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负担过重、效率低下的现状,虽经几代人艰苦努力,至今依然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问题的结症究竟在哪里?我们也如屈子行吟一般,陷入过“天问”的困惑。但是“九义”大纲和教材的颁布,却为我们擦亮了思想的火花。“九义”大纲明显侧重于能力培养和习惯养成,并把课外活动单列一项,着重予以强调;“九义”教材更是打破了传统的编排结构,而以联系生活,培养能力为主线,把初中阶段的整个学习过程分成了教学重点和内容倾向各不相同的三个阶段,并在“教材说明”中明确指出:“联系生活进行基本训练,既‘导流’,又‘开源’,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透过字里行间,我们清楚地感到:这小小的变化,已不只是一种轻巧的提示,而恰恰是一种新的语文教育思想的萌芽。正是得益于此,我们从92年开始,便在全宜昌范围内率先提出了“育人要有新观念,教学要有新格局,考试要有新思路”的“三新”语文教育思想,并于93年秋正式推出了“课内外衔接语文教学实验”课题。所谓“课内外衔接”,其思想精髓就是要让生活的观念统领教学,让教学的过程贴进生活。它有别于其它许多教改实验课题的显著特征,便是不再仅仅着眼于一个环节,一种方法的改进和修订,而是在“服务生活,服务运用,服务个性发展”的旗帜下,对语文教学的所有观念、方法及过程都进行了重新审视和界定,从而彻底改变了语文教学的传统面貌,为整个宜昌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活力。下面我从五个方面简要予以说明:
一、转变教材观——变“致学”为“致用”,摄时代之魂铸教材之本。
“教材是为了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完成预定的教育任务,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知识、能力基础,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教育的材料。”那么,作为中学语文学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培养目标和教学任务应该是什么呢?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来看,我们所有工作的目的应该是让每一个公民能够在现实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去健康、准确、便利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幅圆辽阔,文化差异较大,社会迅猛发展,信息交流加快,统编教材往往难于“一统”天下。加之我们的学校教育长期以来闭门念经,管学不管用,从而导致千万学子兀兀穷年所掌握的“工具”,到了使用的时候才知道不是过了时,就是不配套。尽管教材编写者们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富有创见性的编排,但仍然难于满足实际生活的需要。如对应用文的增删,对文言文的定位,对新兴语言现象的整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都还不能说已经做得尽善尽美。我们的做法是以“九义”教材所提供的教学要求为轴心,本着“学为致用”的原则,对已有教学内容进行了大量的筛选、补充和重铸,从而为学生构筑了一个溶注时代精神,相对开放的语文教材体系。结果,师生双方普遍感到语文教学的目的更明确了,方法更灵活了,内容更丰富了。语文课堂也从此更加亲切自然,自然活泼起来。
所谓筛选,是指对教材里的文章、附录、文体常识及部分篇目所蕴含的知识技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有选择地进行教学。譬如:感谢信和倡议书,一度曾是非常游行的应用文,但看一看当今的社会,可能99%以上的人一辈子也难于碰到一次非得以书面形式来表示感谢或发出倡议的事情吧。但碰到要写几句广告标语、会议材料,总结报告的机会可能就要多得多了。再如:《钓胜于鱼》,因其文笔的晦涩,而使大多数中学生不知所云,作为施教这一单元的语文教师是不是可以换上一篇《学贵有恒》或者《劳而忘形》这类的文章?总之,较之过去那种不加思索,恨不得把课本捣碎、嚼烂、拌水冲服的现象,老师们确实有了更为广阔的回旋余地。
所谓补充,是指把教材本身没有编进而现实中又大量存在,生活中有必要掌握的新兴语文现象,适用语文知识,以及热门书刊、焦点新闻及时地引进课堂,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所生活的时代正在发生的变化。譬如:让学生自编《新生词汇大全》、《名人名联集粹》,收集《社会病态语言》、《健康抒情歌词》,观摹“世界华语大专辩论赛”,召开“时事新闻发布会”,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语文就在他们身边。
