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语文教学是“独白”式教育,它忠诚于学科,却背弃了学生;进行着表演,却没有了观众;体现了权利,却忘记了民主;追求着效率,却忘记了意义。针对这种弊端,依据教育交往理论,新课标精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的过程。”
以“对话”来界定语文阅读教学,既体现了活动状态,又内含了主体自觉,且道出了理想追求:
“对话”作为一种交往关系,意味着平等介人。作为交流、沟通的“对话”,必然要有个“生态条件”,即建立在双方真诚平等的基础上。教师应走出“教师至上”,抛开功利心,怀揣一颗平常心,与学生真诚面对,共同营造一个温馨、静谧、安详的“家”。在这里,师生自在交流,不吐不快,其乐融融。常常想,语文教师应像“实话
实说”的主持人崔永元那样,平和、真诚、幽默,能倾听、接纳观众的声音,注意营造主客不分、和谐融洽的氛围,“对话”中常常出现话语、思维、智慧的共鸣和撞击。在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语文课上,学生真是神了、奇了,妙语连珠,听课的老师也时常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或开怀大笑(通过这种方式参与“对话”)。出现这样的场面,也是因为于老师很有亲和力,能蹲下来和孩子“对话”,注意寻求学生的声音,让学生在一种零距离的、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亮心扉,放飞思想,进行师生“视界融合”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
“对话”作为一种认知方式,意味着动态生成。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文本的意义,而是通过阅读主体的潜心内化,即通过“对话”方式,与文本通过不断地“视界融合”,渐进地、动态地生成意义。这样,“文本超越了自身,是因为掺入了读者的意义;读者超越了自身,是因为接纳了文本的意义,扩大了原来的视界,又回到了自身,成了一个新我。”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走出“教材至上”,把教材也视作“活的生命体”,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尽情地诵读、玩味、揣摩,与课文直接“对话”。引发高质的“对话”,生成独特的理解、体验,在操作上应做到:①让学生全程阅读。先从对课文的“叩问”开始,让学生带着期待走进阅读;然后经历“体验”阶段,通过学生自主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的言语的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境和情感,在人、文“对话”与碰撞中生成带有个体色彩的思想和言语;三是经历“发现”阶段,引导他们对课文进一步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并活用语言和语言规律,进行极具个性色彩的言语实践。②让学生全心阅读。全程阅读,高质“对话”,必须把学生带入“情境场”--上下文语言情境,现实生活情境,作者及学生的文化生活背景。神游于这“三境”,才能激发对话兴趣,激活对话欲望,诱发情感体验,使学生全心沉浸于“对话”中。
“对话”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意味着真实开放。对话、沟通、交往是生活的基本方式。语文教学中的“对话”,也应体现生活性,有真实的生活交往情境,有真切的生活交往需要,有开放的生活交往空间。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走出“书本语文”这个中心,向”生活语文”回归,回到现实的、流动的“生命态”中,进行真实、广泛的“对话”。教学中,一方面应关注学生生活经验,活化教材,把游戏、演讲、辩论、设计、表演、当导游、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学生熟悉的活动方式引进课堂,把教材“还原”成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这个现实的、生活化的环境中展开“对话”,基于学生的经验解读课文;另一方面将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与生活环境展开”对话”,为儿童打开更多的认识世界的窗口。如尝试运用语文知识策划社会活动,解决社会问题,就是对社会、对人生进行深入的体验感悟;亲近自然,用心聆听那风声、泉声、鸟语,体察那蝴蝶翩飞、花蕾绽放、流云溢彩……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广阔而又绚丽的语文教育前景:“在线语文学习”成为现实,学生可以在一种交互性的信息环境中直接“对话”,沟通与合作成为教学的常态。建构大语文,由封闭走向开放,由语文学习走向语文生活,学生在广阔的“人境”“人机”对话中不仅能享用到活的语文,还能提升学习、思考和生活方式。
从“独白”走向“对话”,是语文教学的转型之路,是师生在新课程中的幸福成长之路。
--------------------------------------------------------------------------------
《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总第3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