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成与预设的关系
新课程非常关注和提倡动态生成,这是很有时代意义的,也真实地反映了课堂教学的实际。因为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行进”过程中,教师难以预计和预料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事情,对学生的“反应”也难以预测,所以,课堂上必须坚持“动态生成”。这不仅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更是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要求。但是,“动态生成”并不否定“预设”的重要性,它们之间也并不是互相排斥和“有我无你”的。相反,“生成”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说,却依赖于“预设”的质量。教师在备课时,尽管不可能谋略到课堂上的“一丝一毫”,但可以想得细一点、全一点、精一点。而且,预设得是不是巧妙、是不是有创意,可以直接影响到课堂上生成得是不是“顺利”。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特级教师、名师的课“亮点”闪烁、异彩纷呈,除了他们驾驭课堂的技术娴熟之外,上课之前作了精心的准备(预设得完美)也是直接的因素。《景阳冈》这篇课文,想必很多老师都上过,可虞大明老师设计了“替武松写自荐书”的教学方式,课上得非常成功,这难道跟他的“预设”没有关系吗?因此,我们在强调和追求“生成”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预设”的价值,应该让预设和生成“两相媲美”。
二、自主与导引的关系
自主性学习是“新语文”在学习方式上的重要理念。让学生“自主”地确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寻找学习伙伴和评价学习效果等,是我们在时下的课堂上经常所见的。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倡和形成,确实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我们也看到,有些课堂上的自主学习,似乎有点“放任”,时效性不高。这是不是缺乏教师应有的导引呢?我看是的。学生的自主学习本来就不应该离开教师的导引。我们说,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活动应该是有目的的、有目标的,而小学生又恰恰是“无知”的,所以很容易发生“意外”和出现“差错”,这当然就需要教师作及时的正确的导引,以使学生能够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和有效地达成学习目标。另外,小学生尽管也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有对事物的“好恶喜厌”,但毕竟“幼小”,难免存有“随意”和“粗野”,这就需要教师作些适当的点拨与提示。比如说,在读课文时,说“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我说,课文难道就没有一种需要正确把握的“情脉”吗?这是不是需要“点一点”?说“你喜欢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那么,课文是不是就没有一些相对重要的“信息”?这又是不是需要“提一提”呢?所以说,自主与导引必须“合二而一”,必须“高度统一”,只有这样,自主性学习才能真正产生实效。
三、超越与守本的关系
超越,是一种现代意识,是认知与发展的动力。超越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人的本能。自从有了《语文课程标准》上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建议”,语文教育便有了更多的“超越”。如我们在公开课、观摩课、评比课等活动中,经常看到有的教师置“语文教材”于不顾,另起炉灶“自编教材”,或为综合性学习,或为研究性学习,或为语文活动课,并美其名曰“大语文”。笔者认为,这首先应当肯定,因为它是冲破语文教育藩篱、提高语文教育效益的有效策略。但是,需要提醒我们的语文教师不要做语文教育的“奴隶”——永远受制于“人”,受制于“书”。适当地补充一些书本之外的语文学习材料,扩大一些语文学习的区域,当然无可厚非,问题是,我们不能意念化、绝对化。
怎样用好现成的语文教材?怎样更有效地“开发”教材?怎样让教材的语言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怎样使学生对语文课本爱不释手?诸如此类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深深思考!语文教材是智慧的结晶,是语文教育专家思想的“化身”,具有“经典”性,我们没有理由忽视它和瞧不起它!
所以我们要说,超越是必要的,但守本也是需要的。
四、多元与取舍的关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教学建议”。我觉得这条“建议”的言下之意,就是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多元把握”。允许“多元”实际上是对学生认识的肯定,也是为学生提供张扬个性的平台。在此建议下,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我们的语文课堂、我们的学生确实都“活”得多了,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但是,我们也看到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故弄玄虚地玩“多元”,动不动就提些问题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如“除了砸缸救人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救人的办法?”“除了曹冲讲的那种称象方法之外,你还可以想出别的更好的方法吗?”甚至还有“赖宁的死、刘胡兰的死到底值不值得?”之类的问题。每当听到这样的发问,笔者就不由自主地发出感叹:这些课文的教学非得要提这样的问题吗?在设计这些课文的教学问题时,我们能不能作些必要的“取舍”呢?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学生已经进入到“多元”的学习情景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作出相应的评判,或者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作出适当的选择和取舍呢?比如“称象”那个问题,除了“往船上装石头”(曹冲的办法)之外,学生还想出了“往船上装水”“往船上装泥沙”“往船上装人(因为曹操有的是兵)”等办法。很明显,“装人”比起“装水”和“装泥沙”来,要巧妙得多(因为它既省力又省时),甚至比曹冲的“装石头”还来得高明。在类似这样的问题上,如果能够做到“多元”了之后再加以“取舍”,是不是更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呢?
