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不姓“繁”
——反思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与小学语文姓“大”不姓“小”相关联的是小学语文姓“简”不姓“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历来备受关注,这不仅因其在小学语文课时中所占比例最大,还因为平时老师们上公开课、听课、评课也多钟情于它。笔者最近读了《小学语文教学》等刊物上的有关文章,在“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一年多的今天,有专家疾呼“语文课又怎么啦?”有专家为此而“深深的忧虑。”专家们所听的大多是反复试教精心锤炼的“精品课”,相当一部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有的是耗时数月耗费不菲的“表演课”,这样的课尚且如此,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的学生接受的是什么状态的课堂教学?”所提问题深刻尖锐,发人深省。
笔者任教中小学语文二十余年,作为一线教师,我非常清楚自己及同行们的教学状况,实在的情形恐怕较之专家们所言尤甚。本来一读即懂的大白语却偏要拐弯抹角串讲套问;本来情韵雅致的文章却偏要繁琐分析;本来充满生命灵性的课文却偏要肢解得血肉模糊……围绕内容理解而设套子、兜圈子、捉迷藏、猜谜语。老师以想方设法逗引学生说出“谜底”(事先设定的板书内容)而洋洋自得,学生以猜中“谜底”得到一阵廉价的掌声而沾沾自喜。这个法那个法,此一套彼一套,花样翻新,技巧演绎。近期阅读课又花样百出,显得无所适从、不知所措。这么多年来的改革,你刚唱罢我登场,唯独难于改变的是不断重复着“挤牙膏式”的“斗嘴皮”游戏,唯独难于改变的是陈腐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唯独难得一见是追求思想,在骨子里进行改革的,唯独难得一见的是追求阅读课的文化品位和简洁高效。浮华的背后是浅薄,热闹的背后是躁动,纵观多年来的阅读教学,“繁”而有余而“简”之不足。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它既有实用性技能性的一面,又有文化性永恒性的一面。体现实用性技能性的一面主要靠实践,体现文化性永恒性的一面主要靠浸染熏陶,而无论是实践或是浸染熏陶最终都是实现内化(笔者研究“语文课程标准”始终找不到“内化”一词),将语言、智识、情感等内化为语文能力,积淀为语文素养,内化为自我生命的一部分。阅读教学实现内化的主要途径有:
读。要让学生多读书,这说起来谁都明白,而阅读教学的老大难问题正在于此——学生读书太少,真正的“明白人”并不太多。何至于此,我想这关键是缺乏体验。平时在生活中也有类似情形,有时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一句话就能说清楚,可有人却要用金钱、青春乃至生命的代价才会明白过来,真切体验之后才会刻骨铭心。
我常想:我们成年人胸中的这点“墨水”是自己读书得来的,还是靠老师“讲”“问”给的?我读小学五年级时不知从哪儿弄来一本破损的《西游记》,旧版,繁体字,竖排的,开始看时不大懂,许多字不认识,后来慢慢看着看着,字也认得了很多,意思也懂了。一本书读下来,我认识了好多字,在同伴甚至是大人面前能眉飞色舞地讲出《西游记》里的很多故事。之后,我设法弄点书来看,一年内读完了《西沙儿女》《烈火金刚》《水浒传》《三国演义》《林海雪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母亲》等书,而且是整本整本地读,自此之后,我对语文便有了浓厚的兴趣,写起作文来洋洋洒洒千余言不在话下了,我深切体验到读是学习语文最有用的方法。与我很要好的一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他不仅在数学教学上有极高的造诣,而且语文功底也相当深厚,在谈及语文学习时,他深有感触地说:“我小时侯读书只要找来一本书开口就读,开始读得结结巴巴,后来读多了,不管什么文章一拿起来就能读得流利了,有时读得心有所悟,有时心中涌动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有时与书中人物同喜同乐,有时读得自己掩卷而泣。书读好了,句子也写得通顺了,话也说得流利了,语文水平自然高了。”白居易读书口舌成茧,古人读书都是“读”字当头,读是我国传统语言学习的精华。
笔者曾做过这样的实验,老师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通过默读写读后感,大多数学生都能理解短文内容,抓住文章要点,能写出自己的一些感受。而要他们把短文读出来,能读得通顺的为数不多,能读得流利的就少之又少了。实践证明:阅读教学重要的不是理解而是读,尤其在我们南方方言区,读显得尤为重要。
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读要把一个个文字符号瞬间变成有一定的情感状态、有声或无声的语言。读既是实践,又是训练;既是感悟,又是熏陶;既有理解,又有体验;既有语感的培养,又有情感的陶冶;既是规范的书面语言的内化过程,又是学生心灵净化、习性养成过程。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好书不读不知其妙,读是学习语言的根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读也是学生语言能力、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书读得好的学生往往写得好,说得好,反之不然。读能促写,读能带说,可谓牵“读”一法而“动全身”(带动其他能力的提高)。
阅读课就是扎扎实实的读书课,对学生而言,最实用的是自由朗读和默读,最基本的要求是将课文读流利。别刻意强调读得有感情,避免学生装腔作势,无病呻吟,当然要尽量鼓励学生读得有感情。其实要读流利很不容易,在我们方言区,一般的孩子要读课文十遍以上才会读流利,个别语感极差的孩子读了十遍也很难读通课文。拗口的句子老师带读,难读的段落老师领读,每课书老师都范读,老师成为课堂读书的参与者组织者,学生情绪高潮,读起来特别有劲。课堂上可根据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法组织学生读书。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如分角色读、分男女读、分小组读、开火车读、同桌对读、听录音看录像跟着读、圈点读、比赛读、表演读、提示读、想象读、配乐读、全班齐读,老师带读、领读、导读、引读、范读等。学生精神饱满,劲头十足,处于亢奋状态,清亮的童声响彻校园,其乐融融。琅琅的读声中是课堂最美的声音。
这样一来,一读即懂的课文学生人人读流利就行了,通篇不用提一个问题,让学生读中自悟,读中释疑,用不着“磨嘴皮”“捉迷藏”,含蕴深的课文,同样自读自悟自得,除读流利外,可适当进行探究性学习。笔者特别主张学生在课堂上大量读经典名著、伟人名人传记、成功学著作等。一篇文章,学生一开口便能读流利了,这比讲多少问多少都强!
