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过一个教育的基本原则,那就是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当使每个人借助于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己力量的确信,对一个小学生而言,自信心除了来自于本身具有的素质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来自教师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就是贯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原则的措施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个别教师的认识还不到位,还没有意识到对每一个学生萌发的一点点自信,都要倍加爱护。往往对学有困难的学生不信任,在教学中,当这些学生作出不符合要求的回答时,可能被教师看作是胡闹或浪费时间,久而久之,使这些学生丧失学好知识的自信心。
笔者曾去万航渡路第二小学听顾建新老师上一堂二年级数学课,课上发生一件事情,顾老师在处理这一事件时的态度和方法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那天顾老师出示了一道“妈妈买了16个苹果,平均每8个装一袋,可以装几袋?”的应用题,然后老师问:“谁会列式计算?”这时,有一只小手高举过头。顾老师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他,这位小朋友很自信地站了起来,看得出来,他是动过脑筋的,只听见他大声答道16÷8=4没等他坐下,有些同学已笑出声来。同学们或许认为这么简单的计算题也会算错,太傻了点。只见这个小男孩马上低下了头,满脸通红地站在那里,面对这样一个偶发场面,在笔者的平时听课中,遇到这种情况有的教师采用要么指责取笑他人的同学,要么随笑声一笑了之,要么置之不理的方法。只见顾老师马上走近这位小男孩,轻轻地抚摸一下他的头,亲切地对他说:“今天你能在全班小朋友的面前大胆回答问题,说明你开动了脑筋,老师为你的进步感到高兴。”随后,老师提议为该小朋友的进步全班拍手鼓励,接着顾老师又问该生:“16÷8应该是几你能再算一边吗?”只见男孩自信地点点头,同时声音响亮地答到:16÷8=2。在随后的学习过程中,只见这个小朋友多次举手参与讨论。
事后笔者在与顾老师交流时了解到,这位小男孩生来胆子小,学习成绩也不理想,一般课上不举手的,今天,在有旁人听课的情况下,能举手要求发言已很不寻常,为此,当学生笑他时,顾老师意识到处理得当能使该生信心倍增,并能继续参与学习活动。于是顾老师首先想到的是要保护其学习的自信心,减少学习困难生的学习挫折感,并注意在集体中营造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于是就采用了上述解决问题的方法。
作为一个听课者,不由地为这位小男孩感到庆幸,庆幸他能遇到这么好的一位任课教师。我们知道,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忽视给予学生心理安全的学习环境,那么学生就会定位于听众角色,实行拿来主义,产生恐惧学习感,从而丧失学习的自信心。对学习自信心的培养,在我国还有些教师不十分重视,特别是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而国际上,许多发达地区和国家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往往第一条就是要求教师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树立能学好本领的自信心。刚开始,笔者也不十分理解为什么要把这一条放在第一位,随着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教书育人的理念不断确定,我们深感培养一个人的自信心比让学生学会一些知识点更为重要。从小处看,对学习有自信心,就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容易出成绩。从大处看,一个人的自信心是人格力量的一部分,会影响其一生的工作与为人。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非常在意老师、同学给予其的表扬,并由此产生一种荣誉感,这种感受,又使其更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以争取更多的赞扬机会。从成功中体验快乐和满足,然后更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自主而又自信,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周期。
顾建新老师在处理课上发生的突发事件时,采用的是“以情补拙”的方法,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帮助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建立一座心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环境的愉悦、宽松、自由和心理安全,从而树立学习自信心,以“我能行”的姿态自主学习,自我实现。从而给第一个学生一个蔚蓝的学习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