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谈《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变革
        ★★★★
【字体:
谈《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变革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8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深入进行,作为这次改革的重要成果——《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体现了今后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标准》第一次系统地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并使之具体地、综合地体现在各个学段的目标之中。这不仅仅是设计思路的改变,而且是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深刻的变革。具体说来,《标准》在课程目标方面有以下重要的变化。 


一、突出强调并丰富、发展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


我国传统的课程目标体系一般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首先强调的是知识的学习,其次是能力的培养,最后是情感态度的形成。然而,现代课程理论十分强调学习兴趣、态度、方法、习惯的培养以及学科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发挥的作用,认为这些方面的培养比知识更重要。因此目标体系应该突出情感态度和学习能力。因为有了获取知识的能力,便等于有了点石成金的手指,可以不断地及时地更新知识。阅读《标准》不难发现,《标准》不仅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放到重要地位,而且在具体内容上也发生了变化。 


1.继承和发展了修订版大纲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内容。 


《标准》弘扬了修订版大纲提出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的旗帜,强调对学生高尚的情操、健康的个性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明确指出:语文教育要“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思想、新观念的不断涌现,《标准》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内容上作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变革。其中,有关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如“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有关于民族意识的,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有关于国际理解的,如“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有关于认知过程的,如“发展思维能力”“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有关于社会价值标准的,如“发展合作精神”。诸如合作精神、国际理解、人类友爱、实事求是、辨别真伪、追求真理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容,都是第一次出现在语文课程的目标之中。 


2.赋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具体的培养方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由于难以用精确的语言加以界定和量化,目标要求往往显得抽象和空泛,在教学中常常难以操作。《标准》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改进,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融入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目标之中。例如,在识字写字方面,重视对学生识字写字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关注学生对汉字美的体会,重视书写的整洁。在阅读方面,关注阅读的兴趣以及读书看报的习惯,培养学生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关心自然和生命,敢于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辨别是非善恶。在习作方面,关注表达的愿望与自信心,培养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的情趣。在口语交际方面,重视学生参与意识、良好的文明礼仪素养的培养。这样一些具体的培养方式,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二、第一次明确地从过程和方法的维度提出学习目标 

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还没有一部教学大纲明确地从“过程”的角度提出课程目标,《标准》开了先河。“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提出,标志着人们从对学习结果的关注转变到对学习过程的关注。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语文素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内部的一种心理结构,它有着不可传递和授受的特性,老师的语文素养不能直接传递或授予学生,只能靠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来构建。听说读写能力只能在学生自己大量的、反复的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得到发展;语文学习的兴趣、习惯和态度的培养,也必须在语文学习活动中逐渐形成。关注“过程”,关注语文的实践活动,就是抓住了语文教育本身的特点。 


《标准》还明确提出了“方法”的目标。在教育的全部内容中,最重要、最可宝贵的是关于方法的获得。在知识经济时代,方法的掌握显得尤其重要。《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阶段目标中也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具体的学习方法的目标。如“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注重情感体验”“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而“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等方法,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三、在知识和能力维度上,强调综合和整合 

从60年代“双基”口号的提出开始,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的培养就一直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作为语文素养核心的语文能力,是《标准》规定的重要目标。基本的语文知识,《标准》并没有忽视。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标准》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目标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变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性为“不宜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在知识、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的现代社会,单纯地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但难以做到,而且没有必要。正如崔峦同志指出的那样,“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最重要的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识,而是知道到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去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有自觉更新知识的意识和迅速更新知识的能力”。《标准》对语文知识要求的转变,不是说知识不重要了,而是出发点不一样了。不是为了单纯获取知识而学习,而是为了获得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静态的语文知识成为有价值、不断更新的活知识,使学生的语文基础迅速转变为发展性学力。 


2.变单项的能力、知识的要求为整合的能力和知识要求。 


《标准》第一次在阶段目标中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学生围绕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展开各种学习活动。这些学习活动,一般包括信息的收集(阅读、筛选)、加工(分析、归纳、推论等)、输出(表达)这三个主要环节,从而自然地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得到整合,语文能力得到综合运用,语文学习得到拓展,这是《标准》区别于以往大纲的精华所在,标志着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要求朝着全面、整合的方向发展。 


3.在发展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提出培养顺应时代需要的新能力。 


在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共享的时代,成功者当然是能“浪里淘沙”的人。因此,能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创造性地学习、使用知识,能敏锐地作出分析和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不再限定在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上,进一步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些能力是时代发展所迫切需要的。 

总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体现了语文课程在促进人的发展上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求,不仅全面,而且富有新意。它既是对以往语文教学思想的继承,又是对语文教学思想的发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体会,并创造性地探索、实践。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