背。背诵是我国传统语文学习的精髓。李白“十岁通《五经》。”韩愈“自幼读书,日记数千言。”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十岁写诗人,下笔已如成人。”王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惊妙。”一代宗师们正因为“日诵千言”“娴熟于心”“虚心涵泳”才有了相当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才有了惊人的记忆力、领悟力和创造力。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跟他所背诵内容的数量和质量成正比。背诵除有“读”的所有功能外,还有着更多的益处:它既是涵泳,也是熏习;既有积累,又有“反刍”;既是夯实文化底蕴的过程,又是提升文化品体的过程;既是学生记忆力领悟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又是学生生命潜能不断开发的过程。
然而几十年来的阅读教学,始终没有对之予以足够的重视,有人开口闭口将背诵与死记硬背、食而不化等同起来,学生不仅背的东西数量少,文化含量不高,而且背记的功能萎缩,记忆力减退。写起作文来磨盘压不出几句话,颠三倒四还是那么几个词。没有存储何来支取,没有积累何来运用!这是长期以来学生语文素养低下,阅读教学高耗低效之症结所在。
笔者曾对学生作过一次测试,记忆力很好的学生要背熟一段话大约要读20遍,一般的学生要读30遍以上,记忆力不好的学生要读近百遍。想想看,要读熟一样东西需要花多少时间!笔者认为精美课文或是有些课文中的精彩片段,要作为“硬件”让学生背,阅读课也就是背书课。老师同学生一起通过多种方法将课文熟读成诵,老师要练“背功”,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学生必然兴致盎然。如果说课文教完后学生还没读流利是阅读教学的失败的话,那么课文学完后学生尚不能按要求背诵课文则是语文老师的失职。
写。有些课文可进行探究性学习,笔者认为探究性学习有两种比较有效的方式,一是写读后感,一是围绕课文某一问题进行研究,写小论文。如五年级课文《军神》《地震中的父与子》适于写读后感,一般学生都可写到500余字。《少年闰土》《长城》《只有一个地球》宜于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阅读定向、自主探究(可进行课外阅读,上网查阅资料)、合作研讨等多种形式对自己感兴趣的一个大问题进行研究,要求学生写成书面作业,力求条理清楚,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如我教《长城》一课,学生们饶有兴趣地对“长城的故事,长城的思考”这一话题开展探究性学习,不少学生写了1000多字的小论文。
无论是写读后感或是写小论文,其基点都是读。笔者这样训练,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敏锐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出发点是强化思维训练,让学生在读书中学会思考。它也是一种高效的语言训练,避免了课堂上那种无休止浅层问答的状况。
讲。讲是表达运用,同样不可忽视,如前所述的写好了读后感和小论文,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有了自己的感悟和体验,作了充分的准备之后才讲。这样的讲类似于演讲。课堂上可自我演讲,小组演讲,班级演讲,学生们课堂发言时讲得非常精彩。这样有条有理地讲一大段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的话,不是零打碎敲,不是信口开河,不是瞎蒙,这与“挤牙膏式”的“磨嘴皮”有着本质的区别。当然笔者也并不反对讲故事,复述课文内容,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各种形式的讲。
读背写讲在阅读教学中不是孤立地排列,而是有机的立体交互,视课文内容和学生情况而定,它们是母语学习最基本最实用的方法,是根除阅读教学满堂“问”“讲”之后而又无所适从、不知所措的良方,是回归中的一种超越。
艺术大师徐悲鸿有诗云:“删繁就简三春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艺术到了一种很高的境界就是简洁。我想语文教学到了一种很高的境界也就是简洁。一位企业家说过,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天天做,等于成功。台湾台中师范学院王财贵教授称几十年来的小语教育是一场笑语,又说:“教书是件很简单的事,只要你找对了方向。”其中的深刻内蕴耐人寻味。美到极至是自然,绚丽之极是朴实。阅读教学不需要故弄玄虚,繁杂琐碎。我们今天的阅读教学需要穿越时空的深邃思考,苦苦寻觅后的蓦然回首,删繁就简后的返璞归真。
文章出处:大良实验小学网站
文章作者:何葵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