所谓重铸,是指教师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对已有教材内容进行分解、溶合、重组的过程。它往往可以让学生在大量的比较阅读中很快地领悟到某一点知识的真谛。如:有位老师以《亲人的聚会》为题设计了一篇教案。把有关课文中写“我”的父亲,“我”的母亲,“我”的老师,“我”的战友等等以“我”为陈述对象的散文一并收集在一起,进行横向教学,结果,不到一个星期,学生不但读懂了10多篇文章,而且真正学会了怎样来写身边的人。
我们认为:把握时代脉搏,洋溢时代精神,不仅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而且也应该成为语文教材的立足之本。
二、转变教学观——变“说教”为体验,引生活之水灌教学之园。
一篇好的文章,决不只是语言技巧和文字材料的简单堆砌,事实上,它不仅贯穿着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倾向,而且还蕴含着作者个人的语用经验。常说“文以载道”,如果“文”是一艘船的话,那么,“道”则是这艘船上运载的珍宝,而作者的语用经验正如鼓风的帆、划水的浆,缺少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完成一次有效的航行。传统的课堂上,我们的许多老师拿着一篇文章,要么架空分析,要么零敲碎卖,学生往往难于深入到文章的生活背景和情感境界里去与作者同悲喜、共荣辱,自然也就难于体会人家行文走笔,构思立意的妙处了。所以,提倡“减负增效”,首先必须从课堂上彻底铲出这一类的假繁荣、假热闹、假明白。谁都知道“满堂灌”是填鸭式,其实,没有体验的问答式、讨论式、评讲式……依然不过是一串换了品牌的“填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语言深处的种种奥妙,倘若不能经过自己的切身感受,又怎么能够大彻大悟,为我所用呢?
语文学习专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如果让我们的学生在同一时间内分别以阅读、听说和亲身体验的方式来学习同一内容,那么,阅读的只能掌握10%,听说的只能掌握15%,而亲身体验的却能掌握80%以上。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让孩子们尽可能多地去跳跃、品尝、触摸、听说、观看和感受信息,他们几乎什么都能学会。语文教学虽然不可能让学生事事亲历,但语言本身便有再现一切事物的功能,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充分调动这个“精灵”来活化学生的思维呢?
这里我举一个例子。前不久,听一位初三老师执教《周总理,你在哪里》。课堂上,他又是挂遗像,又是奏哀乐,自己更是未曾开读,早已泪眼朦胧,而全班的学生却始终是神情木然,满脸诧异。最后,哪怕老师反复讲了一堂课的反复、排比、并再三提示这要舒缓,那要沉痛,可学生总是不能进入状态。这样一种效果,连我们也感到意外,下来之后,通过仔细的分析,我们认为:学生之所以没有与作者和教师的感情产生共鸣,主要是因为缺乏与他们相同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经验。于是,我们帮这位老师找来了梁衡的长篇散文《大有大无周恩来》,找来了天安门前悼总理的有关史料,找来了柯岩的回忆文章,找来了诗歌发表前后的背景材料……然后以班队活动的形式开展了一次“忆总理,想总理”的活动。老师还是这位老师,学生还是这一班学生,可是,都一个个读得回肠荡气,催人泪下,有一个学生竟忘情长吟,一口气读了六个“在这里”,七个“想念你”,却没有一个人认为他读得有错,反倒是这一“意外”激发了老师的灵感,他说:“是啊,无论是使用什么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都要服从感情的需要,感情不到位,多一点则为过,感情到了位,少一点则不足。”随后,学生果然又为这首诗的大多数语言技巧找到了非常服人的理论依据,并在课外练习中用相同的方法欣赏了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雷抒雁的《小草的歌唱》等背景因素和情感基调都比较复杂的诗歌。大多数同学还写出了比较像样的赏析文章。两节课的反差,说明了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不但写作者需要生活、学习者更需要生活。
长阳陈五岳老师上《小麻雀》的时候,把小螃蟹端到教室里去,决不是一种刻意的哗众取宠。应该说,他端进去的是一盆生活的甘泉,他拎出来的是一串闪光的宝石。如果每一个老师都有这样一种探源汲流的意识,语文教学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三、转变课堂观——变“求知”为学法,点星星之火造燎原之势。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每逢在某种具体问题上遇到困难,长期不得解决的时候,如果能够退一步从根本上重新思索一番,往往会使头脑更加清醒,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肯定有观念、方法等方面的原因,但几十年来,整个语文界在这方面所做的艰苦探索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样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可为什么现状却越来越令人担忧呢?