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什么是素质教育
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多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也就是说,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应付考试;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
小学素质教育,就是指着眼于开发儿童潜能,以完善和提高儿童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二、 素质教育的任务
素质教育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现实的教育改革任务。具体包括:
1. 提高国民教育的普及程度和水平。提高国民教育的普及程度和水平,这可以说是提高全民素质最基础的工作。目前,我国教育普及程度和水平还不高。现代化的一个非常重要标志是提高教育普及程度。所以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应受教育的人都能受到教育,使他们都能读书,都具备最基本的文化道德修养。
2. 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缩小它的影响。学生所受教育的质量应该是全面的、有效的。应试教育对国民素质的影响最大的就是片面性。因为应试教育由选拔性考试所制的,而这考试内容、方法都具有非常大的片面性。它能考出来的内容远远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面要求。因此,素质教育的任务,非常重要的是克服当前学校普遍存在的教育片面性的弊端。
3. 改革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我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践,不重视动手操作;只注重学生的共性,不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只注重灌输,不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因此,培养人才规格都是一模一样,千校一面,万人一书,妨碍个性和创造性发展。远远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因此,素质教育的任务要从提高全民族教育普及程度入手,大力克服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弊端,着眼于长远的,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新的教育模式,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人才。
三、 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改革课堂教学,对实现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目前课堂教学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重视知识学习,忽视能力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重视老师讲授,不重视学生的学习;重视学习结果,不重视学习的过程;教学不得法,知识得不到内化,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展,特别是多向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发展受到影响。同时,加重了学生体力和心理负担,不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要克服这些弊端,就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课堂教学。
(一) 转变观念,转变角色。
1. 树立素质教育观念。素质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为目的,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 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尊重和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因此,必须强化素质教育和“两全”意识。明确基础教育不是仅仅为了培养升学“尖子”,而是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综合素质。素质教育与因材施教并不矛盾。素质教育正是要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个性特长得到发展。因此,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2. 树立终生教育观念。随着社会发展,教育正向全人生化发展。一个人,青少年时期在学校学的一点知识是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学习是终生的任务。“终生学习”是二十一世纪生存的概念。因此,学生在学校除了学习一些必要的文化科学知识外,还要学会学习,特别是要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且要有坚强的人格支柱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使人生成为不断开发自身生命潜能的生生不息的动态过程,才能实现不断超越自我,发展自我,才能适应社会、适应未来。
3. 树立开放教育的观念。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生产激增,信息传递快速,教育正向全社会发展。因此,应该使我们的教育和课堂成为开放系统,善于吸取社会信息,利用社会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扩大教学空间。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充分交往合作,有效地与外界交换有用的信息,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有机统一起来。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生气,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4. 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现代教育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教是为了学,学是教的出发点和归宿。学习是学生的事,老师不能包办,也无法代替。在学习上学生是主体,并不是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应很好地结合起来,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落实到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得越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越能充分体现,就越能有成效。素质教育的特点就是尊重和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并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
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才能转变。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转变,由重教转向重学;由学科本位转向加强学生本位发展,由重视知识传授本身转向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由“管”“灌”为主向“自主学习”、“自求发展”过渡。实现教育观念和角色转变,课堂教学改革才能深入进行。
(二) 确立主体,学生参与。
