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新语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资源正文
浅议优化教学内容的有效途径
        ★★★★
【字体:
浅议优化教学内容的有效途径
作者:佚名    资源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5-8-5
语文教材是教师"教"语文和学生"学"语文的重要凭借。因此,如何充分钻研教材,合理组织教材,巧妙运用教材,实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是教学改革研究的课题之一。
  语文课区于其它学科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它不仅具有形象性。一篇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科学道理,都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现的。因此,教学时必须设法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感受具体形象和生活图景,使他们如临其境,把知识的传授寓于形象的情趣之中,使学生不仅有所知,而且有所感。学生只有把跃然于纸上的形象印在头脑中,才能真正体会到文章的生动形象,品味出语言文字的优美恰当。因此,注意形象化,乃是发挥最佳效益,优化教学内容的有效途径。在此,我仅从"教"的角度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挖掘教材内涵,寻觅"质感"
  小学语文课本上的一篇篇文章,都是经过筛选的。这些优化教学的"原始材料",必须由教师先吸收,经过"内化",再通过一定的形式"外化"出来。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发出的信息质量如何,学生是否容易接受,完全取决于"内化"功夫。"内化"得好,优化的"原始材料"即能成为教学过程中优化的教学内容。否则,老师对教材理解不透,体会不深,教者的情感和教材之间还有着一层隔膜,课堂教学当然只能隔岸观火,照本宣科,难以做到以情动人。要把语文课教得生动形象,教师一定要重视"内化"的过程,刻苦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内涵。
  钻研教材不能浮于表面,要善于扣住关键词句进行深究,以深刻领会文章。如《小音乐家扬科》的最后一段中,先后出现了三个写扬科眼睛的句子:(1)扬科"睁着惊恐的眼睛";(2)扬科"瞪着眼睛";(3)小扬科"睁着眼,眼珠已不再动了"。读到这段文字,我们就应该思考:作者为什么三次写扬科的眼睛?这三次关于眼睛的描写,各揭示了扬科怎样的心情?通过反复品味,我们便可理解小扬科的处境,把握文章就有了一定的深度。
  在"内化"教材的过程中,教者要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以达到开阔思路,加深理解课文的目的。如由苦难的昨天联想到幸福的今天;由周总理的睡衣想到他的生活,想到他的品德和理想,再想到人们对他的感情;这样一联想,对课文的理解就丰富多了。
  钻研教材时,只要我们注意深究和联想,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就能达到应有的深度和联想,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就能达到应有的深度和广度,教材丰富的内涵我们就能深刻体味,教材上的文字就不再只是枯燥的符号,抽象变得形象,单薄会变得丰富,文章内容就有了似乎可触摸的"质感"。
  二、注重情感因素,传导"美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都倾注作者的思想感情。要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陶冶情感,就必须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善于把蕴含其中的情感点化出来,以打动学生的心弦,激起思想的共鸣。
  要优化教学内容,就必须着重对教材的美进行挖掘和再创造,使其渗透着自己的情感,成为能够强烈地吸收学生的一种审美对象,从而引导他们曲径通幽,深入这种美的境界,深受感染和熏陶。
  如何设计"传导"的流程呢?可分以下三步进行:
  首先,学文前激活内驱力。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同样也是情感的传导者。学习活动开始后,遵循情怀规律,运用热情的言行,努力使学生在"蓄势"跃跃欲试的情感状态下接触学习内容。我在教《可爱的草塘》一课时,先问学生有谁去过大荒,再讲北大荒物产如何丰富,风光是怎样的奇特,然后问学生想不想去,最后我说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游览北大荒的草塘,看看草塘到底可爱不可爱。上课伊始,教者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做到移情入化,让学生产生愉快、振奋的情绪,诱发学习课文的内驱力。
  其次,学文时引导品味欣赏。语文是美的内容最为丰富的一门课程。从自然到社会,从生活到艺术,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它展示了无比丰富的美的世界。从课文所写的内容对象来看,《海上日出》、《可爱的草塘》等篇描写了绚丽迷人的自然美;《挑山工》、《飞夺泸定桥》、《苦柚》等描写的是深刻感人的社会美。而《赵州桥》、《颐和园》等篇则反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美。教学时,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领悟文章有内容美。从课文所运用的艺术形式来看,有的结构精巧,有的语言优美,有的表现手法新颖独到。运用朗读欣赏、比较推敲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可以使他们感受文章的形式美。
  另外,学文后小结升华。李吉林老师曾经说过:"儿童的情感是容易被激发出来的……有必要在产生情感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必须重视从'动情'到'晓理'的过渡。这样,学生的情感就会持续和深化下去,他们的情感才具备一定的自觉性"。我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在总结课文时,用课题作主语,要求学生组成多种内容不同的句子。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圆明园"辉煌的语句,再找出被毁灭的语句读一读,最后启发用"辉煌"、"毁灭"各说一句话,体会"圆明园"当时的辉煌,而后被侵略者毁灭的情境,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仇恨侵略者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循循善诱,步步深入,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
  可见,只要教师以充沛的感情去感染学生,把学生的注意力导向课堂和课本,教材中的"美感"因素就一定会为学生所接受。
  三、讲究运行方式,体现"动感"
  教学系统中各种组合的元素一般都是看教学目标的指向,按照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呈线状运作的,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也就导致了教学系统运行的单调和重复。一本书的教学,往往都是从第一篇开始,依次教完;一篇文章的教学,则是从篇首按部就班地教到篇末。程序呆板,"不敢越雷池一步"。除此而外,教学方法单调落后,一支粉笔一本书,迷恋于此的教师仍然为数众多。"不变"容易导致"僵化","僵化"的事物是没有生命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刺激物持续作用过程中,定向反射便会逐渐消失。为了给教学系统的运行增添"动力"和"活力",使教学内容"勃发生机",我们可在以下两方面探索:
  其一是对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适当调整。现有教材是以知识及能力的螺旋递进为经线进行编排的,我们可以按体裁进行归类,构建出全新的内容,既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组块,如李吉林老师进行的"大单位实验"即属此类。我们还可以将教学内容划成"导读"和"导写"两大块,以此实行新的组合。就具体的文章而言,我们也可因文而异,采用"跳跃讲读法",如《凡卡》的教学,可先学写的信,再学插进去叙述的那部分。
  其二是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教材的内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知识基础存在差异,因而教师的教学方法也需要灵活多变。我在教《燕子》时,起始部分出示幻灯图片(春天的景色);继而描述"春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接着播放带有音乐伴奏的录音范读全文,让学生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教学主体部分,让学生想象"花、草、树木像赶集似的聚拢来",感知春天的特点;停歇在电线上的燕子,在蓝天作衬下,想象一个自然天成的巨大曲谱,同时又哼起《燕子》的歌曲……我根据文章内容的特点所采用的一系列的教学方法,目的是让学生能更好理解课文的内容。这些方法的选择,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创设情境,以境换情。
  因此,面临世纪之交,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但要"依纲靠本",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还要研究如何合理组织教材,巧妙运用教材,实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 
  • 上一份资源:

  • 下一份资源:
  • 3A Disk网络硬盘