把脉问诊、实际上是另有沉疴。我们曾做过一个非常有趣的统计,古人过去要进京赶考,读书的时间大约和我们现在的高中毕业生差不多,一般称为10年长学。在这10年间,他们不仅夜以继日,一门专攻,而且还必须精读40多万字的经史子集,以及几倍于这个数目的辅助读物。而我们现在的高中毕业生,在校语文学习时间加起来不过2000多课时,把它折合成天来算的话,还不及传统语文教学时间的1/10,其精读的篇目更是冰山一角,少得可怜。所以说,尽管当前的语文教学,从教学思想、知识结构到训练方法、传播媒体愈来愈先进、完整、科学、多样,但由于语文教学时间、内容和空间已被逼到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如果没有信息交流日益频繁的社会生活为外援,我们的境况可能还要难堪的多。但是却有许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无视这一事实,始终把眼睛盯在三个“四五十”(四五十个学生,四五十平方米的教室,四五十篇课文。)上做文章,总希望学生在走出课堂之前,就已经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其结果是教师越教越多,学生越学越苦,而效果却越来越差。由此可见,要减负,首先必须对语文的教学任务进行“分流”,必须把“课内”、“课外”放在同等地位来规划。我们认为:所谓语文素质决不单单是指一个人在特定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学识功底和表达能力,更重要的还要看他在长期的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扎实基础、良好习惯,健康志趣和科学方法。这里,我们把它区别为两种互为动力的语文素质:一种叫隐性语文素质,别一种叫显性语文素质。相对语文教学而言,隐性语文素质的培养比显性语文素质的培养更为重要。所以,我们把它作为课堂的教学任务,而更多的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能力的训练则被“分流”到了课外。这样一种处理,决不是要削弱课堂教学的地位,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课堂教学的负担过重,效率太低,难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其主渠道的作用,我们才有必要为它清障除淤,从而让它真正成为人们语文学习的兴趣之源,能力之本。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才提出了“讲在精髓,学进骨髓”,“课内长骨、课外长肉”的课堂教学原则。
所谓“讲在精髓”,就是指一个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那些最有代表性、最有规律性、最具发散性的知识点、能力点、训练点上。所谓“学进骨髓”,就是指学生每学一点都能融会贯通,由此及彼、兴趣盎然。我们既然承认“教材是例子”,就应该在课堂上把这个“例子”用好、用足、用活,从而让它发挥出最广泛的辐射效应。布鲁姆也曾经说过:“未来世界的教育必须把学校的重点放在发展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上,放在能运用于广泛新情境的认识上。”因为“理智能力和理智技能比知识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并强调指出“即使要求学生学习某种知识,也应该预见到学生将来也许能够利用这些知识。”可见,由以“求知”为主,向以“学法”为主的重心转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新要求,也是世界教育的大趋势。
我举一个很小的例子来说明。有一次听课,老师发现学生板书的时候,一个字的笔顺没有写对,便及时地在班上公开做了订正。按一般的观点来看,这位老师心细如发,反应敏捷,应该说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但是下课后,我们在肯定他的同时,又进一步指出:如果满足于像今天这样发现一个纠正一个,你就有可能为他忙乎一辈子,难道就没有什么“法门”可以让他一劳永逸么?当然是有的,如果这时候把汉字“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外后里,保持连贯,不写逆笔”的规则同时教给学生,并随后辅之于一定的练习,我想这一环节才会真正地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四、转变训练观——变封闭为开放,张生活之翼毕增效之功。
