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浅谈“运用情感组织教育教学”的点滴体会
          ★★★★
【字体:
浅谈“运用情感组织教育教学”的点滴体会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古人有言: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当代教学论指出,教育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心理互换的过程。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感的传递去影响学生能达到异乎寻常的效果。下面就自己的工作实践而谈谈运用情感组织教育教学的一点体会。

一、    以饱满的精神感染学生

按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每节课的40分钟中大约有15至20分钟(随学生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为最佳的学习时间——学生主动注意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大脑神经活动是最佳状态。而过了这个主动注意时间后,学生大脑就开始出现疲劳的现象,显得困倦而无精打采,搞小动作,注意力分散。此刻,教师不要因此而暴跳如雷或自己也变得无精打采,而应该以饱满的精神去感染学生,令他们重新精神起来,专心听讲。

记得一个闷热的上午,正上着第三节,当我还在滔滔不绝地描述着课文时,我发现我的声音加上风扇的阵阵凉风居然成了孩子们的“催眠曲”,有不少的同学眼皮子打架——想睡。见此,我即时灵活地中断了自己的陈述,面露微笑地说:“同学们,老师说的能否令大家明白呢?现在,我想听听大家朗读课文,看看哪个同学读得最有感情,哪个同学领悟得最深刻?”我先请了一个“快睡着”的同学读,他虽然读得没什么精神,但也挺流利。我及时亲切地说:“挺好!看看谁读得能比他更好!”得到老师的表扬与鼓励,同学们的好胜心立刻显现,马上精神起来,争先恐后地举手欲试,唯恐落后于人。刚才那种无精打采的神情荡然无存。朗读时,我不时加上亲切的指导与启发,同学们都能更好地领悟到文情文意,朗读越来越投入,越来越有感情。之后,我又就课文的重点而提了几个问题,结果发现: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通透,效果很好。试想:假如我当时也无精打采或暴跳如雷,教学效果又怎能如此如意呢?

二、    以充沛的感情唤起学生的共鸣

列宁指出:一个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思考、想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往往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情感如果能与教材的情感和谐统一,就能令学生得到熏陶与感染,如 “身临其境”。例如面对丰富多彩的文学史观象,如果教师在讲台上四平八稳,毫无生气,那么学生也得不到学习的兴趣和审美的陶冶。

记得一次听课,对于张家界迷人的景色:千姿百态、美妙神奇的峰林,清澈美丽的金鞭溪水,珍奇众多的动植物以及优美的自然环境,“仙境般迷人”,无处不吸引人,无时不让人感受到张家界的迷人、祖国山河的壮丽,令人油然而生起一种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但授课者在讲台上却毫无表情,语气平淡地描述着……不仅知识肤浅、理解力不强的学生领略不了张家界的美,感受不到祖国山河之壮丽,就连我们在座听课的教师如果不自己领略,也感受不深,领悟不多。

相反地,有位教师在讲授《咏柳》一课时,通过图文结合,配乐朗读,再加上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与讲解,以及教师那与文情融为一体的神情、动作,令每一个听课者都感受到柳树的美、春色的可爱。由于教师的入情,不但激发了学生能读中入境、读中生情、读中明理,与作者产生了共鸣,有感情地高声颂读,就连我们在座的教师也想高声咏颂,一抒心怀。

由此可知,如果我们这些执教者对于文中丰富多彩的描写能全情投入,进入境界,运用自己的表情、动作、语言和语调的作用,把教材中的情感内容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知识的记忆,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    以平静的情感稳住学生慌乱的心绪

受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的影响,小学生的注意力都不够稳定,易于产生“走神”现象,对于突发的“新奇事件 ”更是哗而起哄。对此,有的教师会以责骂、呵斥来制止,结果却总不如人意。相反地,如果老师能以平静、专注的情感去处理对待,那学生会受到影响,从而重新集中注意力。

记得有一次,我刚转身在黑板上写着,突然教室里响起了“嗡嗡”声,接着,整个教室“轰动”起来,“啪”声不绝。我回身一看:啊,原来飞入了一只小蜜蜂。它所到之处,学生都拿起书来去拍打它。见此情景,我并没动怒,而是微笑着说:“噢,同学们,勤劳的小蜜蜂想来看看哪个同学上课最认真,学习最刻苦呢!”大家一听,手不由自主地摆放好,身坐直,就连小蜜蜂飞到之处,也再没有人去拍打了。飞着飞着,小蜜蜂居然向我飞来,我既不惊,也不慌,仍然镇定地站立着,面露着微笑。小蜜蜂飞了几圈,闯出窗外,飞走了。我不失时机地笑着对大家说:“刚才啊,小蜜蜂对我说‘同学们都很认真呢’,它说它不敢打扰我们了,它自己也该去劳动啦。好,我们也继续上课啦!”同学们听了,相视一笑,又专注地听讲起来,直至课的终结,大家都专心地学习着,课堂效果好极了。

因此,对于课堂中出现的“特发事件”,老师应灵活处理,临危不乱,以自己平静的情感表现去影响学生,令学生集中注意,重新投入学习中。

四、    以诚挚的情感去感化学生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教书育人,贵在身体力行,重在感情维系。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如果亲切诚恳,坚持不懈,“顽石”也能被转化。正如 陶行知所言“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我曾教过这样一个学生——小锋。他自大、任性、厌学、好斗……如别的老师说的:天底下最可恶的人,屡教不改,无药可救。教过他的老师对他都无计可施,只好听之任之,不予管教。接教后不久,我也领教过他的“恶行”,有时确实令人忍无可忍,想置他于不顾,但教师的天职告诉我:不能对他舍而不理。于是,我不厌其烦地时刻关注他,时刻以自己真挚的情感去面对他。不但在他犯事后对他进行亲切而严肃的教育,平时我也经常接近他,与其闲聊,谈爱好、谈理想、谈生活、谈学习……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另外,我还经常到他家去,看看他在家的表现,了解他在家的情况,反映他在校的行为(在他父母的面前,我会尽量说说他近期好的表现),同时向他的父母传播一些科学的教育子女之法,改变他们一向只打、只骂的做法。久而久之,小锋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信任与热爱,慢慢改变了对我的抵触,不再像以前那样:我要他坐下,他硬是站着;我要他面向我,他偏要侧着身子对着;而且也不再面无表情,言谈中不时会露出孩子天真的笑脸。学习上,我也给予热情的帮助,上课时亲切的目光多触及他,常提问他,对于他的回答,我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树立他的自信心,激发他的学习兴趣。老师与同学的真诚令他的纪律性好了,“坏事”少了,学习认真了。后来,我还帮他完成了加入校篮球队的心愿,他变得更乖巧了,学习成绩不断提高。

说起小锋的转变,同事们总会竖起大拇指夸我有办法。其实,我深知自己成功的原因:我能用真诚去面对他,以诚挚的情感表现出对他的尊重、信任与热爱,令他时刻体会到老师的真心与友善,从而得到感化。正所谓:真诚所至,金石为开。

情感教学的精妙之处在于以“情”激“情”。以教师的真切情意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成为学生的主观需要,成为他们所驱动的主动发展过程,最终达到我们想达到的效果。情感教学能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每个环节之中,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时很好的“调节剂”。

3A Disk网络硬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