如果人人都重视交通法规,自觉遵守交通法规,那么中学生的违章率和事故率就会大大降低,人身安全就有保障。”不少学生感叹:“‘红灯停,绿灯行。’这个多么简单的道理,在中学生中却做得那么辛苦。如果每时每刻都要交警来指挥,那么需要多少交警?如果每个中学生,每个人都不自觉遵守交通法规,那么又有多少中学生会伤残或冤死在车轮下?”通过调查学生真正感到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意义,学生们感叹地说:“没有规矩,确实不成方圆。”

  知识的生成性和教学的人性化,改变了知识与人的对峙,知识变为教师与学生人生继续发展的重要资源,活化教材使学生开始成为知识的自主建构者、创造者,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促进者、激励者、合作者,师生关系成为人与人的深度交流,平等对话的关系,教学活动也由此转化为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共同经历知识和人生意义的生成过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 活化教材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思考,在生活中获取知识,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学习的有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四、在动态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

  传统教育有不可否认的优点,但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把知识与人分裂,压抑了学生的学习个性,不能真正感受到知识与自己生命的关系,不能真正享受学习知识的愉悦。

  新课程动态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给学生主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也认为:敢问、善问是科学人才的基本品质之一,这对于做出创造性贡献是绝对必要的,许多科学家的发明和创造就是从产生疑问开始的。新课程教学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就有了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就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在动态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疑提问,在提问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到心理自由,让学生感到在教学中有自我表达的自由,自我塑造的自由。也正是有了这种自由的教学环境,才能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

  学生是成长过程中的尚不成熟的个体。我在教学中贯彻“无错原则”,让每个敢于质疑、问难的学生不因质疑问难出现错误而感到遗憾。我常对学生说,现在的错,是为了以后的不错。日本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学生只有在课堂上讲错,才能纠错,才能获得知识。只有让学生大胆提问,大胆质疑,学生才能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

  由于学生是成长过程中的尚不成熟的个体,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有梯度、有深度、有思考价值,有探究意义。教师要鼓励、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能够回答老师的问题是一种能力;学生能够自己提出问题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能力。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领域伸向未知领域的一种思维状态,因此对学生来说,提出问题比回答问题更难。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教师要及时“点拨”,疏通思路,不管问题显得多么幼稚可笑,都要进行肯定。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探求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的过程。

  有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会对学习更有兴趣,学生的个性也有可能更好的展示和发挥、发展。在教学中不要让学生只知道记住教师的结论或课本的结论,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学会得出结论。要注意引导学生开阔思维,多方位、多角度地得出结论,问题结论要开放。

  新课程的动态教学,通过师生相互活动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提高学习和研究效率;通过师生的合作与交流不仅可以培养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而且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新课程的动态教学,是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而进行的,在教学中要注重问题性、开放性、合作性、过程性、民主性,只有不断地进行探索,新课程改革一定能够取得成就的。

  参考文献:《让学生勇于质疑问难》  白 莉 王蓉娟 汪刘生

   《新课程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 徐世贵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傅道春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