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袁老师,您是小学语文学界的老前辈,您认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答:我已多年未在教学第一线了,说了也不一定对。我认为至少以下几点一直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学。第一,教师、学生的创新意识淡薄,教学中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不够;第二,语文教学效益不高;第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形式主义的东西还存在;第四,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结合不够。
问:现在“创新”概念提得很响,但什么叫“创新”,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却不怎么说得清,您能否就这个问题谈谈看法
答:有人说独立思考能力是创造能力的基础,我很同意这种说法。小学教学中“创新精神”的培养,我认为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对周围事物的独立见解。如何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1.要营造起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思,包括发表与老师不同的意见,形成敢说敢问的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气氛。
2.教师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对在哪里,错在何处。然后再告诉他这样得出的结论就是自己的见解,那么,以后他遇事就会自己动脑筋去思考,自己去得出结论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事物、对学习内容作多角度的思考。
3.要让学生有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以前教学中有一条经验就是“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对此,我们不应作简单的肯定与否定。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固然没错,但带着什么样的问题学这些问题是谁提出来的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而不要引着学生往教师预先设定的框框里钻。对于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也要区别对待,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这样有些问题他们就会自行得到解决。
4.要善于抓住学生智慧的火花。在很多时候学生智慧的火花其实就是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体现。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瞬间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鼓励和保护学生的“创新”萌芽。例如,我听过一个教师的课,他在课上教学“辛苦”的“辛”字时启发学生:“谁有好办法记住这个字”一学生答:“七笔写成辛”,“辛辛辛辛辛辛辛”。教师肯定了这种说法,问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另一学生答:“‘辛’与‘幸’很相象,两个字的下半部都是‘辛’,‘辛’字的上面是‘亠’,‘幸’字的上面是个‘土’”,教师又表扬了这个学生,因为当时“幸福”的“幸”已经学过,学生能将这两个字对比着来区别记忆无疑是好的。教师备课时估计学生也只能提出这两种记忆方法。正在教师准备转入下一教学内容时,又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是这样记住‘辛’字的,‘辛’字上面是个‘立’,下面是个‘十’。一个人立着劳动十小时是很辛苦的。所以‘立十’就是‘辛’”。这个学生的记忆法完全出乎了教师的预料,虽然他的记字法不合乎文字学,但这种别具一格的记忆方法无疑是一次智慧火花的闪现,是“创新”的萌芽。对这三个学生的表扬亦应有所区别,对第一个和第二个要加以肯定,对第三个要给予大大表扬,表扬他想出的办法是别人没有想到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更多的智慧火花和创新意识。
问:您说小学语文教学中形式主义的东西还存在,那指的是什么您能具体谈谈吗
答: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形式主义的东西不少,这也是导致语文教学低效的原因之一。我仅举两点来说明:第一,“质疑问难”教学环节的设置。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这无可非议。在教学中,教师设置了“质疑问难”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针对课文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未尝不可。但有的课这个环节的设置就有些形式主义。要知道学生的学习疑问是伴随着学习过程产生的,它可能产生于学习过程的任何阶段,但我们较少看到学生在他学习过程中及时提出疑问、看法,而非要到“质疑问难”环节学生才提问,有的学生为提问而提问,这就流于形式了。“质疑问难”环节为什么要设置,它要达到什么目的、效果如果这些不弄清,只是为了设置“质疑问难”环节而让学生去质疑问难,那就违背了我们的教学初衷。第二,“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现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问题也日渐突出。我们提倡“课件”的使用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现在有的教师对课件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问题没有搞清楚,加之课件制作的质量不高、费用花费大、使用不当等原因,有些课件的使用并没有真正收到预期的效果。我这里讲正反两例来说明这一点。例一,三年级《芦沟桥》一课的教学。由于上海的学生没见过芦沟桥,所以,教师在讲这一课时比较费劲。现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制作了一个课件,教学时,教师适时地向学生展示了芦沟桥的全貌以及桥面、桥墩、石拱、石栏、石柱等特写画面,立体、清晰地将芦沟桥展现在学生面前,许多难以解说和理解的词句变成了立体、清晰的画面,一目了然,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果。例二,有一教师在讲解“望梅止渴”这一成语故事时,制作了一个有关《三国演义》一书外形的课件,他的目的是想告诉学生这个成语故事源于《三国演义》一书,并想激励学生课后去阅读《三国演义》一书,但效果如何呢与其这么费劲地制作一个这样的课件,还不如直接拿一套《三国演义》书的实物到教室来得更直接,效果也更好。这种为了用课件而做课件的倾向一定要避免,否则语文教学的效果和效益就会大打折扣。
问: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结合得不够,教学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效果较差,您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怎样解决
答: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结合是个老问题,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主要原因是搞小学语文教学理论研究工作的同志大都不在小学语文教学岗位上工作(多在大学工作),缺乏教学实践研究出来的理论与教学实践总有一段距离,而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岗位上教学的教师们又都理论基础薄弱,缺乏理论研究能力,所以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最近,上海市结合园丁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实践。上海市在全市范围内确定了园丁工程培养的小学语文骨干教师9名,采取导师集体辅导与导师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力图通过这种形式使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结合得更好些。这9名教师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读一些教学理论书籍,确定科研课题,还要带班上课,在经过一段时期的学习研究后,要进行阶段性成果展示:(1)制作光盘(3分钟)介绍自己的学习情况、实践情况和科研情况;(2)上课、说课(介绍教学思路并说明其科研成果是如何在教学中得以体现的);(3)结合科研写一篇论文。我认为这项工作很有意义,是个方向,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因为,这些教师来自教学第一线,他们熟悉教学,科研课题也来自教学实践,与教学实际结合得很紧,成果的利用价值显著;导师指导下的学习与研究扎实可行,从阶段性成果展示可以看到他们的研究课题价值较高,取得的成果也较显著,并且各有各的风格,不像我们这一代教师,实践经验挺丰富,但缺乏理论底蕴作支撑。
问:教育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已颁布实施,人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也将于今秋起在全国使用,其余各册也在紧张地编辑出版之中。面对新《大纲》、新教材,您认为当前教育部门和教师应做一些怎样的准备,才能确保《大纲》精神的落实和教材的顺利使用
答:关于部颁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精神的落实和人教版教材的使用,我谈几点建议。1.要抓紧组织《大纲》的学习,真正领会《大纲》精神。以前教师教学可以没有《大纲》,但不能没有《教参》,有的甚至教了若干年书也没见过大纲,这种局面要改变。有了课本、教参固然可以教书,但不可能领会整个学科的目标、要求,过去低年级与中年级的教学经常发生矛盾,其中的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只知阶段性目标,而没有领会《大纲》精神所致。所以,我认为各地的教育部门、学校一定要重视《大纲》精神的学习,只有重视了《大纲》精神的学习,才能有利于小学语文教学,才能有效地达成学科教学目标。
2.要抓紧进行新教材使用的培训。学科目标要通过教材和教学来实现,其中编者与教者是关键因素,现在教材编出来了,教师就是决定的因素,要尽快地让教师准确无误地了解编者的意图是当前要抓的一项迫切任务。新教材培训可以首先由编辑出版部门举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派员参加,然后再由省、市层层抓,要把编辑意图不走样地传达到每一个使用这套教材的小学语文教师。这样,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少走弯路。教材培训切忌走形式。
3.要重视教材使用意见的反馈和教材的完善工作。教材编辑出版部门在教材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一定要下去听听各地小学语文教师对教材使用的意见,以便逐步完善教材,也有利于发挥教材的应有效用,最终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