五、生活与课堂的关系
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大家的共识。因此,“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已成为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他们致力于文本生活化、课堂生活化的语文教育实践,致力于走向生活、深入生活、从生活中学语文的语文教育模式的构建。我们甚至看到有不少语文课就是“生活”,就是学生的“社会实践”,课堂就在社区、街道、厂矿、公园和一些自然与人文的景点处。但我们在这样做的时候,千万不要“冷落”了相处已久的真正的课堂。学生生活的时间与空间,多数还是在40分钟的课堂上。这40分钟,如何让学生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感到收获多多、感到身心愉悦,无疑更值得我们深深地思索和细细地探究。许多有见地的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常教常新,令人目不暇接;许多有作为的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充实饱满,令人感动不已;更有许多有建树的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独树一帜,令人肃然起敬。这样的课堂教学,难道我们不应该发扬光大吗?当然,笔者的意思,不是要将生活与课堂对立起来,也没有“我存你亡”的用意,只是强调两者必须统一。其实,课堂本身就是生活。不少语文教师竭力争取做到“还课堂以生活、让生活进课堂”,对此,我们应当热烈鼓掌!
六、现代与传统的关系
“现代化”无疑是教育发展的标志,(“现代化”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现代化;一是教育设施、教育硬件的现代化。此处,笔者取其后义。)语文教育应该走现代化之路。步入现代化的轨道,语文课堂教学就像是“魔术师变魔术”:静态的文本变成了动态的文本;清一色的课堂变成了多姿多彩的课堂;单调的声音变成了美妙的“交响乐”……这种变化将带给我们什么?带给我们的是思维的启迪、内心的激动和情感的欢悦。在这个变化当中,语文课的形式美了,语文课的情趣浓了,语文课的效率高了,语文课的内涵深了……一句话,语文课更精彩了。然而,任何事物有其闪亮的一面,也总有其暗淡的一面。比如,在语文教学走向“现代”的步伐中,我们也觉得有的课堂似乎有点变“花”了,变“虚”了,变“野”了,甚至“变味”了。出现这样的“变化”,当然不是“现代化”本身的错,但“现代化”有一定的牵连,因为人们在追求现代化的时候,不知不觉地丢掉了“传统”。其实,“最现代”的课堂教学,也还是保留着大量的传统成分的,如讲、问、答、写(板书)等。对于语文课,“讲”“写”还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想想看,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都能够“语出惊人”“笔下生花”,课堂会不生动不精彩吗?学生会不受到感染获得教益吗?除此,还有许多传统的语文学习经验,如熟读精思、多读多练、悉心体察、虚心涵泳、动手动脑等,都是需要我们在今天大大提倡的。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求“现代”而丢弃“传统”,应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搭建起“友谊的桥梁”。
七、创新与务实的关系
当今来说,“创新”一词获得了高频率的使用,也获得了众多仁人志士的向往与追求。自从“创新教育”提出以来,教育界便风起云涌,“磨刀霍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为教育究竟如何创新而孜孜以求。语文教育自然不甘示弱。其间,我们已经目睹到不少富有创意的课堂教学,如问题设计得精妙,板书设计得精美,媒体设计得精致,活动设计得精巧,话语设计得精练,等等。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也是需要继续发扬的。但笔者还是觉得应当注意到创新与务实的关系,创新一定要在务实的基础上进行,通过创新使课堂变得更实。比如说,课堂上某种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看看是否有必要;突破常规来设计教学环节,要想想是否可行;课堂上活动组织形式的突然改变,要问问自己是不是有把握控制……我很赞赏朱作仁教授曾经提出过的“大三实”(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究实效)和“小三实”(真实、朴实、扎实),课堂教学的确应该“实”为先!这如同造房子,牢固、坚固(实)都没有做到,美观、别致(新)有何用?因此我要说,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创新是一种要求,务实也是一种要求,而且是更高的一种要求。
作者单位:浙江省常山县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