通过以上这种方式的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准备了基础、培养了习惯、激发了兴趣、掌握了方法(即“课内长骨”)。就好像一棵大树有了扎实的根系和健壮的主干一样,他要有丰茂的枝丫和树叶,还必须有源源不断的能量供应,能量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所以,语文教学的另外一翼就是要尽可能多,尽可能好地为学生创设语文学习环境,提供语文训练机会。我们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堂无所不在”。但如果缺乏有目的、有规划地组织和诱导,学生依然会视而不见。我们曾大力地提倡大家从学生身边赶走那些无聊作业和强迫劳动,而挤出时间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语文活动。这是整个实验课题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块,也是广大教研员和实验教师花费心血最多的地方。“第二课堂”,“环境课程”,“大语文教学”,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名词,但以往大多总是把它看做课堂教学的一种有益补偿,而谁也没有想到它就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福地洞天。这片天地一经发现,千万学子如久旱逢雨,顿时焕发出巨大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潜能。他们写日记、搞摘抄、订书报、办展览、收集春联、撰写家史、编拟广告、主持节目……整个社会生活的领域都已成为他们的书山学海,其身心的解放已经惠及到德、智、体、美的各个层面。
有人也许不免产生这样的疑问,这里的一切,都是语文训练么?是的,这里的许多内容本身并不是为语文教学而存在,但是由于我们的语文老师始终能够根据语文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来组织活动,训练学生,所以,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收获最多的依然是语文知识和能力。刘国正先生曾经听过我们的广告课,整堂课除了教给学生适当的广告知识而外,其重心实质还是落在语言的规范和准确之上。陆城二中曾经在学校里开展过一次比较持久的好书共读活动。一年的时间,全校共捐书1000多册,读书3757册,阅读文章80950篇,做读书笔记1519万字,写心得体会文章13950篇。其中,陈姝婷同学以读完402篇文章,张为同学以写作75篇心得体会,李雯雯同学以摘抄7万字的读书笔记,陈亚同学以个人藏书800册,而分获全校之冠。尤其是二年级张为同学的读书心得,不但字迹工整,内容丰富,而且文从字顺,见解独到。张定远先生看过之后,高兴地在她的笔记本上写下了“你的确不愧为年级第一名”的评语。这一串串惊人的数据没有一个是强制劳动的结果,但是它所产生的效益决不是一些机械训练可以替代的。张先生在听取了我市几位老师的语文活动课之后,也很有感触地说:“我们以往对语文活动的认识一直是肤浅的、片面的,到这里一看,才知道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是如此密切,如此深入,如些广阔,整个语文界的观念应该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可以说,这既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更是对语文教学的反思。
或许有许多成功的教育专家会这样提问:我们并没有这样去做,为什么同样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呢?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大家或许真的没有必要这样去做,但那里的学生与我们的孩子所经历的学习过程却是大同小异的,只不过专家们的教学技艺更高,课堂效益发挥的更大;那里的外围环境更好,学生的课外学习更加“随意”而已。但是,针对大多数基层语文教师来说,要想迅速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开创一个多、快、好、省的局面,有意识、有组织地帮助学生大力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广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实在是一件非做不可的工作。目前,全宜昌几乎95%以上的中学都建立了自己的校园文学社。其中当阳的《翠竹》、《青青草》,枝江的《七星》、《萌芽》,长阳的《语花》、《榔坪河》,宜都的《丑小鸭》、《雨丝》,城区的《涉江》、《绿地》等一大批校园文学杂志都具备了相当高的水准。作家冰心、萧乾、蒋子龙,教育家刘国正、钱梦龙、魏书生等知名人士也分别为我市近百家校园刊物题词。近几年来,许多县市还从仅有的语文课时中拿出一部分来专门开设了阅读课、收视课、活动课、欣赏课。尤其是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是一个老、少、边、穷、库区,经济条件和文化氛围相应较差,但是他们100%的学校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文学社团,97%的学校已经开设了收视课,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相对成熟的收视课指导方法。城里的孩子看电视需要限制,而他们的孩子都仿佛找到了一个语文学习的百宝箱。