学生参与教学的实质,就是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学生参与教学,学生学习的知识才能“内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才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能力才能得到培养,潜能才能得到开发,创造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学生参与教学的内涵是指学生全身心参与,(首先是心理上参与,学生要有学习意向,学习兴趣和要求;其次是行为上参与,动脑动手,体脑结合)。全过程参与(即不但课堂上参与,而且课前、课后都要参与,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阅读有关资料,参加课外活动等)、全面性参与(不但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而且参与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全体学生参与(不但优秀学生积极参与,而且中等生、学习基础差的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通过学生“四全”参与,使学生从“被动”、“依赖”的学习状态转化为“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兴趣,这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充分挖掘教材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运用生动的语言、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和愿望。教学方法,尽可能做到生动、活泼。这就要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情引兴的方法很多,如语言引趣、问题引趣、实验(演示)引趣、竞赛引趣、激发需求引趣等。如教学十一册《草原》一课时,放影配乐的草原美景,让学生感受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引起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
2. 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实施素质教育,不但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文化科学知识,还要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必须改革旧的课堂教学方式,克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着教师转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的弊端。建立“平等、合作、乐学”的教学模式,堂上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书让学生自己看,问题让学生自己提,见解让学生自己讲,重点、难点让学生自己议,实验让学生自己做,结论让学生自己下,小结让学生自己写,错误让学生自己改正,原因让学生自己分析,教训让学生自己吸取,使学生从过去表静态中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动态中主动学习掌握知识。
3.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学生学习意向、学习的情绪,除了受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影响外,还与学生对老师的情感、教学环境和气氛有很大关系。所以,教师要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既当良师又当益友,善于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尊重学生人格,善于听取学生意见,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每个学生乐于参与教学,勇于发表见解。并注意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在教学中敢于发表不同意见,通过口头或书面,个别或群众等形式,对老师的教学情况提出批评或建议。
4. 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素质教育要学生身体心理健康,要丰富知识,但绝不能加重学生负担。当前教师在教学中不自信,总是怕要教的自己未教到,就延长教学时间,课堂讲了课外还要补。要学生练了这本练习,又要练另一本练习,让学生超负荷动转,加之练习不当,无效劳动多,浪费时间多,学生所得不多,精力、时间空耗,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教学中老师要抓住教材内容,精选练习,做到举一反三,减少重复性无效劳动。既注意打好扎扎实实的知识基础,又鼓励学生发挥自己所长,超前学习,自觉、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充实自己。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发展自己的潜能,发挥个性、特长。
(三) 明确主旨,注重发展。
素质教育是以发展为主旨的教育,要立足于培养学生成为能实现自主发展和持续发展的人。学生的发展,除了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学会学习,具有良好的学习品质和创造性的学习能力,这比学习知识具有更高的社会和个人价值。因此,在教学上要重视智力开发,能力培养、学法指导和个性发展。
1. 开发智力。传统教育偏重于知识学习,让学生接受和记住现成结论。进行素质教育,当然不能忽视知识学习,尤其是基础性,工具性知识学习。但这种学习不是死记硬背的学习,是理解性的学习;这种学习也不是孤立、零碎的,而是网络化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除打好知识基础外,更重要的还要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通过充分思维理解知识,了解概念形成过程和公式推导过程,了解探索科学和解决问题智力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开发智力。特别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展学生多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2. 培养能力。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培养,没有实践就没有能力,能力不是讲出来的,也不是教出来的,是培养和锻炼出来的。所以,教学上要由重视学习结果转变为重视学习过程。让学生通过阅读培养能力;通过思考培养思考能力;通过操作培养动手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交往能力;通过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和障碍,锻炼学生的意志毅力……让学生自己独立去获取知识,独立去解决问题。在掌握知识中培养能力,在运用知识中提高能力。如在语文教学中处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预习让学生查字典扫字、词障碍,摘记脍炙人口的优美句子、段落,提高学生使用语言工具能力;学生自制录音、学习小组评议、教师评议表彰,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古诗学习,让学生以诗作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难懂的课文让学生堂上表演、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口诀表达能力等。
3. 指导学法。实施素质教育是开发人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习知识,还要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学法的指导,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订好学习计划,正确选择学习内容,学会使用工具书和参与资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累学习资料,做好读书笔记;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归纳,学会分析和改正学习上的错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会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调节。
4. 发展个性。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教育,因此在教学中要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潜能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改变课堂上老师当“主角”,优秀学生当“配角”,后进生当“观众”的情况。教师要激励全体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积极参与教学,善于发现、爱护和发挥后进生的优势,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每一点滴进步,树立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进行合作时,注意各类学生的搭配,使他们能开展互助,做到学习互补、共同进步。
未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学生主体地位和作用将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认真树立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为创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基础教育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