看了《三国演义》,他们便写了《看“三国”论吕布》,《多疑曹孟德》,《从刘备携民渡江说起》……看了《焦点访谈》,他们便写了《排山倒海看截流》、《“打假”不能“假打”》、《从危机中的巴格达看世界》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几乎无事不可入题。该县中考成绩和学生公开发表的文章连年都在宜昌市位居前列,这在过去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这样一些活动的开展,应该提供一些范例和指导性原则。但是,却很难形成大面积统一的教材。所以,它要求老师们不但要有丰富的学识水平和巨大的创造精神,而且还要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教育的机会到处都是,教育的机会也稍纵即逝。身处大山的五峰红渔坪中学早在95年就为学生制定了每周六个“一”的语文活动系列。即将迁址的秭归泄滩中学也在他们“干打垒”的教室里摆上了小小的电视机和读书柜。枝江市方传念老师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围绕教学主线进行有机穿插、勾联、扩展、延伸的衔接方法。宜都市枝城中学杨帮俊老师仅在97年一个寒假里,就组织学生采写编辑了《枝城中学九七届在籍学生家史全书》、《枝城地区春节用联大全》、《枝城地区行业广告大全》等近百万字的文字档案。没有一股子韧劲是难于达到这种境界的。
应该说,“课内外衔接”的最大魅力,还不在于有什么高深的理论色彩,而恰恰在于广大师生教研热情的空前高涨。
五、转变考试观——变阻力为动力,赋终点之站于起点之美。
考试本来只是对学习效果的一种评价手段。但是,长期以来,它就象一只金箍罩在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头上,使人动弹不得。上面怎么考,大家就得怎么教,已使语文教学园地里出现了严重的“沙化”现象。余蕾老师通过冷静分析,并征得中语会专家的认同,终于在考试这个环节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既然复习考试常常变果为因,喧宾夺主,障碍语文教学改革的进程,那么,我们何不借力发威,反弹琵琶,从改革复习考试的角度来促进语文教育教学前进的步伐呢?事实证明,这一大胆的决策确实在整个实验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往的试题由于设问过难,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远离社会生活实际,往往一场考试下来,考场便成了学生人生理想、生活激情、学习兴味的终点站。所以,余老师的考试除了极力引导大家的教学向生活靠拢之外,还极富创造性地把它当作了激发学生进一步热爱语文学科,增进学习能力的一种手段。学生每拿过一份试卷,既能考个好成绩,还能受到一些启示。
我们宜昌的“市民守则”,大街小巷几乎随处可见,学生们天天从旁边经过,有的留意过,有的没有留意。97年中考,有一题拼音注汉字,就是要同学们填“守则”里几个难一点的字,考生们大出意料之外,考好了的说:“这都考,以后注意点。”没考好的也说:“这都没考到,今后可得小心。”这不是考好考坏,都有收获么?
有一次,我们出一道作文题,要求考生给学校领导写一份成立文学社的“请示报告”,这是一种学生从来没有涉及过的应用文。全题共10分,而我们的题目中就有9项提示,如果学生能仔细读题,会很轻松地完成写作,而有许多考生仅仅因为没有“学”过,而在试卷上开了“天窗”。我到学校里去的时候,部分学生朝我嚷嚷,说这一题没有学过,不能算分。我说:“真的没有学过吗?你学了还不到一个小时呢?只能说老师没有教过而已,如果说什么都等老师教给你,那么,你就永远呆在学校里吧!”学生们不禁哑然。此后,我们每年所考的应用文,几乎没有一样是课本里现有的,结果,再也很少有开“天窗”的现象了。因为大多数学生已经明白:许多知识是可以并应该通过自己学习而获取的。考试历来就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但是,我们把它变成了学习的驿站,使其成为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的一座桥梁,如码头航标,颇具风采。
我国著名的课程专家吕型伟先生前不久撰文指出:由于媒体、信息高速公路、网络世界的迅猛发展,信息的传递,知识的互动将变得空前的简易、快速、频繁。学生将从整个世界获得知识,就像是把整个地球、宇宙放到了家里,放到了课桌上。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的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势必将要发生质的变化,第二课堂的作用必将显得愈来愈重要,学科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也必将愈来愈密切。一场新的教育革命正在孕育之中。语文学科更是桃红柳绿,春色满园。“课内外衔接语文教学实验”只不过是这一片繁花嫩叶中的一株小小的幼芽,虽然微不足道,但依然倾注了许多人的艰苦劳动和殷切关怀,在此,请允许我们以最崇高的谢意感谢教育界诸多前辈们对这一课题的关心、支持和爱护,希望大家一如既往地呵护和扶持这棵雌嫩的幼苗,并经常为她浇水施肥的同时,多多为她防病治虫,以帮助她在最短的时间内长成一颗枝叶婆娑的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